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青山禅院

青山禅院
图片来自huluhk

青山禅院,又名青山寺英文Tsing Shan Monastery),位于香港新界屯门区青山东麓,与八乡凌云寺元朗灵渡寺合称香港“三大古刹”[1]。青山禅院的东面有青山寺径通往屯门市区;而经寺旁的孝思径青山径则可直上山顶旁的韩陵片石亭

目录

介绍

青山禅院于1985。年整体为评为一级历史建筑,2005年当局选取了1,444幢历史建筑物,由专家小组进行深入评估,并向古物谘询委员会提交拟定评级,供委员会考虑及审议,青山禅院内的香海名山牌楼大雄宝殿地藏殿山门护法殿维持一级历史建筑评级,而不二法门牌楼修道者及长者宿舍客堂、宿舍和观音阁获评为二级历史建筑功德堂则获三级历史建筑评级。

组织架构

青山禅院创院主持显奇法师于1932年圆寂以后,青山禅院与青云观的管理权发生纠纷。直至1998年香港高等法院宣判业权及管理权,按高等法院在2002年5月23日的判令[2],青山寺为一公众寺院,并成立“青山寺慈善信托理事会”以信托形式管理青山寺(不包括青云观)及其相关财产,理事会合共14名成员,主要为香港政府委任之社会知名人士,包括屯门民政专员、屯门乡事会主席、青云观之3位代表及青山寺的住持。理事会于2003年12月成立秘书处,协助处理青山寺的事务,并于2004年9月10日正式接管青山寺。秘书处位于新界屯门良田村97号。

理事会成员(2011/12)

主  席:
  • 邓杨咏曼 女士
副 主 席:
  • 庞创 先生
义务秘书:
  • 周锦祥 先生
义务司库:
  • 郑桂鸿 先生
理  事:
  • 何君尧 先生
  • 吴志荣 先生
  • 何德心 先生
  • 张国财 先生
  • 陶焕林 先生
  • 陶满权 先生
  • 陶锡源 先生
  • 黄健荣 先生
  • 刘皇发 议员
  • 释智德 法师


历史

青山禅院创建于一千五百年前的东晋末年,亦是“新安八景”之一的“杯渡禅踪”所在地。自创建以来曾多次易名,包括以“普渡寺”、“斗姆宫”、“杯渡寺”、“杯渡庵”及“青云观”等。该寺的重建,亦与杯渡禅师有关,据中国古籍《高僧传》所载,杯渡禅师刘宋时期的人,相传他喜欢坐一只大木杯云游四海,故名“杯渡”。

最初的“青山禅院”,衹是一块岩石及一间茅屋而已。“青山禅院”内,有一个“杯渡岩”,是一个大岩洞,岩洞内有一平石,是杯渡禅师最初到青山居住的地方,岩洞上的平石已建成一座小庙,庙额书“杯渡禅师”四字,这就是最初的“杯渡庙”。小寺庙旁边,尚有一座一千年前的“杯渡”大石像。据说是由杯渡禅师的徒弟所建,并搭茅屋于岩洞前,作为寺庙。到了唐朝末年,广东省里的小诸侯国称南汉,当时南汉帝于大宝12年(969年,北宋开宝二年)封“青山”为“瑞应山”,并命人雕塑杯渡禅师的神像,在山上供奉,开始建一间“杯渡寺”,这是“青山禅院”的前身。其后曾多次重建。

至1829年屯门陶氏族人在“杯渡岩”附近兴建青云观。自1914年青云观委任陈春亭为主持后,本信奉先天道的陈春亭开始收购附近土地及准备扩展道观,在1918年,陈春亭中途归依佛教,远赴宁波天台宗谛闲法师座下出家,受三坛大戒,法号显奇,将原有的扩展道观计划终止,转移在青云观旁兴建佛寺,青山禅院建筑工程到1930年才告完成。青山禅院现与凌云寺宝莲寺合称香港“三大名刹”,三寺法师(青山寺显奇法师、宝莲寺筏可老和尚和凌云寺妙参法师)共约三年一度轮流传戒,确立“三山开戒”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