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朝鮮戰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朝鮮戰爭
 

朝鮮戰爭原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韓之間的民族內戰,後分別支持朝韓雙方的美國蘇聯中國等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這場戰爭。1950年6月25日,朝鮮得到蘇聯默許,不宣而戰進攻韓國,歷時三年的朝鮮戰爭爆發。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號決議,派遣聯合國軍支援韓國抵禦朝鮮的進攻。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將韓軍驅至釜山一隅,攻占了韓國90%的土地。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荷蘭法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南非盧森堡)在仁川登陸,開始大規模反攻。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應朝鮮請求赴朝,與朝鮮並肩作戰,經過歷次戰役最終將戰線穩定在38線一帶。

1951年 7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方面與聯合國軍的美國代表開始停戰談判,經過多次談判後,終於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停戰協定》 。

基本信息

名稱:朝鮮戰爭

地點:朝鮮半島

時間: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

參戰方:朝鮮、中國、蘇聯、韓國、聯合國軍

結果:1953年7月戰爭雙方簽署停戰協議

參戰方兵力:中、朝、蘇軍隊1,066,000-1,642,600 韓軍、聯合國軍隊972,214-1,205,605

傷亡情況:中朝蘇傷亡65萬,中國陣亡197,653人 韓軍、聯合國軍傷亡57萬以上

主要指揮官:麥克阿瑟李奇微李承晚

其他名稱:韓戰(東南亞)

戰爭起因

1945年9月開始,美國陸軍在朝鮮南半部接受日本軍隊投降,隨後美國把流亡在中國重慶的朝鮮臨時政府運送回國,但每一個回國的朝鮮人都要簽署一份擁戴美國占領軍的聲明。早一步進入朝鮮的蘇聯軍隊,這時已經封閉了整個三八線以北地區,隨蘇軍入朝的是數以萬計的在抗日期間在蘇聯居住學習的勞動黨流亡者。

三個月以後,美國仍然堅持他的國際託管原則,12月下旬,美國促成與英國蘇聯三國外長在莫斯科制定了一個包括中國在內的四國對朝鮮進行為期3年的託管協議。消息傳到了朝鮮,南方發生了騷亂,美國占領軍進行了殘酷的鎮壓,朝鮮人開始把美國看成是第二個日本,在同一時間裡,朝鮮北方實施了土地改革,千百萬農民第一次獲得了自己的土地,他們由衷的感激蘇聯培育起來的北朝鮮政府,這時,蘇聯撤出了大部分駐軍。這樣一來整個1946年期間,在朝鮮比較被動的倒是美國。美國占領軍成了南朝鮮人民反抗新的外國統治者的目標。為此,南方政府頒布了新的軍事管制法,但這樣更加引發了頻繁的暴亂。

1947年美國開始改頭換面,他以一個新的面貌出現。一年前,美國華盛頓成立聯合國組織,十月份美國在聯合國提出議案,建議於次年3月31日以前,在朝鮮南北同時進行選舉,由聯合國監督,建立統一的朝鮮,這個議案被通過。1948年5月,聯合國坐鎮,朝鮮進行選舉,北朝鮮宣布,既不參加,也不承認選舉結果。8月15日,南朝鮮單方面選舉了李承晚為國號大韓民國的總統,聯合國隨即接納他為聯合國成員國,美國南太平洋司令麥克阿瑟親自赴南朝鮮參加李承晚南朝鮮總統的就職典禮。不到一個月,9月9日,北朝鮮選舉了金日成為國號朝鮮民族主義共和國的主席,蘇聯和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立即予以承認。一個有着兩千多年統一史的國家,就這樣在一個月之內分裂成兩個敵視的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兩個國家落下如此命運,一個是戰敗國德國,一個就是朝鮮。

1948年12月31日,蘇軍全部撤出了北朝鮮,半年之後,1949年6月31日,偽軍全部撤出了南朝鮮,這時朝鮮半島一下子被抽成了真空。兩個大國留下了兩個互相敵對的政權,任何外部壓力都會使之破裂,朝鮮半島的戰爭正是來源於此。[1]

