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北港鎮
雲林縣北港鎮,全鎮轄廿八里,位於台灣省中南部沿海雲林縣西南方和水林鄉、口湖鄉合成雲林縣朝南椅角之右半部,東南隔北港溪與嘉義縣新港鄉、六腳鄉相對,西北接雲林縣水林鄉及元長鄉。
本鎮周圍有北港溪環繞,全鎮面積四十一點四九九九平方公里,略呈東向西傾之勢。地面平坦、土地肥沃、雨水適量,因此造就北港鎮成為一農業型鄉鎮。[1]
北港舊稱為『笨港』,後來北港溪水流改變將笨港截斷後成一北一南,居民將其在溪北者稱為『笨港北街』,後來再改稱為『北港街』,『北港』地名就沿用至今。
北港鎮位居台灣省中南部沿海,地處雲林縣與嘉義縣交界,為嘉雲兩縣工商業交通門戶,亦是全省南北運輸必經之地。鎮周圍有北港溪環繞,古時候為本省水陸交通經濟中心。 來北港旅遊除了到朝天宮進香外,市區也闢有懷古步行街(腳踏車道),各路交叉口都設有各景點的指示牌,是很好又不費時的文化之旅。[2]
目录
鎮長介紹
北港鎮公所 鎮長 蕭 永 義
主要政見:
1.建立嬰兒(0~2歲)托育中心,中心建構雲端資訊系統。
2.建立全方位的社區型日間照顧中心,並協助中年失業者取得照護資格就近就業。
3.爭取由台19線新街段至褒忠線快速道路,建構一條高架快速道路,縮短城鄉差距,增加交通便利。
4.開發北港觀光第二景點,爭取建構全台唯一跨溪五分車觀光列車,帶動北港溪兩岸觀光,增加北港能見度。
5.建造一座「最人性化的關懷、最莊嚴化的尊重、最資訊化的公開」之生命紀念園區,讓 老有所終,終得其所,讓後代信賴、安心與幸福。
6.主動協助並簡化農業災損補助申請,爭取農民最大權益。
7.路要平,水溝要通,路燈要亮,讓鎮民住的安心、舒適。
8.關懷弱勢,協助新住民族群辦理生活技能訓練,並協助輔導就業。[3]
概況介紹
本鎮位居台灣省中南部沿海,地處雲林縣與嘉義縣交界,為嘉雲兩縣工商業交通門戶,亦是全省南北運輸必經之地。本鎮周圍有北港溪環繞,古時候為本省水陸交通經濟中心,經常平均氣溫約攝氏二十五度,四季雨量變化不一,且集中於夏季,而冬季盛行東北風,使本鎮成為一個自然環境優越,適於人口居住之古文化城。
本鎮總面積四一.四九九九平方公里,南北八公里,東西七公里。人口四萬餘人,轄二十八里,農與工商各佔一半,北港朝天宮奉祀「天上聖母」終年香客絡驛不絕,香火鼎盛,信徒遍及海內外,為著名古蹟之一,經政府指定為宗教觀光區,給北港帶來一片繁榮,同時亦是鎮民經濟、文化與精神生活之重心。
本鎮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適合各種作物生長。主要農產品以稻米為主,其次落花生、原料甘蔗,故有糖廠、製油廠、造紙紙廠及食品公司等,使本鎮居民呈現出安居樂業,繁榮富庶美好景象。[4]
關於朝天宮
位於北港的朝天宮在台灣本島的三百餘座媽祖廟中,是歷史最為悠久且香火最盛的廟宇。
朝天宮歷經了許多次嚴重的損毀,在多次的重建及維修工作,才得以保存。到朝天宮除了朝拜外,必須得好好品味這無上的藝術,廟內的龍柱、石獅、石雕、香爐及彩繪等,不論走到哪,就算不懂藝,你也一定會對這巧奪天工的精細設計,連連稱讚。
