阿利·伯克
阿利·艾伯特·伯克(英語:Arleigh Albert Burke,1901年10月19日-1996年1月1日)乃二戰時期著名的美國海軍將領,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提出新的驅逐艦作戰戰術,並且用該戰術確實扭轉了夜間海戰局面而名聲大噪。
阿利·艾伯特·伯克 Arleigh Albert Burke | |
---|---|
原圖鏈結、圖片來自lifecoachcode | |
暱稱 | 31節伯克 |
出生 |
美國博爾德 (科羅拉多州) | 1901年10月19日
逝世 |
1996年1月1日 美國貝塞斯達 (馬里蘭州) | (94歲)
埋葬地 | 美國海軍學院公墓(安那波利斯) |
母校 | 密歇根大學 |
軍種 | 美國海軍 |
服役年份 | 1923–1961 |
軍銜 | 海軍上將 |
統率 | 美國海軍作戰部長 (1955–1961) |
參與戰爭 |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朝鮮戰爭 |
獲得勳章 |
海軍十字勳章 海軍傑出服役勳章 (3) 銀星勳章 功勳勳章 (4) 紫心勳章 勳一等旭日大綬章 |
二戰結束後參加過朝鮮戰爭。在艾森豪威爾總統時期和肯尼迪總統時期任海軍作戰部長。1961年以海軍上將的軍銜退役。
1996年1月1日,阿利·艾伯特·伯克將軍在馬里蘭州貝塞斯達市國家海軍醫院逝世,終年94歲;他的遺體被安葬在美國海軍學院公墓.
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以他命名[1] ,在美國海軍史上還是第一次以一位在世名人命名軍艦。
目錄
成就
從薩沃島海戰到塔薩法隆加海戰,在夜間海戰中,美軍多次有多艘重型巡洋艦和驅逐艦的美軍絕對優勢艦隊被日本僅有驅逐艦的艦隊重創,暴露出來了戰術呆板的問題:巡洋艦尋求的是用火炮殲敵決戰的模式,在夜戰中的炮口閃光是日本驅逐艦魚雷攻擊的絕佳瞄準點,而美軍自己的驅逐艦被禁錮在了巡洋艦編隊中。
戰術呆板的問題表現最充分的就是塔薩法隆加海戰,美軍艦隊中有多艘重型巡洋艦和驅逐艦,占據絕對優勢,而且是有正確情報支援專程來截擊日本僅有驅逐艦的「鐵桶運輸」艦隊,海戰結果卻是美軍巡洋艦北安普敦號 被擊沉,巡洋艦明尼阿波利斯號 、新奧爾良號 和彭薩科拉號被嚴重擊傷。本次海戰有一個小細節:賴特的驅逐艦在雷達上發現田中的艦隊和驅逐艦指揮官請求允許進行魚雷攻擊。賴特等了4分鐘,才給予許可,讓田中的艦隊逃離最佳的被射擊位置。
在技術上原因是美軍裝備的魚雷故障較多,日本驅逐艦裝備的九三式魚雷口徑比美軍裝備的魚雷要大,而且使用氧氣作為助燃劑(氧氣魚雷)使得航程更遠、速度更快同時尾跡非常不明顯,這是故意在黑夜中打開探照燈等着被打黑槍。因而美艦在與日艦的交戰中屢屢受挫,導致夜戰的主動權一直在日本的水雷戰隊一方。
在1943年1月,阿利·伯克被任命為43驅逐艦上校分隊隊長;當時值所期間,美海軍正經歷太平洋戰爭的艱難歲月。由於盟軍的夜間水面戰經驗和裝備不如日軍,而且戰術呆板,加上優柔寡斷的指揮,因此在海戰中屢屢受挫;
5月份,阿利·伯克又調任44驅逐艦中隊隊長;沒多久,他在所羅門海域的護航戰鬥中受傷;
8月份,阿利·伯克調任第12驅逐艦支隊隊長。此外, 他還指揮第45驅逐艦中隊的兩個分隊;
10月份,阿利·伯克又從第12驅逐艦支隊調離,被任命為第23驅逐艦支隊的隊長。共轄8艘驅逐艦,都是當時最新的弗萊徹級驅逐艦。伯克在旗艦奧斯本上統帥全隊。
在此期間,阿利·伯克看出了問題所在,總結出一套嶄新的驅逐艦戰術:
當時的魚雷性能美國不如日本,但是美國驅逐艦已經裝備雷達,伯克認為用雷達的優勢可以揚長避短。
新戰術為了發揚己方的雷達優勢,選擇夜戰,充分利用魚雷這一殺傷力巨大的武器。他的戰術是將編隊分成兩組,在機動中相互配合,利用暗夜先由第一組根據雷達探測突然襲擊敵艦,然後立即又退出戰鬥,當敵艦精神方定準備還擊的時候,第二組又從敵艦沒有預料的另一方進行攻擊,改變進攻方向,將使敵艦還擊魚雷的解算作業陷於混亂,正在他們手足無措的時候,第一組又回過頭來予敵又一次攻擊,這連續的三次打擊足以使敵艦劫運難逃。但在運動戰過程中,必須記住一條要領,絕不使已艦的側面暴露給敵艦,即絕不讓敵艦得到發射魚雷的有利陣位。
第一次運用新戰術的海戰是維拉灣海戰,在此戰中,弗里德里克·穆斯布魯格海軍上校指揮的由丹洛普號 、克拉文號 、莫里號 、朗格號 、斯特瑞特號 、斯塔克號 6艘驅逐艦組成的美國第31.2戰鬥群,吸取了塔薩法隆加海戰的教訓,美軍火炮一直保持靜默,直到發射了魚雷後各艦主炮才開火,擊沉了日本4艘驅逐艦中的3艘,大獲全勝。
在這之後的短短的4個月中該分遣隊在伯克的領導下參加了22場戰鬥,取得了擊沉擊傷日軍10艘軍艦、1艘潛艇、幾艘小型艦艇和大約30架飛機的輝煌戰績。第23驅逐艦支隊成為當時美國海軍中一顆耀眼的明星,而伯克也成為美國海軍最著名的驅逐艦指揮官之一。
參考文獻
- ↑ 「為戰而生」!世界最強伯克級驅逐艦 美國2艘一起通過台海,ETtoday新聞雲 ,2018-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