五大戰役

1、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

從1950年10月25日開始,至11月5日結束,共12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敵我雙方在運動中由遭遇進入交戰。

志願軍參戰部隊共6個軍18個師,敵方參戰部隊為4個軍10個師另1個旅1個團。敵我兵力為1∶1.2(敵海空軍未計在內)。10月19日,志願軍在緊急情況下入朝,原準備搶占龜城、泰川、球場洞、德川、寧遠、五老里一線,組織防禦。後因敵人已越過志願軍預定組織防禦的地區,並繼續分兵冒進,志願軍即採取了在運動中殲敵的作戰方針,利用敵未估計到志願軍參戰這一戰略上的突然性和敵分兵冒進的弱點,以一部兵力(第42軍之第125師)於東線黃草嶺地區進行防禦,阻敵前進。同時集中主力(第38、第39、第40軍、第50、第66軍和第42軍之第125師)於西線之宣川、龜城、博川、雲山、溫井、熙川等地區,在運動敵各個殲滅。

此役於10月25日打響,志願軍實施大膽的戰役迂迴,配合正面主力堅決勇猛地進攻,取得了戰場上的主動權,贏得了初戰勝利,殲敵1.55萬餘人。把敵人從鴨綠江邊趕到清川江以南,粉碎了敵妄圖於「感恩節」(11月23日)以前吞併朝鮮、結束戰爭的計劃。

2、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

從1950年11月6日開始,至12月24日結束,共29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誘敵深入、正面突擊與戰役迂迴相結合。

第一次戰役後,敵雖遭志願軍沉重打擊,仍錯誤地判斷志願軍兵力不大,輕視志願軍力量,發動了所謂「聖誕節」(12月25日)攻勢,妄圖占領整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對此,志願軍決定採取故意示弱、誘敵深入和集中兵力各個殲敵的方針,爭取將戰線推進到平壤、元山地區。

在戰役布勢上,志願軍以剛入朝之第9兵團(轄第20、第26、第27軍)於東線長津湖地區爭取在運動中殲敵一部;同時,集中主力於西線博川、价川、德川、寧遠地區,向敵實施反突擊。根據第一次戰役的教訓,西線採取雙層戰役迂迴,以兩個軍(第38、第42軍)從敵翼側薄弱部(德川、寧遠地區)突破,向敵縱深猛插,斷敵退路,主力四個軍(第39、第40、第50、第66軍)由正面配合,實施戰術上的分割合圍,各個殲滅敵人。東線採取分割包圍的戰法。西線和東線參戰部隊在缺乏冬裝的情況下,冒着零下40度的嚴寒氣溫,艱苦戰鬥,戰勝了敵人,殲敵3.6萬餘人,收復了三八線以北除襄陽以外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全部領土,迫敵於「三八線」以南轉入防禦,基本上扭轉了戰局。

3、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

從1950年12月31日開始至1951年1月8日結束,共8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主要從政治上考慮必須打過三八線,中朝部隊向預有防禦準備之敵發起進攻。

戰役企圖為粉碎敵人利用三八線既設陣地進行的防禦,不給敵以喘息機會。中朝兩軍以5個軍(第38、第39、第40、第50軍和人民第1軍團)於西線向東豆川、漢城實施主要突擊;以4個軍(第42軍、第66軍和人民軍第2、第5軍團)分別向濟寧里、加平、春川方向和自隱里、洪川方向實施突擊。作戰中,經短促炮火準備後即全線發起進攻,突破敵防禦後,迅速投入第二梯隊,向敵縱深實施穿插迂迴,切斷敵人退路。全線進至「三七線」附近時,即停止了追擊,轉入積極防禦作戰。此役,是志願軍入朝後首次大規模向預有防禦準備之敵的進攻。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並肩連續作戰7晝夜,殲敵1.9萬餘人,向前推進80至110公里

