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隴西郡,是一個中國古代的郡,其範圍歷史上有顯著變化,秦漢時轄地範圍較大,一度包括今甘肅省南部和東南部的天水蘭州等地區,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地處渭水上游,地理位置很重要,兵家必爭之地。秦初置三十六郡時,隴西是其中之一,秦漢時郡治在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南),三國時後遷到襄武縣(今甘肅省隴西縣東南),唐時改隴西郡為渭州,隴西郡之名從此消失,郡治襄武縣保留了隴西之名,成為隴西縣。金、元時改名鞏昌府,民國以後改名隴西縣[1]

目錄

行政建置沿革

先秦時期

戰國時期屬義渠國之地,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以前秦攻義渠後置郡。因位在隴山(六盤山南段別稱,為渭河平原和隴西高原之分界)以西而得名。

秦漢時期

秦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分全國為三十六郡,仍置隴西郡,治狄道縣(今甘肅省臨洮縣)轄,轄縣數不明,據近人後曉榮《秦代政區地理》所考證,秦朝隴西領郡領縣為狄道、西、蘭干、略陽、上邽、冀、邸道、故道、臨洮、獂道、綿諸、襄武、阿陽、下辨、辨道、戎道、武都道、予道、薄道、成紀、枹罕等21縣。相當於現在的蘭州市、定西市、天水市、隴南地區一部和臨夏一部的總和(《西漢政區地理》)。為當時右拒西羌、左護咸陽之要郡,兵家必爭之要地。

西漢繼承秦代領縣。西漢時大概新增安故、首陽、大夏、羌道、白石等縣;元鼎三年(前114年),分蘭干、略陽、冀、獂道、綿諸、阿陽、戎道、成紀等縣置天水郡;元鼎六年(前111年),故道、下辨道、武都道等縣移屬武都郡;始元六年(前81年),白石、枹罕2縣移屬金城郡。 西漢末領狄道、上邽、氐道、予道、襄武、臨洮、西,安故、首陽、大夏、羌道11縣,屬涼州刺史部

元始二年(2年),涼州地區總戶口有26萬6799戶,總人口107萬1325人,約占當時全國人口的1.86%。其中隴西郡有戶數53,964,人口236,824,人口占當時全國比例0.41%,郡域面積約25,443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9.31人。

東漢時隴西郡治領縣如舊,屬涼州,但永和五年(140年)時,人口銳減到5628戶,29637人。東漢初省予道縣。建武十二年(36年)省金城郡,其枹罕、白石、河關等13縣屬隴西郡,次年(37年)以允吾、浩亹、令居等10縣復置金城郡。永元元年(89年)前置鄣縣(治今甘肅省漳縣西)。永初五年(111年)以前,上邽、西、羌道3縣移屬漢陽郡。因羌亂,永初五年(111年)三月,郡治由狄道縣內徙到襄武縣,延光三年(124年)還治狄道縣。建安十八年(213年)以後涼州併入雍州,歸屬雍州管轄。建安末因亂而廢枹罕、白石2縣。

東漢末,領狄道、安故、氐道、首陽、大夏、襄武、臨洮、鄣、河關9縣。

魏晉十六國時期

三國時期曹魏隴西郡遷治襄武縣(今甘肅省隴西縣東),領狄道、安故、氐道、首陽、大夏、襄武、臨洮、鄣、河關9縣。安故、大夏、鄣、氐道4縣無考。魏末領襄武、首陽、臨洮、狄道、河關、枹罕6縣。

泰始元年(265年)晉代魏後,封宗室司馬泰為隴西王,改隴西郡為隴西國,元康六年(296年)左右司馬泰改封高密王,隴西國除。郡治襄武縣(今甘肅省隴西縣東),領襄武、首陽、臨洮、狄道、河關、枹罕6縣。西晉時廢枹罕縣。太康年間(280-289)人口統計,晉代隴西國僅有三千戶。元康年間(291-299)狄道、臨洮、河關3縣移屬狄道郡。西晉末領襄武、首陽2縣。

太興二年(319年)秦州刺史陳安投降前趙主劉曜。

十六國前趙後趙時,隴西郡仍屬秦州。前秦改屬河州。後涼涼州。後秦屬雍州。西秦復屬秦州。

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北魏屬渭州。西魏北周因之。北周隴西郡領襄武、鄣、新興3縣。隋文帝時實行廢郡存州制,隴西郡被廢除,由渭州管轄。

隋代隴西郡

隋朝大業三年(607年)改渭州置隴西郡,治襄武縣(今甘肅省隴西縣東南),領襄武、隴西、鄣、長川、渭源5縣。

武德元年(618年)廢郡改置渭州。天寶元年(742年)改渭州為隴西郡。仍治襄武縣(今隴西縣東南),有戶6425,人口24520。下轄四縣:襄武縣、隴西縣、鄣縣、渭源縣。屬隴右道。乾元元年(758年),天下改郡為州,最終改隴西郡為渭州,隴西郡之名從此消失,郡治襄武縣保留了隴西之名,成為隴西縣[2]

視頻

隴西郡 相關視頻

我報道:你所不知道的中國——隴西郡地 魅力甘肅
挑撥離間這種事,隴西郡公深得真傳

參考文獻

  1. 隴西郡李氏宗譜 ,家譜網,2017-6-21
  2. 隴西郡歷史文化考辨 ,豆丁網,2015-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