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貴高原
雲貴高原( Yunnan-Guizhou Plateau ),位於我國西南部,包括雲南省東部,貴州全省,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和四川、湖北、湖南等省邊境,是我國南北走向和東北—西南走向兩組山脈的交匯處,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它大致以烏蒙山為界分為雲南高原和貴州高原兩部分。
西面的雲南高原海拔在2000米以上,高原地形較為明顯.東面的貴州高原起伏較大,山脈較多,高原面保留不多,稱為「山原」,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雲南高原和貴州高原相連在一起,分界不明,所以合稱為「雲貴高原」。
雲貴高原是典型喀斯特地形,石灰岩廣布,到處都有溶洞、鍾乳石、石筍、石柱、地下暗河、峰林等。地勢較高,平均氣溫比起相同緯度省城為低,但因緯度低,故冬季不比中國溫帶地區那麽寒冷,在夏天也不會有酷熱難當的天氣,有"四季如春"的美名。[1]
雲貴高原上屬亞熱帶濕潤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差別顯著。該區石灰岩厚度大,分布廣,經地表和地下水溶蝕作用,形成落水洞、漏斗、圓窪地、伏流、岩洞、峽谷、天生橋、盆地等地貌,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發育的典型地區之一。受金沙江、元江、南盤江、北盤江、烏江、沅江及柳江等河流切割,地形較破碎,多斷層湖泊。
目錄
雲貴高原形成
雲貴高原在距今大約兩億年以前,是一個長期被海水淹沒的海灣,堆積了深厚質純而面積廣大的石灰岩。距今約2.08億年前的中生代三迭紀晚期,印支運動爆發,地殼隆起拗陷交替出現,沉積物不斷堆積,來自東部及北部擠壓,使物質向一個方向集中,加之受重力均衡作用影響,使地殼逐漸加厚,新生代以來地面迅速抬升,高原形成,距今約3600萬年至5300萬年前的第三紀始新世時期,發生了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雲貴高原被再度抬升。
新近紀到早更新世期間,貴州受到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板塊的共同影響,處於相對穩定時期,地貌相對較為平緩,中更新世以來,受青藏高原不斷隆升作用的影響,促進了雲貴高原的形成,形成了貴州西高東低的地貌格局。
雲貴高原氣候溫暖濕潤,植被生長茂盛。植物根部分泌的酸類以及植物體分解時所產生的酸類都特別多。因而這裏無論雨水、河水還是地下水,二氧化碳的含量都比較高。高溫多雨的氣候和茂密的植被,為雲貴高原的岩溶地貌發育提供了巨大的動力。無孔不入的雨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沿著岩石裂隙溶蝕出一道道裂縫,如果這些裂縫是直立的,就逐漸形成漏鬥狀的凹坑和溶溝,再繼續擴展到彼此連通時,剩下沒有被溶蝕的岩石就成為石芽、孤峰和殘林了。如果水沿地下的裂隙溶蝕,就慢慢溶蝕成巨大的洞穴(溶洞)。地表水遇到地下溶洞,就會突然消失變成伏流(暗河)。因此,在石灰岩地區,到處可以看到秀麗多姿的石林,深邃曲折的溶洞,忽隱忽現的暗河和一座座橫跨河谷的「天生橋」。山奇水秀,嫵媚多姿。[2]
雲南高原
位於哀牢山以東的雲南省東部地區,因其在雲嶺以南,故稱為雲南高原.高原面保存良好。雲南高原上的山地頂部多呈寬廣平坦地面,或呈和緩起伏地面,有「高山頂上路寬大」的說法。連綿起伏的山嶺間,有許多湖盆和壩子。雲南有1200多個壩子,占全省耕地三分之一,低陷的成為盆地,有的積水成湖,如以昆明為中心的高原面上,分布著滇池等許多大小湖泊,被稱為「滇中斷陷湖區」。湖盆四周由於湖水外泄和四周山地沙泥淤積,大多數已發育有湖岸平原,這裡土壤肥沃,土層深厚,是高原的主要農業區。
貴州高原
貴州高原位於多雨的季風區,雨量充足,因此有「天無三日晴」的說法;由於多雨,高原上的河流水量大,許多河流長期切割地面,形成許多又深又陡的峽谷。貴州高原的地貌可以大致分為三級地形面:山原、盆地和峽谷.高原上最高的一級是山原,以貴州西部最明顯,高原面因長期受河流切割而呈山原形態;在這個高原面下,分布著一些盆地(壩子),最大的是貴陽盆地,是高原上的主要農耕地帶。
視頻
《地理中國》 20161007 江山多嬌·雲貴探幽 | CCTV
地理科 橫斷山脈與雲貴高原
四大高原之雲貴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