4、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

從1951年1月25日開始,至4月21日結束,歷時87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一翼進行堅守防禦,從側翼實施反突擊和作頑強的機動防禦作戰。

在三次戰役中,敵遭中朝部隊連續打擊,損失慘重,被迫退至「三七線」,將兵力集中後稍事整頓,即趁志願軍轉入休整之際,向北發起進攻。志願軍因連續進行了3次戰役,減員甚大,極度疲勞,部隊未得到休整和必要補充,又值嚴寒季節,工事構築不易,糧食缺乏,且運輸線延長,補給十分困難,在戰役第一階段,以3個軍(第38、第50軍和人民軍第1軍團)在西線漢江南北地區進行堅守防禦,箝制敵主要進攻集團;在東線橫城地區誘敵深入,集中主力6個軍(第39、第40、第42、第66軍和人民軍第3、第5軍團)實施反突擊。東線反突擊取得了勝利,但進攻砥平里受挫,未能打破敵全線進攻。戰役第二階段,志願軍全線轉為機動防禦,節節阻擊敵人。經過艱苦奮戰,制止了敵人的進攻,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南北地區。此役共殲敵7.8萬餘人,敵每天前進不到1.5公里,志願軍贏得了掩護戰略預備隊集結的時間。

5、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

從1951年4月22日開始,至6月10日結束,共50天。這次作戰的特點是,為粉碎敵軍登陸計劃,提前發起進攻戰役。參戰部隊共15個軍,即除使用原有的志願軍第9兵團和第39、第40軍,人民軍第1、第2、第3、第5軍團外,還投入了剛入朝的2個兵團6個軍(即第3兵團的第12、第15、第60軍,第19兵團的第63、第64、第65軍)。戰役的基本指導思想是,以一部分兵力突破敵防禦後,直向戰役縱深發展進攻,割裂敵整個防禦體系,集中主力對預期殲滅之敵實施兩翼迂迴,配合正面突擊,分割包圍,各個殲滅敵人。戰役共分3個階段:第一階段,解放軍集中3個兵團12個軍(內人民軍一個軍團)於西線實施主要突擊,經7天激戰,推進50餘公里,殲敵2.3萬餘人,造成東線之敵翼側暴露,迫敵主力退至春川、漢城地區組織防禦。第二階段,敵為破壞志願軍的進攻,繼續北犯,志願軍迅速調整部署,轉移主力,以第3、第9兵團和人民軍金雄集團向東線之敵實施主要突擊。首先集中主力一部割裂美軍和南朝鮮軍的聯繫,殲滅縣裡地區之敵,爾後向縱深發展。以第19兵團在西線箝制美軍主力,積極配合行動。此階段殲滅南朝鮮軍第3師、第9師大部,將第5師、第7師擊潰。第三階段,實行戰略轉移。敵及時以戰役預備隊堵塞了缺口,形成東西相連的防禦體系。解放軍經連續作戰,糧彈基本用完,繼續進攻亦有困難,決定停止進攻,以一部兵力進行機動防禦,掩護主力轉移休整。轉移中,志願軍第180師遭受了嚴重損失。此役共殲敵8.2萬餘人,消耗與繳獲了敵大量物資裝備,鍛煉了剛入朝參戰的部隊。[2]

戰爭傷亡情況

朝鮮戰爭從1950年6月開始,一直到1953年7月結束,整整持續了3年之久,在這3年的時間裡面,中美雙方在不到20萬平方公里的朝鮮半島上投入了超過300萬的軍隊進行戰爭,其中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軍隊總數為120萬,中朝聯軍人數為188萬,其中中國人民志願軍140萬。這場持續3年之久的戰爭對於戰爭雙方的傷亡人數究竟是多少很少人知道,因為雙方公布的傷亡人數懸殊很大。

