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拜占庭戰爭
阿拉伯-拜占庭戰爭 |
---|
|
阿拉伯-拜占庭戰爭是公元7世紀到11世紀發生在阿拉伯帝國與拜占庭帝國之間的一系列戰爭。戰爭從穆斯林阿拉伯人的擴張開始,經過四大哈里發、倭馬亞王朝等時期,到11世紀中期結束。[1]
目錄
介紹
公元7世紀三十年代阿拉伯人從阿拉伯半島(今沙特阿拉伯)開始的急速擴張使得拜占庭很快損失了南部的一些省份(埃及、敘利亞)。在之後的五十年裡,倭馬亞哈里發多次襲擊小亞細亞,兩次威脅到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並占領了阿非利加地區(今突尼斯一帶)。公元718年,在第二次君士坦丁堡之圍中戰敗後,阿拉伯人的攻勢沒能延續下去。阿拔斯王朝時期多次交換停火協議的情況下,雙方關係趨於緩和,但衝突仍然存在。在阿拔斯和地方統治者的支持下,幾乎每年都有軍事襲擊。這種僵持的狀況持續到公元10世紀。
戰爭的最初幾個世紀裡,拜占庭帝國總是處於被動防守的狀態。為避免與穆斯林在空曠的地帶發生正面衝突,拜占庭帝國更願意撤退到防守堅固的要塞當中去。在約740年後,拜占庭帝國才開始打反擊,但阿拔斯王朝能利用對小亞細亞巨大而有毀滅性的入侵來實施報復。隨着公元861年後阿拔斯王朝的衰落,拜占庭馬其頓王朝時的國力有所強大,戰勢逐漸逆轉。在公元920年到976年這大約五十年間,拜占庭帝國終於打破了穆斯林的防守,重新奪回了北敘利亞與大亞美尼亞地區。戰爭的最後一個世紀主要是拜占庭帝國與法蒂瑪王朝在敘利亞邊境上的戰事,但邊境線卻一直沒有太大變化,直到1060年後塞爾柱突厥人的到來。
穆斯林在這場戰爭中開始使用海軍。從公元650年開始,地中海便成為戰場。地中海里的島嶼和海岸邊的港口等聚落時常有軍事衝突發生。穆斯林在9世紀末10世紀初占領了克里特島、馬耳他島和西西里島之後,取得了地中海的制高點,使得他們的艦船可以輕易地到達法國、達爾馬提亞等地的海岸,甚至能到達君士坦丁堡周圍。
背景
公元6世紀到7世紀拜占庭帝國與薩珊王朝之間冗長又逐漸加劇的戰爭使得雙方都非常疲憊,在突然崛起的阿拉伯人面前顯得十分脆弱。兩國之間的戰爭最後以629年東羅馬帝國皇帝希拉克略收回所有失地告終。然而他們都已經沒有機會調整恢復了,就在幾年之內,雙方都遭到了阿拉伯人的猛攻,霍華德-約翰(Howard-John)將之比喻為"人海嘯"。喬治·利斯卡(George Liska)認為正是雙方這無休止又毫無必要的戰爭衝突給伊斯蘭的迅速擴張給了良好的機會。
公元七世紀二十年代末,先知穆罕默德已經征服並用伊斯蘭教義將阿拉伯人團結在了一起。在他的領導下發生了穆斯林與拜占庭帝國的第一次衝突。就在希拉克略與薩珊王朝達成波斯的撤軍協議之後幾個月,拜占庭軍隊就面對了穆斯林大軍。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之後阿布·伯克爾通過征戰無可爭議地控制了整個阿拉伯半島,成為第一任哈里發,鞏固了整個半島的穆斯林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