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陝北道情

陝北道情,原名「清澗道情」,是我國北方道情劇種之一,是陝西陝北地區的傳統曲藝形式。

陝北道情分為東路道情和西路道情兩支,東路稱「新調」,西路稱「老調」,兩者的音樂調式存在差異。東路為徵調式,演唱風格高亢明快;西路為商調式,演唱風格細膩委婉。但兩者的唱腔曲牌大致相同,曲調優美,節奏明快,風格獨特,表演形式為一人或二人說唱,以唱為主,間有說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代表曲目有《十萬金》《鬧書館》《牡丹亭》等。

陝北道情流傳於陝北清澗、延川以北各縣,在清澗、延川、子長、子洲、綏德等縣盛行。2008年6月7日,陝西省延安市、清澗縣聯合申報的「陝北道情」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79。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陝北道情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流行地區:陝西省子長縣、延川縣、清澗縣

代表人物:白明理

經典劇目:《十萬金》《鬧書館》《牡丹亭》

始興年代:清代

非遺級別:國家級

遺產類別:曲藝

遺產編號:Ⅴ-79

歷史沿革

陝北道情源於唐代道教徒誦經的經韻,明清時期發展成形,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據該村道情藝人王儒倫口述,清代道光年間(1821—1850),山西忻州一批道情藝人前來本村和附近的寨溝演出,始將山西道情傳入清澗。後與當地的民歌結合,並吸收了眉戶、秧歌的藝術成分,形成了清澗道情。最早組班演出的是王儒倫的老爺爺,稱王家班,以坐唱形式演出。光緒年間至20世紀30年代,清澗縣出現了史家河、岩頭、袁家河、樂堂堡等村的道情班子。他們經常出外演出,使道情戲傳播到子洲、子長、志丹、橫山、綏德等地,出現了村村社社有班子的興盛局面。演出形式從坐唱發展為舞台演出,成為各地廟會賽戲的主要娛樂品種。往往是白天演出道情戲,晚上鬧秧歌社火。每年春節期間,村與村的道情、秧歌班子還要進行下帖和還帖式的相互邀請演出活動,當地稱為鬧紅火。[1][2]

民國二十四年(1935)紅軍長徵到達陝北,陝北道情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道情藝人在傳統道情的基礎上,於橫山等地創造出一種新道情,因多演出反映陝甘寧邊區人民革命鬥爭生活的現代戲,故被群眾稱為「翻身道情」。藝術風格與老道情迥然不同,老道情深沉悲壯,新道情歡樂、豪放和明快,多富有新的時代特色,普遍受到了歡迎。老道情因之日益衰落,各地城鄉班社均改唱新道情,如清澗下武村班、曹家塔班、陳家坪班、坡家溝班、八斗岔班、淮家灣班、橫山破羅村班、柴辛梁班、子洲裴家灣班、強家溝班、劉家川班、子長強家溝班、榆林鎮川堡班、延川白家河班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陝北新道情有了進一步發展。各村堡的民間班社不斷擴大,一些班社還購置了新箱,培養出了一代新的演員,並創作演出了大批現代戲

藝術特色

演唱特點

陝北道情的演唱形式多樣,除獨唱外,還有合唱、伴唱等。另外,陝北道情的演唱風格獨特,用的是陝北方言,且以民族唱法為主。演唱時多用延長音,這種自由控制延長時間的唱法,使得節拍強弱不斷變換,打破方正節奏,讓音樂悠揚激昂,充滿山野氣息,大有痛快淋漓之感。強弱交替使得音樂旋律更具魅力,將演唱者的情緒襯托得更飽滿。

伴奏樂器

陝北道情用於唱腔伴奏的主要樂器是三弦(藝人自製高音三弦)、四胡(俗稱四股弦)、笛子、管子、噴吶(小噴吶)。打擊樂器有漁鼓、簡板、水擦(俗稱「鉸鉸」)、梆子、木魚、碰鈴。[5]

唱腔體系

陝北道情唱腔體系豐富多彩,包括老道情、東路調、五花調三大類,它們既可各自單獨構成道情劇目唱段,又可相互配合運用於道情劇目唱段中。若老道情與五花調結合,即為「九腔十八調」,其中「九腔」為主腔,「十八調」為雜腔五花調。此外,老道情與東路調在長期藝術實踐中相互習染,逐漸出現了同化現象,特別是其中同名唱腔的同化現象較為明顯。老道情與東路調中的同名唱腔合併,可得出陝北道情10種主要唱腔,即平調、二流、連頭、還陽調、苦音淚板、耍孩調、涼腔、一枝梅、十字調、金絲圪摁調。再將這10種主腔與雜腔五花調以及散板結合,則構成陝北道情唱腔音樂綜合體系。