朝鮮戰爭結束之後,美國宣布「殲滅」中國人民志願軍達到96萬人,如果把朝鮮軍隊算進去的話,那麼傷亡的總人數達到140萬-150萬,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聯合國軍」的傷亡,只有區區46萬,其中美軍更少,只有14萬,韓軍則有30萬人傷亡,其他盟軍1萬多人傷亡。中方在朝鮮戰爭結束之後統計總共傷亡52.5萬,其中犧牲11.8萬,負傷38萬,失蹤2.5萬,在加上傷重不治的有3.5萬,志願軍在朝鮮戰爭總共犧牲了15萬人,但近些年有權威發布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戰爭的犧牲人數為18.3萬人,這可能是最權威的數字了。

志願軍宣布殲滅100多萬「聯合國軍」,其中美軍14.7萬,由於統計不清楚,關於朝鮮戰爭美軍究竟死了多少人一直沒有確切的說法,有人說是3萬,有人說是5萬,後來美國在華盛頓興建了一座朝鮮戰爭紀念碑,要把每一個犧牲的士兵都刻在這座紀念碑上,目前紀念碑上的人名總數為54246,這就是美國在朝鮮戰爭中總共犧牲的人數。[3]

停戰談判

朝鮮停戰談判自1951年7月至1953年7月,經過曲折複雜的鬥爭,終於在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簽訂了《關於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  

協定的主要內容有:自協定簽訂後十二小時起,雙方停止一切敵對行為;以雙方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各自由此線後撤二公里,以建立一非軍事區,自停火之日起停止向朝鮮境內增援部隊和武器,並組成軍事停戰委員會和中立國監察委員會進行監督;停戰協定生效後六十天內,雙方將一切堅持遣返的戰俘分批直接遣返,將來予直接遣返的戰俘交中立國遣返委員會處理;雙方軍事司令官向有關各國政府建議,在停戰協定生效後三個月內,召開雙方高一級的政治會議,協商從朝鮮撤退一切外國軍隊及和平解決朝鮮問題。朝鮮戰爭至此停火。  

美國在朝鮮戰爭中共投入了三分之一的陸軍、五分之一的空軍和二分之一的海軍,支出二百億美元的直接戰費,使用了除原子彈以外的一切現代化武器,還拼湊了十五個僕從國家的兵力,最後仍以失敗而告終。據統計,朝中軍民共殲敵軍一百零九萬三千餘人,其中美軍三十九萬七千餘人,把侵略者趕回到三八線附近。[4]

戰爭影響

1、對中國的影響

中國出兵朝鮮,與世界頭強美國在戰場上取得均勢,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輝煌勝利,這在政治上極大地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在社會主義陣營中,中國與蘇聯真正形成了基本平等的兄弟關係(東歐各國與蘇聯則是父子關係)。 此戰又成為中國近現代史上最為揚眉吐氣的一場對外戰爭。 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終於被公認為強國,獲得了近代從未有過的地位,美國也承認自此才把新中國看成一個平等的對手。過去日本社會上都輕蔑地稱中國為「支那」,看到自己最敬佩的美國居然被中國人在朝鮮打敗,才心服口服地改稱正式國名。

中國在軍事上取得了百年來對外戰爭從未有過的輝煌勝利,又極大地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和共產黨的凝聚力,自鴉片戰爭後百年來喪失的民族自尊和自信力從此得到了恢復。

經過抗美援朝這一仗,中國解救了處於危機中的朝鮮政權。不論後來的半島局勢演變如何,我國工業中心東北就此獲得了一個重要的外部安全屏障,我國所顯示的威力也使周邊出現了一個較好的安全環境。後人總結抗美援朝戰爭的意義時,認為有兩大成果最值得重視:一是打出了幾百公里的安全縱深,二是打出了幾十年的和平建設環境。

2、對美國的影響

站在美國的立場上看,這一仗也是有失有得,不過是苦澀大於收穫。美國政要都一直認為,此戰保住了南朝鮮還是值得打的。 美國當權者當時只是擔心將其擴大到中國會引起嚴重後果,從不認為介入朝鮮戰爭是錯誤的。

