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仁和
陳仁和(1922年-1989年),台灣建築師,澎湖吉貝人,是屏東驛前大和旅社創建人陳量的長子。1951年在台灣成立「陳仁和建築師事務所」,展開長達38年的執業生涯,是台灣戰後第一代現代主義建築運動中,極少數的本土籍且具明顯地域性色彩的建築師,曾兩度獲得建築金鼎獎十大建築師殊榮。一直到1989年過世以前,始終在建築設計第一線實務持續奮鬥。
陳仁和1947年發表的「一個建築家的私見」,強調建築是一個完成人「動」與「靜」的盒子,「動」是生產活動,「靜」就是休息[1]。
陳仁和建築師畢業於早稻田大學(1945)後開始其建築執業生涯,為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在五零年代國際主義現代式樣的大趨勢下,陳仁和敏銳地意識到本土地域性與臺灣建築特色的流失,遂開始發展其具有表現性同時又深具在地特色與文化自明性之建築創作脈絡,並於六零年代初期臻至成熟,達到生涯創作高峰。[2]
陳仁和之作品多分佈於現今高雄市中,其生涯共完成多達百件作品,其中多見大量格子樑的使用,同時亦以一種新的方式詮釋具有文化涵構之傳統風格。
目錄
生平
高雄中學畢業後就讀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建築系,大學畢業後即回到臺灣於高雄執業,是台灣早期少數留日建築師之一,也是臺灣戰後第一代重要的建築師。因其設計的三信家商波浪大樓,於1967年4月30日榮獲第一屆建築金鼎獎(同屆獲獎的還有王大閎、陳其寬、修澤蘭、沈祖海、楊卓成、張紹載),得到第一屆十大優秀建築師之榮銜。
建築作品
鳳山農會肉品市場(1977,1985);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博物館數位典藏[1]
高雄佛教堂(1955); 圖片:孫小龍提供[2]
高雄佛教堂(1955); 圖片:孫小龍提供[3]
屏東東港天主教會(1960);圖片:黃澍民先生攝,黃宗正先生提供[4]
屏東東港天主教會(1960);圖片:黃澍民先生攝,黃宗正先生提供[5]
屏東東港天主教會(1960);圖片:黃澍民先生攝,黃宗正先生提供[6]
高雄市三信家商波浪大樓(1963);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博物館數位典藏[7]
高雄市三信家商波浪大樓(1963);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博物館數位典藏[8]
高雄市三信家商波浪大樓(1963);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博物館數位典藏[9]
鳳山農會肉品市場(1977,1985);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博物館數位典藏[10]
鳳山農會肉品市場(1977,1985);圖片提供:國立臺灣博物館數位典藏[11]
前行無畏:陳仁和的建築時代
2018年11月27日在國立臺灣博物館舉行的「前行無畏:陳仁和的建築時代」特展是臺灣首次以陳仁和為主題的專展,由國立台灣博物館、成功大學建築學系與財團法人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合作推出。
除了完整調查陳仁和的生命歷程,也透過陳仁和家屬捐贈的各式圖說資料為基礎,從設計作品的細節裡還原出更多時代的資訊。此次展覽內容挑選12件重要案例,涵蓋宗教、文教、住宅等各種公私性質不同尺度建築,透過不同時間與類型的建築作品,以脈絡化的方式呈現陳仁和建築實踐與時代發展的重要意義。
藉由圖說與模型交互說明其作品的外觀形式與細部,呈現身為臺灣戰後第一代本土建築師之一的陳仁和,其獨特的貢獻與成就,並開啟更多元對話與交流討論的可能[3]。
視頻
陳仁和建築時代特展 感受建築之美| 華視新聞 20181206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 ↑ 陳仁和建築特展 看見台灣建築師無畏精神. 中央通訊社. 2019-02-02 [2019-05-22].
- ↑ 「2016實構築」經典回顧─陳仁和建築師
- ↑ 前行無畏:陳仁和的建築時代. 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9-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