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拜占廷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拜占廷帝國

來自 趣歷史 的圖片

本名 拜占廷帝國

外文名 Byzantine Empire

(East Roman Empire)

簡 稱 拜占廷東羅馬

所屬洲 歐洲

首 都 君士坦丁堡

主要城市 薩洛尼卡

尼西亞安條克

亞歷山大以弗所

官方語言 拉丁語希臘語

拜占廷一般指拜占廷帝國:(英語:Byzantine Empire;395-1453年),又譯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拜占廷帝國共歷經12個朝代,93位皇帝,是歐洲歷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 [1]

簡介

公元395年1月17日,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346-395年)逝世。臨終前,將帝國東西部分與兩個兒子繼承。 其中的東羅馬帝國延續了近千年之久,在此期間它一般被人簡單地稱為「羅馬帝國」(Imperium Romanum)。

東羅馬帝國本為羅馬帝國的東半部,較為崇尚希臘文化,與西羅馬帝國分裂後,更逐漸發展為以希臘文化、希臘語和及後的東正教為立國基礎,希臘為拜占庭帝國的核心組成部分,塑造了現代希臘的文化認同,並將希臘傳統傳播至正教世界。

在620年,希拉克略皇帝首次讓希臘語取代拉丁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使得東羅馬帝國成為不同於古羅馬和西羅馬帝國的國家。

東羅馬帝國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臘古城拜占庭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起初其疆域包括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外高加索的一部分。到了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時,又將北非以西、意大利西班牙的東南併入版圖。554年,擊敗法蘭克王國,拜占廷帝國的國力達到頂峰。

1204年,拜占廷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曾被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陷,直到1261年收復。1453年5月29日,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率軍攻入君士坦丁堡(今為伊斯坦布爾),拜占廷帝國正式滅亡。

國名

西方稱呼

拜占廷帝國的正式名稱是「羅馬」,或者「羅馬帝國」。為了與同樣自稱為羅馬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區分開,在1453年帝國滅亡後,西歐人將其稱為「拜占廷帝國」。

在從330年到1453年這11個世紀的時間裡,「拜占廷帝國」從來沒有成為過這個國家的正式或非正式名稱,其臣民也從來不曾將自己稱為「拜占廷人」,或將首都新羅馬稱為「拜占廷」。一直到17世紀,「羅馬帝國」都是西方歷史學家對這個帝國的正式稱呼。1557年,德意志歷史學家赫羅尼姆斯·沃爾夫在其整理編纂的《歷代拜占廷歷史學家手稿》中,為了區分羅馬時代以前的古典希臘文獻與中世紀拜占廷帝國的希臘文獻,引入了「拜占廷帝國」這個叫法。這個稱呼來源於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的前身——古希臘的殖民地拜占廷城。

17世紀之後,經過孟德斯鳩等人的使用,這個稱呼逐漸被西歐歷史學家廣泛應用,來區分(實際上相當不同的)古代羅馬帝國東半部與中世紀的、希臘化的拜占廷帝國。

中國文獻

拂菻是中國中古史籍中對拜占廷帝國的稱謂。 古代亦稱大秦或海西國。隨歷史時期之不同,此名有時也指苫國(今敘利亞)等地中海東岸地區。 宋、元時代又用以稱呼塞爾柱突厥人統治的小亞細亞。此名在《魏書·高宗紀》、《顯祖紀》作「普嵐」。 《北史·西域傳》作「伏盧尼」。

玄奘著《大唐西域記·卷十一·波剌斯國條》所附西方諸國作「拂懍」,道世《法苑珠林》卷三九及所引《梁職貢圖》作「拂懍」,慧超往五天竺國傳》作「大拂臨」,杜環《經行記》、《隋書》、《舊唐書》等均作「拂菻」。19世紀末在蒙古高原發現的8世紀突厥文毗伽可汗碑中作Purum。

《元史·卷一三四·愛薛傳》有「弗林」、「拂林」。戴良的《九靈山房集》卷九有「拂林」。據考證,此「拂林」當是Farang一詞的音譯,乃阿拉伯、波斯人對歐洲的稱謂,亦即《明史》之佛郎機,非北魏、隋唐時期的拂菻。

歷史

羅馬分裂

拜占廷之名源於一座靠海的古希臘移民城市,公元324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將此選為皇帝駐地,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位於連接黑海到愛琴海之間的戰略水道博斯普魯斯海峽,扼制海陸商業要道,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3世紀後期,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引入了四頭制的制度來更有效地管理龐大的羅馬帝國。他將整個帝國分為兩部分,在意大利和希臘各設立一個皇帝(稱奧古斯都),輔佐他們的各設一個副皇帝(稱凱撒)。這個分裂一直維持到4世紀。

