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
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 |
中文名稱 : 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 所屬年代 : 近代 地理位置 : 山東省青島市 保護級別 :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 國務院 批 號 : IV-492 |
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位於青島匯泉角與太平角之間,此間有橫向馬路七條,縱向馬路三條,多以我國古代重要關隘為路名,其中八條比較著名,習稱「八大關」。
「八大關」名稱的由來,因最初的八條街道都是由我國著名的「關」命名.後來又增加了兩條「關」路,現在八大關風景區內共有10條街道以「關」命名,分別是:武勝關路,嘉峪關路,正陽關路,函谷關路,居庸關路,臨淮關路,山海關路,韶關路,寧武關路,紫荊關路。景區內還包括了香港西路一段,榮成路,南海路,匯泉路,黃海路,太平角一路,武昌路。
八大關建築最早於20世紀初由德國建築師設計建造,以後美、俄、日等國建築師及中國建築師陸續設計建造,至20世紀40年代基本完成。
形成了300餘棟集20多個國家不同建築風格的別墅建築群。總建築面積145,368平方米。建築結合了西方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風格,有平面對稱、軸線突出的德式,尖塔坡頂的哥特式,裝飾粗放的西班牙式等。建築群依山傍海,與周圍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有世界建築博覽會之譽,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1992年,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評為中國最美五大城區之一[1]。2009年6月10日信息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批准將青島八大關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目錄
歷史沿革
建築群自十九世紀末德國占領青島後開始興建,至1940年代中期基本形成規模。現該區域共有房屋建築378幢,意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占地面積30餘萬平方米,多屬歐美風格的花園別墅。每幢建築面積在300平方米左右,層數不超過三層。建築材料主要取自本地,大都為磚木結構。建築設計突出個性,有仿古典式、哥特式、西班牙式等,包括二十多個國家的建築風格。
八大關建築群,最早是德國占領青島時期德、英等國建築師設計的歐洲田園式別墅建築,現存很少;其次是1920年代末到青島購置產業的美、俄、日等國業主按照本民族文化傳統及個人意願建造的風格各異的庭院別墅;1930年代至1940年代中期,受歐美建築學教育影響的中國建築師,吸收原有建築風格及形式,又設計建造了一大批具有歐美建築情調的建築。不同時期的建築師都比較注重充分利用自然環境,注重單體建築與建築群的整體相協調。
20世紀40年代,國民政府中的高級領導蔣介石、宋子文、孔祥熙等曾下榻八大關別墅,美國第七艦隊司令柯克、西太平洋艦隊司令白吉爾等亦曾在此居住。
新中國成立以後,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別墅成為接待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外國元首的重要場所,毛澤東主席也光臨過八大關。1957年夏天在青島居住期間,毛主席在第二海水浴場的紅亭內主持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2]。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領導人及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等曾下榻山海關路9號。山海關路17號因為有彭德懷、劉伯承、賀龍、羅榮桓、徐向前、葉劍英6位元帥的下榻而被稱為「元帥樓」。
價值意義
疊建築藝術
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帶來了眾多國家的建築思想和建築實踐。以劉耀宸、張新齋、徐垚、劉銓法、王節堯、王屏藩、蘇復軒等人為代表的中國建築師的藝術創造。 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標誌着中國建築師正式走上歷史舞台,標誌着青島建築藝術擺脫了單一的殖民地色彩,成為中國文化吸納域外文明的成功範例。
園林景觀
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景區路旁栽植了各類不同品種的樹木。各路之間,順應地勢開闢了數十處大大小小的公共園林。建築不僅沒有破壞「地景」,而且有效提升了地理環境質量。
影視價值
