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摄图网的图片

陆(拼音:lù、liù)是汉语常用字 [1] ,此字始见于商代金文 [2] 。“陆”字本义为高而平的地方,又指高出水面的陆地。“陆”由本义又引申为大土山,因为山地往往具有一起一伏的特点,所以“陆”字又引申为跳跃。人们也常用“陆续”表示连续不绝之义。此外,“陆”还有另一种读音liù,是数目字“六”的大写形式。

“陆”是会意兼形声字。 [5] 商代金文的“陆”字有两种形体。一种是如图1的字形,左部是形旁“阜”,其字形像阶梯,后引申为山丘之意;右部疑似由两个“圥”(可能是“六”的分化字)字组成,于此作为声旁。另一种是如图4的字形,两边为形旁“阜”,中部为声旁“圥”。西周金文继承图1的文字。约到春秋时期,右部构件下方增加“土”。战国时,有的字形右部省去一个“圥”,写作“坴”。《说文解字》小篆与前者相近,隶书、楷书字形均承篆文而来。汉字简化时,人们根据草书字形将右半部的“坴”写作简体的“击”字。

《说文》认为“陆”从𨸏(阜),从坴,坴亦声。段玉裁注:“土部坴下曰土块坴坴也。然则陆从坴者,谓其有土无石也。”张舜徽约注:“陆与陵双声,语之转也。汉县有名陵者,王莽皆改曰陆,以二字声同义近耳。陵与陆析言虽别,浑言则皆高地之称也。”有的学者认为,从商周陆字古文字形体看,初本从阜,𡋰声或坴声,本不从“土”,从土是从春秋战国开始的,这个“土”当为附加符号,为春秋战国文字习惯,与字的构形无关。许慎等人认为“土”旁是形符,故宜存疑。 古

目录

说文解字

【卷十四】【𨸏部】力竹切(lù)

陆,高平地。从𨸏从坴,坴亦声。

𠃈,籀文陆。

说文解字注

陆,高平地。

段注:《释地》《毛传》皆曰:高平曰陆。

从𨸏,坴声。

段注:《土部》坴下曰:土块坴坴也。然则陆从坴者,谓其有土无石也。大徐作从𨸏从坴,坴亦声。力竹切。三部。 𠃈,籀文陆。

段注:从古文𨸏省。从籀文𡵉不从土者,从𨸏而土见矣。 广韵

力竹切,入屋来 ‖坴声觉1部(lù)

陆,高平曰陆。又髙也,厚也。亦陆离,参差也。又姓,出吴郡、河南二望,本自古天子陆终后。

康熙字典

【戌集中】【阜部】康熙笔画:16 ·部外笔画:8

古文:𤱒

《唐韵》《广韵》《集韵》《类篇》《韵会》竝力竹切,音六。《玉篇》:厚也。《广韵》:高也。《尔雅·释地》:高平曰陆。《释名》:陆,漉也。水流漉而出也。《易·渐卦》:鸿渐于陆。《诗·豳风》:鸿飞遵陆。

又地名。《孟子》:孟子之平陆。注:齐下邑。

又薮名。《尔雅·释地》:晋有大陆。《左传·定二年》:魏献子田於大陆。

又县名。《隋书·地理志》:赵郡大陆县。

又州名。唐置。

又汉侯国,在寿光。见《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

又卑陆,外国名。《前汉·西域传》:卑陆国王,治天山东乾当国。

又《玉篇》:星也。《尔雅·释天》:北陆,虚也。西陆,昴也。疏:陆,中也。北方之宿,虚为中也。西方之宿,昴为中也。《左传·昭二年》: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注:陆,道也。在北陆,谓夏十二月,日在虚危。在西陆,谓夏三月,日在昴毕。

又《玉篇》:道也,无水路也。《周礼·冬官考工记》:作车以行陆。《庄子·则阳篇》: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沈者也。注:人中隐者,譬之无水而沈也。

又《玉篇》:陆离,犹参差也,杂乱也。屈原《离骚》:斑陆离其上下。

又魁陆,水族。《尔雅·释鱼》:魁陆,即今之蚶也。疏:即魁蛤也。一名魁陆。

又扬雄《甘泉赋》:飞蒙茸而走陆梁。注:走者陆梁而跳也。

又姓。《广韵》:古天子陆终之后。《正字通》:齐后有大陆氏,后因姓陆。

又春秋陆浑之戎,后亦为陆氏。

又《后汉·马援传》:今更共陆陆。注:犹碌碌也。

又《唐韵正》:音溜。《阴符经》:龙蛇起陆。叶上宿下覆。

又叶林直切。郭璞《騊駼赞》:騊駼野骏,产自北域。交颈相摩,分背翘陆。

《说文》:籀文作𨽰。《集韵》作𨽫。 [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