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茶葉
台灣高山茶文化
從古至今,中國人都很喜歡「茶」,也正因為如此,中國的茶道文化源遠流長。家裡來客人,喝茶聊天、聊人生,節日送親朋好友都是不錯的選擇。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茶文化還被稱為美的哲學。其實,每個地方的茶文化是不同的,今天帶大家重點看下台灣文化中,獨特的台灣茶道文化。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與提倡「清淨、恬淡」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
台灣茶藝由來
追溯台灣茶藝之所由來,其實最早應發源自中國廣東潮洲的「功夫茶」小壺泡。但傳至台灣後,自70年代末葉起,經由無數本地茶人、茶會、茶館的專注鑽研傳習延展,便慢慢融入了中國文人美學、佛教禪宗觀照、以及日本茶道思考與台灣現代生活的氛圍,發展至今到,已然轉化演繹成與本來源頭全然互異的一套包容極廣的飲茶與生活學問。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從古到今經久不衰。茶文化在中國各地都有着不同的內涵和飲茶習慣,不同的歷史時代,不同的地域,都表現出了完全不一樣的茶文化。那麼在台灣文化,茶文化又是以什麼樣的姿態存在呢?下面就跟隨留學網一起來了解看看台灣的高山茶文化吧。
台灣茶道天然優勢
台灣山地面積居多,山區氣溫適宜、雨量充沛,有利於茶樹生長;晝夜溫差大,早晚雲霧籠罩,有利於茶葉有效成分積累,所以茶樹生長好、茶葉品質高。台灣高山茶是指海拔1000米以上茶園所產制的半球型包種茶。台灣各產茶區內,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的地區。主要產地為嘉義縣、南投縣內海拔1000~1300公尺新興茶區,高山氣候冷涼,早晚雲霧籠罩,平均日照短,致茶樹芽葉所含兒茶素類等苦澀成分降低,茶胺酸及可溶氮等對甘味有貢獻之成分含量提高,芽葉柔軟,葉肉厚,果膠質含量高。色澤翠綠鮮活,滋味甘醇,滑軟,厚重帶活性,香氣淡雅,水色蜜綠顯黃及耐沖泡。台灣烏龍茶中含有大量的茶多酚,可以提高脂肪分解酶的作用,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有降低血壓、抗氧化、防衰老及防癌等作用。最近發表在《肥胖期刊》上的一項研究指出,經常喝烏龍茶的人,身體質量指數和脂肪含有率都比少喝的人低。而且,女人減肥的效果比男人顯著。這是因為烏龍茶同紅茶及綠茶相比,除了能夠刺激胰臟脂肪分解酵素的活性,減少糖類和脂肪類食物被吸收以外,還能夠加速身體的產熱量增加,促進脂肪燃燒,尤其是減少腹部脂肪的堆積。[1] == 台灣茶藝之韻 ==
台式茶藝側重於對茶葉本身、與茶相關事物的關注,以及用茶氛圍的營造。欣賞茶葉的色與香及外形,是茶藝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沖泡過程的藝術化與技藝的高超,使泡茶成為一種美的享受;此外對茶具欣賞與應用,對飲茶與自悟修身、與人相處的思索,對品茗環境的設計都包容在茶藝之道
台灣茶道精神
不同於大陸對於茶道精神的見解。台灣對於茶藝基本精神的理解為「清、敬、怡、真」。
其解釋為:
清是:指清潔、清廉、清靜、清寂。茶藝的真諦不僅要求食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寧靜、明廉。
敬是:萬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對己謹慎。
怡是:歡樂怡悅,真是真理之真。
真知:之真。
台灣小故宮 月色至中天 中國茶文化
高山茶則有「七泡有餘香」的說法,方法得當每壺可沖泡七次以上。高山茶泡茶文化還有着別具一格的說法。 「烏龍入宮」:將高山茶放入茶壺。 「洗茶」:將沸水倒入壺中,又迅速倒出。 「沖泡」:沸水再次入壺,倒水過程中壺嘴「點頭」三次,即所謂「鳳凰三點頭」,以示向客人致敬。 「春風拂面」:水要高出壺口,用壺蓋拂去茶末兒。 「封壺」:蓋上壺蓋,用沸水遍澆全身。 「分杯」:用茶夾將聞香杯、品茗杯分組,放在茶托上。 「玉液回壺」:將壺中茶湯倒入公道杯,使每個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壺」:將茶湯分別倒入聞香杯,茶斟七分滿。 「奉茶」:以茶奉客。 「聞香」: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輕嗅聞香杯中的余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
台灣地區的茶道文化就像融入日常生活中那樣簡單輕鬆。對於許多台灣人而言,晚餐過後,家人圍坐一起喝喝茶,或是閒暇時到親朋好友家品茶聊天,都是稀鬆平常的事情。也怪不得有人說,台灣人追求的茶文化其實是「茶事」,是一種與生活結合的藝術。一旦你見識了台灣茶園之美,你就會發自內心的感受到:所謂自然之美,大概就是如此了吧!當然,你還可以感受到很強烈的人文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