君士坦丁大帝於324年重新將自己立為整個帝國的唯一皇帝。君士坦丁決定建立一個新的首都,他選擇了拜占廷(今伊斯坦布爾)。330年這個首都建成了,君士坦丁稱之為新羅馬(Nova Roma)。但一般人稱之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意為君士坦丁之城)。這個新的首都成為他的管理機構的中心。君士坦丁也是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雖然在君士坦丁的統治時期這個帝國還不是拜占廷帝國,但基督教是拜占廷帝國的一個特性,是它與相信多神教的羅馬帝國的分界線。

另一個分界線是378年的哈德良堡戰役(又譯阿德里安堡戰役)。這場敗仗,以及皇帝瓦倫斯之死可以被看成是古代帝國和中世紀帝國分家的時間。瓦倫斯的繼承人狄奧多西烏斯一世將整個帝國再次分開。395年他將這兩部分分別交給他的兩個兒子阿爾卡狄烏斯和霍諾里烏斯。阿爾卡狄烏斯成為東部的統治者,霍諾里烏斯成為西部的統治者,他的首都是米蘭。從這個時候開始東部的這個帝國一般被稱為東羅馬帝國,或拜占廷帝國。

拜占廷帝國基本上避免了西羅馬帝國3世紀和4世紀所遭遇的困難。這裡有許多原因。首先這裡的城市文化已經相當成熟了,其次民族大遷徙時的入侵主要吸引是羅馬的財富。5世紀中西羅馬帝國多次被征服,拜占廷帝國頂多交納貢獻就可以免除遭難了。狄奧多西斯二世進一步加強了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使得這座城市成為被「野蠻人」攻不破的城市。

476年當西羅馬帝國滅亡時拜占廷帝國的利奧一世與哥特人談判,他結束了哥特人對東部帝國的威脅,但他也不再打算重新征服西羅馬帝國疆土了。

395年龐大的羅馬帝國飽受各路蠻族侵擾,為便於管轄而將帝國一分為二,東部帝國即以君士坦丁堡為首府,因此東羅馬帝國又稱為拜占廷帝國。476年西羅馬帝國在經歷了包括匈奴和諸多日耳曼部落的反覆侵襲之後終於咽下了最後一口氣,拜占廷遂成為唯一的羅馬人帝國——實際上他們一直以純正羅馬血統自居。

外擴內治

6世紀時東羅馬的主要敵人是它的傳統的老敵人:波斯人、斯拉夫人和保加爾人。神學的爭論,比如對基督一性說的爭論也是帝國的重要話題。但東部帝國並沒有忘記它在西部的根。在查士丁尼一世和他的傑出的將軍貝利薩留的領導下東帝國甚至奪回了它在西部喪失的部分省份:意大利的大部地區、北非和西班牙。

查士丁尼最為卓越的政績是編纂《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即位之初,由於他忙於戰爭和行政事務,無暇顧及法典的編纂事宜,就成立了以著名法學家特立波尼安為首的委員會,着手整理和編纂羅馬法。529年,根據歷代羅馬皇帝頒布的法令,編成《查士丁尼法典》10卷。

查士丁尼重編了古羅馬的法規,制定了《民法大全》。值得注意的是這部法典是用拉丁語寫的,而當時拉丁語已被認為是一種古老的語言了,甚至許多編寫者都不太會說這種語言。

大法官特里布尼厄斯再次被指定為這項工作的負責人,他依據查士丁尼的指示召開籌備會議,選出了16名法學家組成新的編委會,立即着手工作。533年《查士丁尼學說匯編》編纂完成。《查士丁尼學說匯編》博採所有法學家的著作,把內容擴大到50卷。

532年,聖索非亞大教堂(其原名Hagia Sophia是神聖的真理的意思)開始動工。這座教堂將成為拜占廷宗教生活和東正教的中心。

554年,拜占廷帝國在卡西利努姆戰役中擊敗了法蘭克王國,國力達到了鼎盛態勢。

但是,在541年到600年,地中海沿岸爆發了數次大規模的瘟疫。拜占廷帝國南部的黎凡特、北非地區不斷爆發叛亂。拜占廷帝國宿敵——薩珊波斯捲土重來、日益強盛,不斷對拜占廷帝國進行軍事進攻。 一度衰弱

查士丁尼一世去世後,給他的繼承人留下了一個空空的國庫,而他的繼承人也無法對付在所有的邊境上突然出現的新敵人:倫巴底人占領了意大利北部,斯拉夫人占領了巴爾幹半島的大部分地區,波斯人入侵和占領了東部的省份。赫拉克留(即希拉克里烏斯)奪回了這些東部省份,但當時剛剛在伊斯蘭教下統一起來的阿拉伯人的突然出現是赫拉克留無法意料到的。阿拉伯人占領了幾乎所有的南部省份。7世紀中敘利亞、埃及徹底淪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

