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集美區廈門市轄區。位於福建省南部沿海,廈門島西北面,地處東經117°57′-118°04′,北緯24°25′-24°26′,東北與同安區接壤,西北與漳州長泰縣交界,西南與海滄區毗鄰,海岸線長約60千米。總面積275.79平方千米。總人口21萬人(2012年末)。全區轄4個街道、2個鎮:集美街道、僑英街道、杏林街道、杏濱街道、灌口鎮、後溪鎮。區政府駐集美街道銀江路。

年均溫21℃,年降水量1100毫米。是廈門島通往內陸的門戶,G15沈海、S30廈沙高速公路,鷹廈、福廈鐵路,319、324國道過境,距廈門國際機場5千米。名勝古蹟有廈門大橋、鰲園、龍丹池、陳嘉庚故居[1]、歸來堂、延平故壘及獨具風格的學村建築群。

目錄

歷史沿革

1987年8月,廈門市郊區劃出禾山鄉,更名為集美區。1996年,面積227平方千米,人口約9萬人,轄3鎮,區政府駐集美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集美區常住總人口148678人,其中:集美鎮37156人,灌口鎮43759人,後溪鎮67763人。

2003年4月26日,國務院批准同意將廈門市杏林區的杏林街道和杏林鎮劃歸廈門市集美區管轄。調整後,集美區轄3個街道、3個鎮:集美街道、僑英街道、杏林街道、灌口鎮、後溪鎮、杏林鎮。集美街道轄岑東、岑西、岑郭、盛光、銀亭、印斗、潯江、塘盛、尚南9個居委會,面積3.6平方千米。 僑英街道轄東安、兌山2個行政村和滸井、孫厝、葉厝、鳳林美4個居委會,面積18.4平方千米。 後溪鎮轄新村、前進、溪西、後溪、侖上、崎溝、東宅、後安、岩內、英村等10個行政村,面積為44.1平方千米。

2004年9月23日,省政府(閩政文[2004]291號)批覆同意撤銷杏林鎮,設立杏濱街道,並調整杏林杏濱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1)撤銷杏林鎮,設立杏濱街道。(2)設立杏濱街道後從杏林街道劃出日升、三秀、杏堤3個社區歸杏濱街道管轄,從杏濱街道劃出西亭、內林、杏林、高浦4個行政村歸杏林街道管轄。(3)行政區劃調整後,杏林街道轄寧寶、紡織、曾營3個社區和西亭、內林、杏林、高浦4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杏林南路33號。杏濱街道轄日升、三秀、杏堤3個社區和錦園、前場、西濱、馬鑾4個行政村,街道辦事處駐杏林南路12號。

2004年末,集美區常住人口177491人,流動人口147766人。轄2鎮4街,即灌口鎮、後溪鎮、集美街道、杏林街道、僑英街道、杏濱街道,共30個行政村、22個社區。 集美街道面積3.6平方千米,戶籍人口3.6萬人,流動人口0.7萬人,轄岑東、岑西、潯江、盛光、銀亭5個社區。僑英街道面積18.4平方千米,戶籍人口1.35萬人,轄滸井、孫厝、鳳林美、葉厝、兌山、東安6個社區。杏林街道面積24.7平方千米,戶籍人口4萬人,流動人口1.8萬人,轄紡織、曾營、寧寶3個社區和西亭、杏林、內林、高浦4個行政村。杏濱街道面積21.6平方千米,戶籍人口2.47萬人,轄杏堤、日東、三秀3個社區和馬鑾、西濱、前場、錦園4個行政村。灌口鎮面積70.2平方千米,戶籍人口3.7萬人,流動人口2.9萬人,轄灌口第二、灌口第一、上頭亭、鐵山、黃莊5個社區和坑內、深青、田頭、上塘、雙嶺、李林、東輝、頂許、三社、井城、陳井、浦林12個行政村。 後溪鎮面積44.1平方千米,戶籍人口2.43萬人,轄新村、前進、溪西、後溪、侖上、崎溝、東宅、後垵、岩內、英村、黃地、許莊12個行政村(另有資料說是10個行政村)。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集美區常住總人口580857人,其中:集美街道61071人,僑英街道127376人,杏林街道88152人,杏濱街道126269人,灌口鎮102629人,後溪鎮68734人,第二農場2810人,省天馬種豬場494人,天馬華僑農場坂頭防護林場3322人。

視頻

集美區 相關視頻

集美區最新宣傳片
廈門集美區景點速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