每年農歷三月十九日媽祖誕辰及大甲馬祖回娘家時,總是人潮洶湧、鑼鼓喧天。北港鎮最熱鬧的地方就屬朝天宮這一帶,這裡每年都會舉辦大大小小的活動,尤其是農歷3月19、20日,都有不容錯過的傳統活動。因此雲林縣的北港鎮可說是台灣藝技的重要據點,難怪每年元宵所舉辦的大型花燈展,總是吸引全省各地的民眾到此參觀。[5]
歷史沿革
「北港街,即笨港」原位於笨港溪(今北港溪)出海口。明朝天啟元年(1621)顏思齊、鄭芝龍率眾登陸笨港,並引三千移民入墾,為漢人大規模移墾台灣之始祖。
早年笨港港道迂迴,易於迴避官兵,成為先民入墾臺灣渡口之一。康熙33年(1694)樹璧和尚自湄洲,奉請媽祖赴臺傳香,笨港始建「笨港天妃廟」,即今「北港朝天宮」。不久靈氣遠播,至道光年即有詩人稱讚「北港靈祠冠闔臺。」
商業上,笨港因依畔笨港溪而興起,康熙年,諸羅縣志即記稱:「笨港接、臺屬街市,此為最大」,乾隆年府志更記稱:「笨港街、俗稱小臺灣。」
滿清領台,民變不斷,多次波及「笨港」因林爽文事變而建「旌義亭」、同治年戴萬生事變難者亦合祀於「旌義亭」、並改稱「義民廟」。
北港溪一如臺灣其他溪河,非潦即旱;加上河道日益淤淺,離海愈遠,至日治,海關撤站始喪失貿易功能。但仍為農產品集散中心,日治時期糖廠的設立對北港近百年來的經濟亦帶來不少助益。
先民移墾笨港,數百年來,不斷遭到天災、械鬥、民變、農村沒落、民間信仰多元化…等挑戰,先民憑其毅力,堅守鄉土、始能不斷開創新局。若能秉此精神,北港未來的榮景,依然值得期許。[6]
環境與文化
生活習慣與文化
本鎮地處雲林縣與嘉義縣交界,為嘉雲兩縣工商業交通門戶,亦是全省南北運輸必經之地,大多數鎮民篤信媽祖,民風淳樸。
北港鎮為一農業型鄉鎮,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適合各種作物生長,主要農產品以稻米為主,其次有麻油、花生、蒜頭、蠶豆、花生油及原料甘蔗等特產外,鎮內的北港朝天宮媽祖廟名聞中外,並經政府評定為國定古蹟,每年來此進香膜拜之各方人士約達六百萬人次,尤以媽祖聖誕之期大量湧進的陣頭及進香客,形成萬頭鑽動的情景亦是本地景觀之一, 另北港牛墟位在北港大橋西側,至少已有一兩百年的歷史。
本鎮面積不大,但人口密度教育普及,鎮內現有大學院校分部一所、高中職共三所、國中二所、國小八所及鎮立托兒所、幼稚園若干所並且現有北港運動公園、鎮立圖書館、游泳池、鎮立綜合體育館各一座,並有各類球場、北港溪河堤公園提供鎮民良好的教育文化及休閒活動場所。[7]
關於北港觀光大橋
北港觀光大橋於2003年11月完工並通車啟用,為北港鎮橫跨雲林、嘉義兩縣並串連北港溪兩岸的往來橋樑,橋身與北港朝天宮和新港水仙宮連接,成為兩座廟宇朝聖據點之間的觀光大橋。大橋主體採紐爾遜式鋼拱橋型式,共三個橋孔,整體橋身則採龍型鋼拱,強調橋拱之龍的造型,主橋長268.5公尺、寬7公尺,色彩則以紅色、金色為主色系。
景觀特色
連接雲林縣北港鎮與嘉義縣六腳鄉的橋樑,呈三孔紅色鋼拱橋,以紐爾遜式提籃設計,橋上有龍的形體做為造型,並設有夜間景觀照明,象徵北港地標。
北港觀光大橋兼具通行與景觀及休憩之用