拜占廷帝國雖然失去了許多土地,它也從中獲益——它不再那麼混雜了。赫拉克留將全國希臘化了,他不用古羅馬的皇帝頭銜Augustus(奧古斯都),而使用Basileus(巴賽勒斯,巴西琉斯,國王)。希臘語被定為官方語言。在宗教上拜占廷帝國與西歐的區別已經不可忽視了。不過拜占廷帝國國內也有不小的區別,在其南方的省份里一般更多地使用基督教的一個分支——科普特教,而不是東正教。這些省份失落後,在剩餘的省份中東正教更加強大了。赫拉克留將全國分為幾個軍區來對付外來的侵擾。除首都外其他地方的城市化不斷縮小,君士坦丁堡成為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

阿拉伯人試圖占領君士坦丁堡,但被拜占廷海軍擊敗。拜占廷當時的海軍勢力非常強大,而且他們擁有一種神秘的火器:希臘火。阿拉伯人初始的進攻被擊退後,拜占廷開始得到恢復。

希臘化時期

在希拉克略一世統治時期(610—641年),東羅馬帝國完成了從古典的羅馬帝國向希臘化的中世紀君主制國家轉變的進程。他改革了軍事制度和行政管理,實行軍人領地制,即向農民出身的軍士頒發土地,作為交換條件,這些人必須履行軍人職責。這種做法鞏固了東羅馬帝國的國防力量和軍力。在希臘、色雷斯、馬其頓等地區,希拉克略推行軍區(塞馬州)制度,建立一系列由軍人將領統轄的行政單位,州的長官由皇帝直接指派。隨着塞馬州的建立,帝國鞏固了對飽受斯拉夫人、匈人和阿瓦爾人衝擊的巴爾幹半島領土的統治,鞏固了帝國的疆土。

到希拉克略王朝末期,帝國再度出現內亂,從694年到716年的22年間,皇帝更換了6次。到8世紀初期,帝國的情況已經瀕於無政府狀態,北非全部落入穆斯林手中,帝國的疆域也只剩下到君士坦丁堡城及其周圍地區、東色雷斯、希臘的幾個港口、南部意大利和西西里島。在前兩個地方,聚集了成千上萬來自巴爾幹和希臘的難民,以及從敘利亞、埃及、迦太基逃出來的幾十萬天主教難民。像一百年前的情況一樣,海權是在8世紀初使東羅馬帝國免於滅亡、起死回生的因素。海權維持了昔日帝國政治統一時留下來的東西,它保持了地中海上的商業活動不受威脅。

出生於敘利亞的利奧三世(717-741年在位)是一個主張改革的偉大統治者,還是一個名將,在他統治的第一年,就擊退了伊斯蘭哈里發軍隊對君士坦丁堡的第三次大圍攻,使其元氣大傷,數年內不敢對東羅馬用兵。而且其經過改組的海軍還遏止了在未來四百年中伊斯蘭世界的海權成長。利奧的成功抵抗不僅拯救了東羅馬帝國和西方的天主教世界,而且也更拯救了整個西歐文明。

國勢復興

8世紀最大的問題是對聖像破壞運動的爭論。利奧三世下令禁止聖像,這個命令受到很大的反對,整個國家到處都發生暴亂。在艾琳女皇的領導下在787年的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上決定聖像可以被尊養但不可以被崇拜。伊蘇里亞王朝在8世紀末滅亡。

9世紀初聖像破壞運動重現,843年再次被制止。這些爭論使得當時與其已經開始離心離德的天主教和神聖羅馬帝國未能重新統一起來。

黃金時代

馬其頓王朝的開國皇帝巴西爾一世堪稱第二個查士丁尼,在他和其他馬其頓王朝皇帝的統治下,拜占廷帝國在9、10和11世紀初達到了它的頂峰。在這段被稱為「黃金時期」的幾個世紀裡,拜占廷帝國抵抗了羅馬教廷撤銷佛迪奧斯為教主的要求,獲得亞得里亞海的制海權,占領了意大利的一部分和保加利亞的大部分。

1014年巴西爾二世(保加利亞屠夫)打敗了保加利亞人,並於1018年徹底滅亡了第一保加利亞王國。同時拜占廷帝國還獲得了一個新的同盟者(有時也是敵人):以基輔為首都建立王國的羅斯人接受了東正教信仰,並為拜占廷提供了一支重要的僱傭軍。

但如其前身的羅馬帝國,拜占廷很快又陷入困境。主要原因是當時許多占有土地的貴族打亂了軍區的制度。假如拜占廷帝國只需要對付它的舊敵神聖羅馬帝國和阿拉伯的阿拔斯王朝的話它可能還可以支持下去,但新的敵人根本不怕它的名譽:諾曼人征服了意大利,而突厥人進入了小亞細亞——拜占廷帝國的主要兵源地。

