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勋
陈培勋(1922一2006)又名陈宏秀,广西合浦人,1922年1月出生于出生于香港。[1]自幼随叔父学习钢琴,先后在香港、上海学习钢琴、管风琴和作曲。抗战时辗转祖国各地。
陈培勋 | |
---|---|
出生 |
1922 广西合浦 |
逝世 | 2006 |
职业 | 钢琴家 |
知名作品 |
钢琴曲《卖杂货》 《思春》 《双飞蝴蝶变奏曲》 交响诗《心潮逐浪高》 《从头越》 音画《流水》 幻想序曲《王昭君》 交响乐《我的祖国》 《清明祭》 |
1939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谭小麟深造兴德米特的作曲技法。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曲江、重庆、上海等地的艺术院校任教。1949后,长期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教授、兼配器教研室主任,直到61岁(1981)才回到出生地香港。80年代,在香港浸会学院艺术教育系任教。曾随苏联专家亚拉波夫和古诺夫学习配器,之后返回香港居住,这个时期,他创作了许多在中国大陆鲜为人知的音乐作品。在陈培勋的作品里,从起音的第一个音符开始,到乐曲结束时画下的休止符,每一个音符与顿句之间,几乎都贯彻着作曲家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操与坚毅不拔的民族精神,华夏的血脉汹涌澎湃地贯穿其中。
陈培勋对祖国满怀深情,不仅创作过《卖杂货》、《思春》等充满民族风情的钢琴小品,更在交响诗和交响乐中写出深厚的民族底蕴。中国的土地、文化、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气节都浓缩在这幅“我的祖国”的宏伟画卷中。以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诠释传统音乐的风格特征,为中国钢琴音乐的传播作出的贡献[2]。
目录
音乐作品
他的重要作品如《心潮逐浪高》(1960)、第一交响曲《我的祖国》(1963)、《流水》、《王昭君》(1977)、第二交响曲《清月祭》(1980)等都是在大陆期间写成的。1981年回到香港之后,陈氏继续创作,作品包括小交响曲《迎春》、高胡协奏曲《广东音乐主题》、《儿童节序曲》(与叶惠康合作)、小交响曲《青年》等[3]。其中交响乐曲《从头越》(《祖国颂》的第二乐章)获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器乐作品创作一等奖,《清明祭》获第一届全国交响乐作品优秀奖,艺术结构与写作技巧比较完善、深刻。他的交响乐作品题材重大、艺术表现积极[4]。
《第二交响乐一清明祭》正面表现1976年清明时节人民群众悼念周总理、反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政治事件,内容直接取材于《天安门诗抄》。《清明祭》采用单乐章的自由奏鸣曲形式,由连续演奏的三段音乐组成,三段标题分别为"烈士墓前"、"忠魂舞"和"遗愿化宏图",并各有一首"天安门诗歌"作为曲意的提示,缓慢、深沉的引子主题是贯穿全曲的重要素材,使悲愤的悼念之情贯穿整首乐曲[5]。
根据广东小调改编的《卖杂货》,即有明显的南国风格和独特的方言音调,旋律抑扬顿挫,节奏活泼生动[6]。
视频
7-5-12、卖杂货 广东小调 陈培勋
参考资料
- ↑ 陈培勋 我的祖国. [2019-03-21].
- ↑ 中国音乐年鉴.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
- ↑ 刘靖之. 香港音乐史论:粤语流行典‧严肃音乐‧粤剧. 商务(香港)印书馆. 1 July 2013: 188–. ISBN 978-962-07-5612-2.
- ↑ 中国艺术家辞典: 现代.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1.
- ↑ 北京志: 音乐志, 舞蹈志, 杂技志. 北京出版社.
- ↑ 中国音乐学.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