曲牌類別

陝北道情曲牌分絲弦曲牌、嗩吶曲牌和擊樂曲牌三大類,主要用於前奏、間奏或配合劇中人物表演。

絲弦曲牌的用途有兩種:一是製造氣氛,二是用在表演動作和道白中。有【八板】【六板】【六八板】【正一句】【反一句】【一句半】【留板】【大陰司】【小陰司】【緊不乍】【殺姬】【滿天星】【吊棒槌】【海精海怪】【葡萄三壘架】【懷抱琵琶】【照鬼燈】【鑽煙洞】【一馬三條箭】【梳妝檯】【入洞房】【灑水牌】等。

嗩吶曲牌也分為兩種,一種是由嗩吶單獨演奏的曲牌,另一種是由嗩吶和打擊樂器共同演奏的曲牌。有【擺場】【地留】【過場】【大擺隊】【將軍令】【獅子令】【永壽庵】【花道子】【流水】【跌落金錢】【拉則山開門】【起兵】【皮】【三眼腔】等。

擊樂曲牌分為四類,即小銅器有【小開鑼】【小回頭】【小五桶】【小鑼勾錘】【小撲燈娥】【小前皮】【小後皮】等;大銅器有【浪須子】【三五錘】【快介板】【慢介板】【滾百】【大五棲】【攔五梗】【避頭】【回頭】【急急風】【十四】【亂傢伙】【單錘馬鑼】【勾錘】【吊錘】【反二五錘】【大撲燈蛾】【大前皮】【大後皮】等;配合弦樂的有【七字調大起】【大落】【流水七字調】【介板】【滾白】等;配合嗩吶的有【前皮】【後皮】【滴流子】【三眼腔】【拜場】【坐帳】【點將】等。

代表曲目

陝北道情的傳統劇目多表現道教故事、歷史故事和生活故事。有連台本戲、本戲和回族小戲。代表曲目有《高老莊》《湘子度林英》《唐王游地獄》《王祥臥冰》《十萬金》《劉秀走南陽》《李大開店》《兩世姻緣》《合風裙》《毛鴻跳牆》《二女子游花園》等。其中,《翻身道情》以其明快的旋律唱響大江南北,從革命年代傳唱至今,成為陝北道情最為典型的代表作品之一。最長的連台本戲《雪擁藍關》,可連演三天三夜。

流行地區

陝北道情主要流行於陝北清澗、延川以北各縣,尤其在清澗、延川、子長、子洲、綏德、米脂、橫山、佳縣、吳堡等縣盛行。

傳承保護

流傳現狀

陝北道情的傳承方式主要包括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父子相授和以村為基本單位的集體傳承兩種。陝北道情老藝人逐年謝世,能留下的東西越來越少,有的原始劇本已絕跡。如今道情演出活動百分之九十是農村廟會,只有普及,沒有提高,且有下滑趨勢。傳統的表演形式和唱詞唱腔使得受眾群越來越小,青年人里懂退情者甚少。陝北道情後繼乏人,急需保護。

保護措施

2017年10月27日,延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在市政協五屆一次會議提案第295號中提到,為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展,正在編撰《陝北道情大全》。

2018年5月26日,陝北道情等非遺傳承人走進延安實驗小學,引導同學們學習了解延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激發廣大師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和積極性,使陝北道情能得到更好的傳承。

傳承人物

白明理,男,漢族,1943年出生,陝西清澗縣人。8歲開始拜師學唱道情,一生從事陝北道情的演唱與傳承。現任清潤縣政協委員,陝西省文聯會員。大器晚成,64歲第一次參加陝北民歌大賽,榮獲「陝西十大民歌手」。參加了縣、市、省、中央電視台等各類演出及比賽活動,榮獲很多獎項,聲名遠揚。2018年5月,白明理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9]

入選非遺

2008年6月7日,陝西省延安市、清澗縣聯合申報的「陝北道情」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曲藝價值

陝北道情是陝北地區的民間曲藝,其演繹形式多樣,情緒飽滿豐富,在民間流傳甚廣,是陝北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陝北道情保留了許多原始的、傳統的文化,它的劇本結構、語言風格都具有活化石的意義。陝北道情將道教文化融入其中,宣揚的是「人是精神自由、獨來獨往的,應拋棄一切功利,擺脫羈絆,清靜無為」的道家思想,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形式,有極高的藝術傳承價值。陝北道情紮根於民間生活的沃土,成長於陝北文化藝術的氛圍中,飽含着陝北人民的生活情感和藝術智慧,是當今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中國特色的文化藝術。

重要活動

2016年9月13日晚7時許,由子長縣政府、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市文化藝術中心共同舉辦的第二屆延安市陝北道情大賽圓滿落幕。來自延安市及榆林市各縣區的7支代表隊和近百名清唱選手參加了比賽,本次比賽為更好地傳承和發展陝北道情起到了積極作用。[1]

參考文獻

  1. 陝北道情豆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