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凇
雨凇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術語。
中國,從來就是一個文化底蘊極度豐富的國家,中國的文字,更是凝聚着中國的文化精魂[1]。中國最早出現的和文字相關的文化記憶就是倉頡造字,小小的文字中蘊藏了無限的文化[2],然後就出現了最初的甲骨文。
目錄
名詞解釋
雨凇,俗稱「樹掛」,也叫冰凌、樹凝,是指過冷卻的液態降水(凍雨)碰到地面物體後直接凍結而成的毛玻璃狀或透明的堅硬冰層,其外表光滑或略有隆突。
形成雨凇的雨稱為凍雨。
我國南方把凍雨叫做「下冰凌」、「天凌」或「牛皮凌」。
《春秋》載: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十有六年春、王正月、雨木冰。這則記載的意思是: 魯成公十六年春天、周曆正月、下雨、樹木枝條上凝聚了雨冰(就是「雨凇」)。這是世界上對雨凇的較早記載。
形態
雨凇比其它形式的冰粒堅硬、透明而且密度大(0.85克/立方厘米),和雨凇相似的霧凇密度卻只有0.25克/立方厘米。雨凇的結構清晰可辨,表面一般光滑,其橫截面呈楔狀或橢圓狀,它可以發生在水平面上,也可發生在垂直面上,與風向有很大關係,多形成於樹木的迎風面上,尖端朝風的來向。
根據它們的形態分為梳狀雨凇、橢圓狀雨凇、匣狀雨凇和波狀雨凇等。
景觀
雨凇組成的冰花世界,點點滴滴裹嵌在草木之上,結成各式各樣美麗的冰凌花,有的則結成鐘乳石般的冰掛,滿山遍野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茫茫群峰是座座冰山,那造型奇特的松樹、遍地的灌木,此時也成為銀花盛開的玉樹,仿佛銀枝玉葉,分外誘人;滿枝滿樹的冰掛,猶如珠簾長垂,山風拂盪,分外晶瑩耀眼,如進入了琉璃世界;冰掛撞擊,叮噹作響,宛如曲曲動聽的仙樂,和諧有節,清脆悅耳;山巒、怪石之上,茫茫一片,似雪非雪,仿佛披上一層晶瑩的玉衣,光彩照人,在冬天燦爛的陽光下,分外晶瑩剔透、閃爍生輝,蔚為奇觀。
危害
綜述
雖然雨凇使大地銀裝素裹,晶瑩剔透,美輪美奐,風光無限,但雨凇卻是一種災害性天氣,不易剷除,破壞性強,它所造成的危害是不可忽視的。
雨凇與地表水的結冰有明顯不同,雨凇邊降邊凍,能立即粘附在裸露物的外表而不流失,形成越來越厚的堅實冰層,從而使物體負重加大,嚴重的雨凇會壓斷樹枝、農作物、電線,房屋,妨礙交通。
雨凇最大的危害是使供電線路中斷,高壓線高高的鋼塔在下雪天時,可以會承受2-3倍的重量,但是如果有雨凇的話,可能會承受10-20倍的電線重量,電線或樹枝上出現雨凇時,電線結冰後,遇冷收縮,加上風吹引起的震盪和雨凇重量的影響,能使電線和電話線不勝重荷而被壓斷,幾公里以致幾十公里的電線杆成排傾倒,造成輸電、通訊中斷,嚴重影響當地的工農業生產。歷史上許多城市出現過高壓線路因為雨凇而成排倒塌的情況。雨凇也會威脅飛機的飛行安全,飛機在有過冷水滴的雲層中飛行時,機翼、螺旋槳會積水,影響飛機空氣動力性能造成失事。因此,為了冬季飛行安全,現代飛機基本都安裝有除冰設備。當路面上形成雨凇時,公路交通因地面結冰而受阻,交通事故也因此增多,山區公路上地面積冰也是十分危險的,往往易使汽車滑向懸崖。由於冰層不斷地凍結加厚,常會壓斷樹枝,因此雨凇對林木也會造成嚴重破壞。堅硬的冰層也能使覆蓋在它下面的莊稼糜爛,如果麥田結冰,就會凍斷返青的冬小麥,或凍死早春播種的作物幼苗。另外,雨凇還能大面積地破壞幼林、凍傷果樹。農牧業和交通運輸等方面受到較大程度的損失。嚴重的凍雨也會把房子壓塌,危及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雨凇造成災害的可能性與程度,都大大超過霧凇,在高緯度地區,雨凇是常出現的災害性天氣現象。消除雨凇災害的方法,主要是在雨凇出現時,採取人工落冰的措施,發動輸電線沿線居民不斷把電線上的雨凇敲刮乾淨,並對樹木、電網採取支撐措施;在飛機上安裝除冰設備或乾脆繞開凍雨區域飛行。可部分減輕雨凇帶來的危害。 總之,凍雨是冬季的一種低溫災害,為了出行安全,交通運輸、航空、鐵路、公路、電力、電信、郵政等部門以及廣大民眾都應十分重視。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魅力無窮,搜狐,2022-11-20
- ↑ 詩酒趁年華 | 品中國文字 悟千年精魂,搜狐,2019-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