朝鮮戰爭結束時,美國高層卻充滿了沮喪,聯合國總司令克拉克上將自稱是「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美軍司令官」。 美國經濟受朝鮮戰爭影響,放慢了戰後的發展速度,此後又長期受到軍備競賽拖累,這反而為西歐和日本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通過朝鮮戰爭,美國認識到自己的實力難於打贏地面局部戰爭,戰爭結束後便實行「大規模報復戰略」,把軍備重點轉到發展核武器和空軍方面。美國的年度軍費,由朝鮮戰爭前的150億美元,飈升至戰爭期間和戰後的年400億美元以上,同蘇聯展開了持續的軍備競賽,導致冷戰局面進一步加劇。

3、對蘇聯的影響

從某種意義上看,蘇聯在朝鮮戰爭中卻成了受益者。雖然援朝和援華花費了一些經費,在其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例卻很小,中朝牽制美國的主要力量還使其能處於安全地位,新中國也更堅定地站在蘇聯陣營一邊。正由於看到這一點,斯大林希望朝鮮戰爭長期進行下去,1951年6月他接見中國派出的高崗和朝鮮的金日成時曾表示:「你們打得很好,為什麼要談判呢?」看到中朝希望和平建設的願望,斯大林不能不同意和談,卻不希望馬上停戰,於1952年秋天支持中方在戰俘問題上的態度,以便繼續拖住美國。1953年3月斯大林突然去世,新的蘇聯領導人忙於解決內部問題,才表示希望儘快停戰,為此提出應在戰俘問題上讓步。蘇聯通過朝鮮戰爭雖鞏固了自身陣營,卻也加劇了同美國的冷戰氣氛和軍備競賽,後來一些蘇聯和俄羅斯學者認為,從長遠角度看這對本國也產生了消極影響。

4、對日本的影響

在朝鮮戰爭中獲得最大經濟收益的,恰恰是此前幾年剛剛戰敗的日本。

據戰後的1946年統計,日本因國內生產破壞和喪失多數海外市場,國民產值只相當於戰時最高年份的四分之一,眾多國民還處於飢餓之中。經過幾年恢復,至1950年經濟還未恢復到戰前水平。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將日本列島作為主要後方基地,軍需品也大都在此採購,當地經濟馬上繁榮起來。1951年日本經濟總量便超過此前的歷史最高水平,隨後又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當年的日本政客也都承認朝鮮戰爭對其國內恢復可謂「天賜良機」。戰時美國為鞏固後方,又允許日本以「自衛隊」名義重組軍隊,美日軍事同盟的基礎也在此時奠定。

5、對朝鮮和韓國的影響

至於朝鮮戰爭的最大受害者,則是朝鮮北南雙方。由於戰事拉鋸般地蔓延到整個半島,加上美軍狂轟濫炸,雙方的民眾死亡上百萬人,半島上經濟慘遭破壞。尤其是朝鮮北方的城市和大多數村鎮完全被夷為平地,停戰時人們形容平壤「不僅找不到一幢完整的房子,甚至找不到一塊完整的磚頭」。戰前的北南分裂局面,通過戰爭不僅沒有解決,還進一步惡化,朝鮮半島作為世界軍事舞台上的一個熱點持續至今。[5]

相關視頻

1、朝鮮戰爭的記憶

2、朝鮮戰爭

參考來源

  1. 朝鮮戰爭起因,快資訊網,2019-09-16
  2. 朝鮮戰爭五大戰役,學習啦網,2017-06-19
  3. 朝鮮戰爭:朝鮮戰爭中美雙方到底死了多少人?,快資訊網,2018-11-06
  4. 歷史上的7月27日:朝鮮戰爭結束,網易網,2004-07-27
  5. 朝鮮戰爭對中國及其他各方的影響,人們網,2010年08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