橋內除了設置景觀照明,還將配合當地文化活動與周圍造景等意象來設計,藉由夜間照明與燈光投射,使兩岸的景觀與朝天宮在白晝與夜間呈現完全不同的風貌。且大橋周遭也將設置觀天台、觀景台、自行車道、沿岸步道,以及生態與運動公園的附設建築,吸引更多來自全台各地的遊客前往,使雲林縣北港鎮更具濃厚的觀光風味。[8]
北港鎮熱門景點
北港水塔
建於昭和5年(民國19年,1930),已有68年歷史的北港水塔,為鋼筋混凝土造之建築,以北港溪流為水源,用來改善北港鎮居民的飲水。自來水廠其日文稱為「水道」,有取水井、沈澱、過濾、消毒等設備,處理後的水送到每一戶住家的過程,被稱為「水道水」,為當時最完善的設計。水廠辦公室的特殊造型設計,頗具美感。光復後,北港水塔則由北港鎮自來水廠經營,現在合併於台灣省自來水公司。
北港戲院
位於北港鎮義民路上,現在已經非戲院的舊北港戲院,為日據昭和時期的建築物,於台灣更是極具歷史意義的建築代表。以當時所流行的土紅色面磚所設計出具有階層感及曲折線條,充分呈現出歷史味道的建築傑作。
北港女兒橋(北港溪鐵橋、復興鐵橋)
台灣最長的台糖小火車鐵橋「北港復興鐵橋」,91年橋墩陸續傾倒成為危橋,經縣政府修繕重獲新生,並命名為「北港女兒橋」,成為雲林縣最亮眼的景點。
水道頭文化園區
日治時期建在雲林北港的第一淨水場,也就是俗稱的水道頭,迄今約有七十餘年的歷史,水場面積約1.28公頃,為當時最完善的水廠設計。取用北港溪水抽至廠內,經過過濾、沉澱、消毒等多重工序再透過幫浦運送至水塔,隨之分配到各個人家。
媽祖景觀公園
「媽祖景觀公園」位於文化大樓頂樓,佔地寬廣的公園,有著中國傳統建築中常見的亭台、樓閣、曲廊蜿蜒矗立,搭配綠意植栽頗有中國園林之美。巨大的石雕媽祖神像,盎然頂立於藍天之下,莊嚴的面貌令人不禁心生敬意。這邊更擁有高處優勢,可以由上往下俯瞰整個北港朝天宮,完整的廟宇建築格局、街道景致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北港春生活博物館
「北港春生活博物館」展示區內可聞道淡雅的檜木香,園區四處擺設許多當地的特色裝置藝術以及古早風格的桌椅與傳統農村用具。「北港春生活博物館」內所有的牆面及地面彩繪都出自於捷克藝術家之手精心繪製,呈現出濃濃的中國風味,園區內設有兒童遊憩區、餐飲區、戶外休憩區、DIY木工活動及木工教室等,從體驗到進階課程皆有詳細教學,創辦人夫婦希望能夠透過「北港春生活博物館」讓更多人了解傳統木匠文化。
朝天宮文化館
「朝天宮文化館」位於朝天宮廟後側的文化大樓,一、二樓規劃有市場店面和攤位,三樓則供奉有三寶佛漢光明燈並設有演藝廳,四樓則設有「文物展示迴廊」,展示建築遺跡、戲服戲班、各年代的神像畫作...等北港藝陣和廟宇的文物,還有在朝天宮底下挖掘出來的清朝時期的碗盤。
義民廟
與朝天宮僅一條街之隔的義民廟,是奉祀在林爽文與戴潮春事件中死難的英勇烈士。每年到了農歷5月30日烈士捨生取義的日子,北港都會舉行隆眾祭典。[9]
視頻
2019小鎮漫遊年–雲林縣北港鎮
BEIGANG TOWNSHIP 我參觀了北港鎮 | I visited Beigang Township
雲林新聞網-北港鎮公所積極活化 蚊子館變身五星商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