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英
陳維英 | |
---|---|
別名 | 字碩芝,號迂谷 |
出生年 | 1811 |
死亡年 | 1869 |
教育背景 | 舉人 |
出版作品 | 《偷閒錄》、《太古巢聯集》 |
陳維英(1811~1869),字碩芝,又字實之,號迂谷,清淡水廳大龍峒港仔墘(即今台北市大同區大龍峒)人,原籍福建同安。清嘉慶十六年十月二十日(1811年12月5日)生。係港仔墘富商陳遜言之第四子。
生平
少聰穎,唯不肯努力舉業。道光五年(1825)其伯兄維藻考中舉人,家人亦為維英捐資取得監生資格。其後因分食狀元餅,為眾所辱,歸而發憤讀書,三年後為臺灣道劉重麟取進臺灣府學,始獲入泮,並為鄭用鑑之門人。十八年(1838)新任臺灣道姚瑩又為取進一等第二名補廩兼舉優等生,於是聲譽雀起,有名庠序間。二十五年前往福州,權司閩縣教諭,多所揚剔,並捐俸重建節孝祠,為人所稱。唯因家人思念,未久辭歸。。咸豐九年(1859)舉人。少時受業於庠生黃德輝、舉人陳六山、拔貢鄭用鑑及其長兄陳維藻。道光二十五年(1845)任福建閩縣教諭;咸豐元年(1851),臺灣道徐宗幹舉為孝廉方正;咸豐九年(1859)鄉試中舉,授內閣中書。回籍後掌教於仰山、學海兩書院。同治元年(1862),戴萬生起事,因助餉捐得四品頭銜,並獲賞戴花翎。晚年建讀書之處於劍潭畔,名曰「太古巢」,著有《鄉黨質疑》、《偷閑錄》、《太古巢聯集》等。
著作
《鄉黨質疑》,並未付梓,今已散佚。《偷閒錄》稿本亦已佚失,在民間有多家抄本,如:新莊陳舜漁抄本(1930)、五股陳燦寶抄本(1931)、陳繞綠抄本(1934)、李見金抄本(1934)、吳朝綸抄本(1934)、新竹鄭神寶抄本(1935)。民國四十二年(1953)八月,臺北縣文獻會曾從某氏手中取得最完善之珍藏抄本,計古今體詩七百二十六首,由廖漢臣重新加以整理並略加註釋刊於《臺北文物》,以下所收錄的陳維英《偷閒錄》詩作即以此為底本。至於,《太古巢聯集》由田大熊、陳鐓厚編輯,何茂松發行〖參考陳維英撰,田大熊、陳鐓厚校編《太古巢聯集》,臺北:無聊齋,昭和十二年(1937)。〗。張漢在〈陳迂谷聯文序〉謂陳維英乃北臺灣著名學者,其文似淺而深,似俗而雅,因有得於古人立言垂世之旨,故質實可味,不徒以隸事賦物裁對見長。臺北帝大東洋文學系主任神田博士亦在《聯集》的序文中說迂谷詩,託興遙深,取材宏富,具聲律之美,乃東寧詩人中,首屈一指者。又認為其聯語對仗工整,愈出愈奇。如銀臺金闕,珠玉雜陳,使人讀之目眩。該書出版迄今已逾一甲子,世人鮮有見及者。茲據原刊本,重新編校。[1]
七言絕句
淡北八景:關渡分潮
第一關門[2]鎖浪中,天然水色判西東。
莫嫌黑白分明甚,清濁源流本不同。
【題解】
本詩為七言絕句,收入《全臺詩》第伍冊。《淡水廳志》載:「舊傳塹南八景、淡北內外各八景,雞籠亦有八景;畛域太分,且有牽強而足成之者.茲擇全淡山川之勝,南北各得其四,總為八景」,此為同治7年(1868)後楊浚纂修《淡水廳志》另外選定「全淡八景」之緣由。而此處所選的則為所謂的「淡北內八景」,分別為「淡江吼濤」、「坌嶺吐霧」、「蘆洲泛月」、「峰寺灘音」、「劍潭夜光」、「關渡分潮」、「屯山積雪」、「戍臺夕陽」。關渡是淡水河進入臺北盆地的重要隘口,形成海水逆流而上,驟然劃分河水與海水交融的情況,景致特殊壯觀,因此作者用「西東」、「黑白」、「清濁」三個對比詞句,來突顯關渡潮水之特殊處,對照當地關渡宮古佛洞碑文更為清晰,其云:「南望白江為鍊,淡水、基隆兩河與淡海相匯合,黃、白、藍三水相接,形成三潮奇觀,為臺灣八大名勝之一。」
五言律詩
題劍潭古寺次區覺生韻
無數生靈濟,蛟龍未許騰[3]。潭心空印佛,山頂禿如僧[4]。
寺僻雲長鎖,碑荒石不稜。俗腸何日洗,洗法[5]問圖澄[6]。
【題解】
廖漢臣註:「咸豐十年(1860)臺灣初設海關,廣東區覺生,名天民,奉命來臺,與鎮道會商辦理。同治八年(1869)十二月八日與陳迂谷、張半崖、查少白、白良驥、潘永清、連日春、陳樹監等二十餘人,遊於劍潭,作〈題劍潭古寺〉五律一首,迂谷等均有和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