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可夫·澤爾多維奇
簡歷
澤爾多維奇1914年出生於明斯克(今白俄羅斯首都)。1930年高中畢業後,在金屬工藝研究所當實驗員。自1931年,開始在莫斯科的蘇聯科學院化學物理研究所當實驗員。未受過正式大學教育,自學大學課程。1934年被物理化學研究所錄取為研究生,並於1936年獲得副博士學位。1939年獲得了博士學位。1958年成為蘇聯科學院院士。
研究工作
早年研究工作在物理化學領域:吸附和催化的理論與實驗研究,含氮化合物的燃燒與爆炸的實驗研究,燃燒理論。爆炸過程中氧化氮的生成機制,稱為澤爾多為奇機制。
後研究興趣轉移到爆炸力學和流體力學。
1939年起,開始從事鈾裂變的研究,提出鏈式反應理論[1]。1943年開始參與蘇聯核武器研發,提出了氫彈的澤爾多維奇-薩哈羅夫構型。並開始對純粹的核物理和粒子物理髮生研究興趣,並取得了不少成果,預言了pi介子的貝塔衰變,預言了mu子催化。
自1956年,開始研究天體物理和宇宙學。第一個提出類星體來自於黑洞吸積盤、恆星磁場起源方面,提出「拉伸-扭轉-摺疊」機制的發電機理論、提出活動星系核的能量來自超大質量黑洞。宇宙學領域的引力物質的澤爾多為奇不穩定性。在宇宙大尺度結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洞察力的近似,並有許多開創性的工作。這種洞察力來自於他早年從事氣體動力學、爆炸衝擊波研究的經驗。1964年,澤爾多維奇提出銀河系X射線源是雙星系統中的中子星或者黑洞的吸積過程產生的。同年他還提出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存在。1972年,他與拉希德·蘇尼亞耶夫預言了星系團對背景輻射的影響,這一現象被命名為蘇尼亞耶夫-澤爾多維奇效應[2],可以用來測量星系團中物質的分布、哈勃常數的數值等等。
史蒂芬·霍金曾對澤爾多為奇說,「在我遇到您以前,我以為澤爾多為奇是一個類似於布爾巴基一樣的集體筆名。」
視頻
雅可夫·澤爾多維奇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三位2019狄拉克獎獲獎者:宇宙大尺度結構的量子漲落起源理論,騰訊網,2019-8-10
- ↑ 星系團傾向「群居」,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