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雷丸的故事

雷丸的故事

从前,有位商人杨,某因为经常要到各地做买卖,所以很少在家,出门在外吃住都十分艰难。就在他三十岁那一年,不幸得了一种怪病。

每当一开口说话,肚子就会隐约发出声音,将他的话重复一遍。因为声音不大,一开始他还以为是自己的错觉,并不在意,谁知随着日子愈久,声音也愈来愈大,给他造成了很大的苦恼,他只好借着做买卖的机会,四处求医,无奈始终找不到一位大夫能治好他的怪病。

直到有一天,他从外地回家,途中经过一个小庙,由于天色已晚,想跟老和尚借住一宿,老和尚听到他肚子里的声音后,告诉他:“你这是染上了‘应声虫’病。”杨某半信半疑,问他如何能治好这病,老和尚说:“你只要拿起《本草经》来念,把所有的药念过一遍,念到那一味药,应声虫不敢回应,就吃这味药治疗!”

杨某虽不信,但想反正无害,回去后借了一本《本草经》,就读了起来,应声虫也一一回应,正当读到雷丸时,应声虫竟没有回应!杨某不信,又念了几次,应声虫仍然静静的没有响应,回头再念其他药材,它又应声!杨某于是就赶紧到药房抓了药吃,果然治好了这个心腹大患。[1]

雷丸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雷丸,一名雷矢。味苦,寒,有小毒。主杀三虫,逐毒气,胃中热,利丈夫,不利女子。作膏摩,除小儿百病。生山谷土中。

”雷丸之名,系依其生境形态与疗雷效而得名。唐苏敬在《新修本草》中云:“雷丸是竹之苓也,无有苗蔓,皆零出,无相连者。”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雷丸条云:“雷丸大小如栗,状如猪苓而圆,皮黑肉白,甚坚实”。“此物生土中,无苗叶而杀虫逐邪,犹雷之丸也。竹之余气所结,故日竹苓。”

关于雷丸的来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一则故事:“杨勔中年得异疾,每发语,腹中有小声应之,久渐声大。有道士见之,日:此应声虫也。但读本草,取不应者治之。读至雷丸,不应。遂顿服数粒而愈。”[2]

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