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青山绿水两岸秀(冷清安)

青山绿水两岸秀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青山绿水两岸秀》中国当代作家冷清安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青山绿水两岸秀

时值初秋,我又一次拜谒都江堰。清晨,我们从成都温江坐公交车出发,用了近一个小时的车程就到了都江堰 。

始建于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吸引着全人类的目光。近几年,我先后三次到过都江堰,但由于时间关系,每次到都江堰都是到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景点走走看看。朋友们告诉我,这些地方,只是都江堰景区的一部分。都江堰景色十分秀丽,周边文物古迹众多,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南桥、灵岩寺、翠月湖等等,众多的景观把都江堰装扮得更加妖娆。此行之前,有朋友提示我,要把都江堰的景点走一遍,大约需了五六个小时之多。我做好了准备。

我们知道,都江堰的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这些都在我此前的参观中有所了解。

都江堰这一带风景优美,有不少名胜古迹,又是一处十分理想的游览胜地。都江堰一带还有二王庙、安澜索桥、西街旧成都风情等名胜古迹。然而,这些正是我们此行的目的。

我们从都江堰景区大门进入景区。不久就来到堰功道,道旁立有12尊青铜人物塑像,他们都是曾对都江堰的建设与维护做出过贡献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高俭、施千祥、丁宝祯等。每次到丁宝祯的塑像前,我都会驻足良久,崇敬这位曾为四川总督的贵州籍老乡,因为本人也是背井离乡在外从事工程建设的游子。顺着堰功道走到尽头拾级而上就到了伏龙观。传说李冰降服孽龙,镇于离堆之下,为纪李冰念的丰功伟业,古人在离堆旁修建道观,故名“伏龙观”。在伏龙观的右侧就是宝瓶口。宝瓶口是都江堰工程控制内江进水量的“节制阀”,是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人工凿开的一个口子,因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而得名。宝瓶口右边与山体相离的山丘名为离堆。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色瑰丽,故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飞沙堰”是都江堰的泄洪道,用于泄洪排沙,也是都江堰三大景观之一。飞沙堰看上去很平凡,但功用却很大,是它确保着成都平原不受洪水之灾。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就会从飞沙堰溢出;如洪水过境,水量太大的话飞沙堰还会自行溃堤,大量江水就可以流回岷江正流而不会袭向灌区。除了泄洪,飞沙堰还可以把岷江上游带来的泥沙石块拦住,以免造成内江和灌区的淤塞。我们一边参观一边向小周作些介绍,毕竞我曾几次到过都江堰 ,把略知一二都告诉他,是否有点卖弄之嫌。我们沿江堤而上,很快就到了“鱼嘴”。鱼嘴是都江堰三大景观之一,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形如鱼嘴而得名。鱼嘴位于闽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靠东边的是内江,为人工修建的引水渠道,用于灌溉;靠西边的是外江,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我们择一处树荫休息,大约二十多分钟,目的是为过江做充分准备。

想要到江心对岸必过安澜索桥。此时,桥头上已等候很多人,排成了长队,都是要过江的游客。桥头立有一尊石碑: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200多米。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以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我不是第一次过索桥,但却是第一次登上“安澜桥”。桥上虽然人很多,但桥面相对平稳,与其它地方的索桥摆幅明显小了许多。漫步桥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来,东望灌渠纵横,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更是一目了然。有一位研究史学的朋友提出巴老所著《索桥的故事》对建桥的历史时期提出质疑。今天看来安澜索桥的始建在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重修于清代,这段历史巴老自然是知晓的。这位朋友的说法只不过吹毛求疵罢了。

岷江滔滔恶浪,没有修建索桥前,民谣有“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之说。如今站在桥上腑看岷江汹涌的江水仍让人心有余悸。

过了岷江,我们搭脚上坡,虽说道路并不陡峭,但登临半山腰就已经汗水透衫。看那远山,烟封雾锁,云雾在半山缭绕,远山前的村镇隐现在绿丛中,阴沉的天空云层厚叠。看那滔滔江水,翻起层层的浪花,岷江之水天上来,从上游高山峡谷,汹涌澎湃,奔驰到这里然后分流而去。二王庙前香火旺盛,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相传二王庙原为望帝祠,齐明帝时,益州剌史刘季连将望帝祠迁往郫县。齐明帝建武元年(494),为纪念中国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二郎修建都江堰的崇伟功德,将原望帝祠加以改建,更名为崇德庙。宋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因此又改称为二王庙。

庙门前壁上有清代末年绘制的《都江堰灌溉区域图》,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庙内观澜亭下,一排丹墙石壁上镌刻着两则治水《三字经》。一则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灌县知县胡圻依据历代都江堰治水经验编成的《三字经》,文曰:“六字传,千秋鉴。挖河心,堆堤岸。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笼编密,石装健。砌角嘴,安羊圈。立湃阙,留漏罐。遵旧制,复古埝。”另一则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都府知文焕对原《三字经》作修改,又重刻于二王庙石壁上。内容是:“深掏滩,低作埝。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留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毋擅变。”后人总结的治水《八字经》:“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具湾截角,逢正抽心”被认为是饱含哲理的治水真谛,至今广为传颂。

我们沿一条古道下山。几个小时过去了,不觉腹中有了饥饿之感,正好路边有一处风味小吃店。再步行两里多路,就到了都江堰西街,这是一处古老的成都风情历史老街。西街,是都江堰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都平原通往藏区道路的起点,古时候这里是汉区和藏区以茶互市交易的地方,所以它是茶马古道的一部分,叫做松茂古道。

作为历史上沟通汉族藏羌势力范围的唯一一条“官道”——“松茂古道”的起点,“三垴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到松潘”,就是当年商人走山贩货的历史写照。西街居民的祖先看中了地利之便,经过世代努力把这里打造成近代都江堰著名的商业街。西街上的建筑,川西木质结构特点,清一色全是老房子。走在这个地方就像回到了数百年前。这是一条石板路面的老街,街两边的建筑多为一至二层的木结构。在这里可以看到典型的老四川城镇生活,较完整地体现了清末民初的历史风貌,保存了比较完整的旧成都风貌。西街是都江堰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条街上,风味小吃也很多。我们刚走近一处小餐馆,一名约模七八岁的小男孩就将菜单送到了我们面前,显得格外热情。我询问小朋友多大年岁,他告诉我七岁半,下学期上二年级。我们点了几道四川小吃。小朋友写下了菜名,而且字迹工正。我顺势拍下了小朋友点菜时的那一瞬间,好不可爱。

吃过午餐,我们刚要离开西街却下起了大雨。雨下了近一个多小时。刚出餐馆不远就到了南桥。原来我们所走线路是一个环线,又回到了原点。

屹立南桥,江水碧浪,心潮起伏:

戊戌初秋游都江,喜看南桥分外娇。

雕梁画栋长廊景,赏心悦目乐逍遥[1]

作者简介

冷清安,男,仡佬族。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出生于贵州省石阡县。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大学中文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