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的異國風情成為長期以來不可多得的天然影視攝製基地。20世紀30年代,由洪深編劇、胡蝶主演的中國電影的奠基之作《劫後桃花》在匯泉路22號別墅拍攝[3];根據老舍作品改編的電影《二馬》在太平角1路9號別墅拍攝;居庸關路14號別墅還因為拍攝過電視劇《宋慶齡和她的姐妹們》而獲得「宋家花園」之雅稱;另有《家務清官》、《苗苗》、《13號魔窟》等電影和電視劇也是在此拍攝的。據統計,有近百部影視作品在這裡攝取過自然風光和建築內景。
外交意義
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本身即是在東西方文化大背景下誕生的,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的歷史在這裡形成投射。除了這個大背景之外,這裡還濃縮着一些頗具研究價值的微觀事象,比方說外交領事文化,在20世紀30-40年代,這裡成為外國駐青島領事機構及領事人員的駐紮地,其中英國總領事官邸舊址、丹麥領事官邸舊址[4]以及德美兩國領事館使用過的別墅均是八大關建築的代表之作。
建築特點
特點
青島近代城市的發展規劃和建築風格的演變,是伴隨着各階段統治者的不同目的,逐漸演化而成的。「八大關建築」是青島城市特有歷史環境下的特有產物,其整體規劃布局及風格形成同樣具有獨特的性格。
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的建築造型獨特,匯聚了俄、英、法、德、美、丹麥、希臘、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0多個國家的各式建築風格,故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5]。舉凡希臘式、羅馬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式、拜占廷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田園風式、新藝術風格式、折衷主義式、國際式等建築風格,在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中皆有所見。別墅造形以坡屋頂為主,出現了大量平屋頂式或平坡結合的別墅建築式樣。建築面積以每棟400平方米左右為主,很少有超過1000平方米的別墅。建築密度通常在20%以下,建築面積密度在15%左右。整個區域以建築與綠地庭院相結合的形式出現。
紅坡屋頂是德據時期青島建築最顯著的特徵。德據時期以米和層高三層作為建築的高度限制的建築法規,青島變化起伏的丘陵地形、德國住宅的傳統形式等多種因素都為青島近代城市住宅採用紅坡屋頂並能展示坡屋頂的變化提供了條件。受德國傳統住宅形式的影響,屋頂的坡度多數陡峭,另外也有一些較為平緩的屋頂實例。
為了滿足私密性、對光和熱的需要,房間之間的聯繫減少到最低的限度。建築師們在設計時功能使用是最主要的,平面是首要考慮因素,立面結合平面設計,實用主義的程式應優先於構圖形式規則的需要,這些設計是「由內而外」的程序。
格局
八大關區域作為城市建設的一部分,從規劃到建築沿着西方建築文化的道路建設。區域所反映的建設理念與中國《周禮·考工記》得設計思路相差甚遠。規劃結合現狀的自然地形設計為開放型格局,而且路網順應自然地勢布局呈自由式和棋盤式相互扭化的形式,淡化了中國道路網「經緯」的關係。
八大關區域建設過程中首先形成的是沿海地段,隨後以層次梯分由低而高進行建設。建築布局以南北向為主,別墅大都追求較大的花園面積,建築體量控制的適中或小巧。其住宅平面大都是集中式布局,各房間布置緊湊。平面形狀雖然不規則不對稱,但大都接近於正方形,少量沿南向舒展布局或呈L形。房間按最佳的朝向布置,北面廚房,東面臥室,西面是起居部分。
旅遊信息
位置
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匯泉東部。
門票
門票:成人價格60元(八大關通票)。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交通
青島公交:乘26路; 31路環線; 202路環線; 206路環線; 223路; 228路環線; 231路環線; 304路; 311專; 312路; 312路區間;316路; 317路; 321路環線; 370路環線; 604路環線; 605路在武勝關路站下車。
乘214路,219路公交車在"正陽關路"站下車,或乘旅遊觀光1路公交車在"八大關"站下車。乘468路公交車在寧武關路站下車。
乘青島地鐵3號線在太平角公園(一療)站下車。
視頻
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築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中國最美五大城區:青島八大關(圖),新浪科技 2005-11-3
- ↑ 揭秘毛澤東唯一一次青島之行 在此召開中央會議 ,搜狐網 2015-12-16
- ↑ 洪深與他的青島好萊塢愛情電影《劫後桃花》,微博 2019-12-25
- ↑ 老馮拍樓:神秘的丹麥領事官邸舊址 ──走街串巷逛青島之七十九,青島新聞網 2013-6-8
- ↑ 走近青島「萬國建築博覽會」 領略八大關嬗變之美,搜狐網 2017-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