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攝圖網的圖片

陸(拼音:lù、liù)是漢語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金文 [2] 。「陸」字本義為高而平的地方,又指高出水面的陸地。「陸」由本義又引申為大土山,因為山地往往具有一起一伏的特點,所以「陸」字又引申為跳躍。人們也常用「陸續」表示連續不絕之義。此外,「陸」還有另一種讀音liù,是數目字「六」的大寫形式。

「陸」是會意兼形聲字。 [5] 商代金文的「陸」字有兩種形體。一種是如圖1的字形,左部是形旁「阜」,其字形像階梯,後引申為山丘之意;右部疑似由兩個「圥」(可能是「六」的分化字)字組成,於此作為聲旁。另一種是如圖4的字形,兩邊為形旁「阜」,中部為聲旁「圥」。西周金文繼承圖1的文字。約到春秋時期,右部構件下方增加「土」。戰國時,有的字形右部省去一個「圥」,寫作「坴」。《說文解字》小篆與前者相近,隸書、楷書字形均承篆文而來。漢字簡化時,人們根據草書字形將右半部的「坴」寫作簡體的「擊」字。

《說文》認為「陸」從𨸏(阜),從坴,坴亦聲。段玉裁註:「土部坴下曰土塊坴坴也。然則陸從坴者,謂其有土無石也。」張舜徽約註:「陸與陵雙聲,語之轉也。漢縣有名陵者,王莽皆改曰陸,以二字聲同義近耳。陵與陸析言雖別,渾言則皆高地之稱也。」有的學者認為,從商周陸字古文字形體看,初本從阜,𡋰聲或坴聲,本不從「土」,從土是從春秋戰國開始的,這個「土」當為附加符號,為春秋戰國文字習慣,與字的構形無關。許慎等人認為「土」旁是形符,故宜存疑。 古

目錄

說文解字

【卷十四】【𨸏部】力竹切(lù)

陸,高平地。從𨸏從坴,坴亦聲。

𠃈,籀文陸。

說文解字注

陸,高平地。

段註:《釋地》《毛傳》皆曰:高平曰陸。

從𨸏,坴聲。

段註:《土部》坴下曰:土塊坴坴也。然則陸從坴者,謂其有土無石也。大徐作從𨸏從坴,坴亦聲。力竹切。三部。 𠃈,籀文陸。

段註:從古文𨸏省。從籀文𡵉不從土者,從𨸏而土見矣。 廣韻

力竹切,入屋來 ‖坴聲覺1部(lù)

陸,高平曰陸。又髙也,厚也。亦陸離,參差也。又姓,出吳郡、河南二望,本自古天子陸終後。

康熙字典

【戌集中】【阜部】康熙筆畫:16 ·部外筆畫:8

古文:𤱒

《唐韻》《廣韻》《集韻》《類篇》《韻會》竝力竹切,音六。《玉篇》:厚也。《廣韻》:高也。《爾雅·釋地》:高平曰陸。《釋名》:陸,漉也。水流漉而出也。《易·漸卦》:鴻漸於陸。《詩·豳風》:鴻飛遵陸。

又地名。《孟子》:孟子之平陸。註:齊下邑。

又藪名。《爾雅·釋地》:晉有大陸。《左傳·定二年》:魏獻子田於大陸。

又縣名。《隋書·地理志》:趙郡大陸縣。

又州名。唐置。

又漢侯國,在壽光。見《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又卑陸,外國名。《前漢·西域傳》:卑陸國王,治天山東乾當國。

又《玉篇》:星也。《爾雅·釋天》:北陸,虛也。西陸,昴也。疏:陸,中也。北方之宿,虛為中也。西方之宿,昴為中也。《左傳·昭二年》:古者日在北陸而藏冰,西陸朝覿而出之。註:陸,道也。在北陸,謂夏十二月,日在虛危。在西陸,謂夏三月,日在昴畢。

又《玉篇》:道也,無水路也。《周禮·冬官考工記》:作車以行陸。《莊子·則陽篇》:方且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是陸沈者也。註:人中隱者,譬之無水而沈也。

又《玉篇》:陸離,猶參差也,雜亂也。屈原《離騷》:斑陸離其上下。

又魁陸,水族。《爾雅·釋魚》:魁陸,即今之蚶也。疏:即魁蛤也。一名魁陸。

又揚雄《甘泉賦》:飛蒙茸而走陸梁。註:走者陸梁而跳也。

又姓。《廣韻》:古天子陸終之後。《正字通》:齊後有大陸氏,後因姓陸。

又春秋陸渾之戎,後亦為陸氏。

又《後漢·馬援傳》:今更共陸陸。註:猶碌碌也。

又《唐韻正》:音溜。《陰符經》:龍蛇起陸。葉上宿下覆。

又葉林直切。郭璞《騊駼贊》:騊駼野駿,產自北域。交頸相摩,分背翹陸。

《說文》:籀文作𨽰。《集韻》作𨽫。 [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