1071年在曼齊克特之戰中,皇帝羅曼努斯四世被塞爾柱突厥蘇丹阿爾普·阿爾斯蘭擊敗,拜占廷失去了亞美尼亞及安納托利亞的部分地區,並在接下來的20年中,逐漸失去了整個小亞細亞半島。

1054年,東正教與天主教徹底決裂。事情起因於教皇利奧九世執意任命一名西西里出生的主教執掌東方教會。此舉招致整個東部教會不滿。普世牧首米哈伊爾·塞魯拉利烏斯大怒,下令關閉國內所有西方教堂,驅逐其神職人員。

教皇此時又派遣紅衣主教亨伯特作為特使與東部教會進行會晤,然而此次談判最終宣告破裂,亨伯特於1054年7月在聖索菲亞大教堂下達了由教皇簽署的開除教籍令。不久,普世牧首召集宗教會議,宣布開除羅馬代表們的教籍。長期對立的東西方教會徹底分裂,再未彌合,對此後的歷史造成了深遠影響。

西方衝擊

拜占廷帝國的最後幾個世紀以篡權者阿萊克修斯一世開始,他引入西歐封建分封的制度,重新建立起一支軍隊,對突厥進行了有力的抵抗,並收復了一些東部領土。他向西方求救抵抗突厥,這是第一次十字軍東征的起源。十字軍收復了尼西亞,但很快救兵成了仇兵。雖然阿萊克修斯的孫子曼紐爾一世是十字軍的朋友,但雙方都不能忘記他們互相革除了對方的教籍,拜占廷帝國對源源不斷經過其領土的羅馬天主教十字軍的意圖很持懷疑。

11世紀和12世紀來自神聖羅馬帝國的德意志人和來自西西里島和意大利的諾曼人不斷攻擊拜占廷帝國,並對拜占廷帝國的省份進行掠奪。亞歷克修斯給予貿易專權的意大利城市國家尤其成為反西情緒的對象。他們成為「法蘭克人」和「拉丁人」的代表。威尼斯人尤其受反感——儘管威尼斯的船隻是拜占廷帝國艦隊的骨幹。與此同時,突厥依然是拜占廷帝國的一個威脅,1176年他們擊敗了曼紐爾。

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中,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一世企圖征服拜占廷帝國,但給拜占廷帝國帶來最大摧殘的卻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這次東征的目的是占領埃及,但威尼斯人獲得了領導權。在他們的慫恿下十字軍1204年攻克並洗劫了君士坦丁堡,他們建立了一個短期的封建王國(拉丁帝國)。

被徹底削弱的拜占廷帝國四分五裂:尼西亞帝國、伊庇魯斯專制君主國和特拉比松同立。前者由帕里奧洛加斯王朝統治。

再次復國

1261年他們收復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戰敗了伊庇魯斯,恢復了帝國。但他們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歐洲,而把他們在亞洲的敵人忘了。這時他們倖存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當時穆斯林內部分裂。

最終滅亡

當奧斯曼帝國建立後除一些港口城市外拜占廷帝國幾乎所有的其他地方都被奧斯曼帝國占領了。拜占廷向西方求救,西方提出的條件是兩個教會必須統一。拜占廷雖然頒布法律統一教會,但拜占廷的居民並不接受羅馬天主教。一些西方的僱傭軍來到拜占廷,但西方大多數人對此無動於衷,但是教皇還是承諾會給予必要援助,但是教皇的援助顯得那麼遙遠和寒酸。

一開始奧斯曼帝國認為攻擊君士坦丁堡代價太大,不值得,君士坦丁堡的城牆非常堅固,除十字軍外上千年中沒有人能夠攻克它。但隨着版圖的擴張,君士坦丁堡漸漸處在了奧斯曼帝國版圖的中心位置,同時火炮的出現,這古老飽經戰亂的雄偉城牆的驚人防禦力被大大削弱。

1453年5月29日,經過兩年的包圍,穆罕默德二世攻克君士坦丁堡(後改名為伊斯坦布爾),拜占廷最後一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壯烈殉國。1461年特拉比松也被穆罕默德二世占領了。至此,所有拜占廷領地均徹底喪失。

文化延續

拜占廷帝國滅亡後,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娶了拜占廷帝國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婭公主,宣布成為東正教的保護人。他的孫子伊凡四世將成為俄羅斯的第一位沙皇。他的繼承人認為他們是羅馬帝國和君士坦丁堡的合格的繼承人,是第三個羅馬帝國。一直到20世紀初它們的覆亡,奧斯曼帝國和俄羅斯帝國都認為自己是拜占廷的合法繼承人。

在君士坦丁堡被十字軍和奧斯曼土耳其人先後兩次攻破的過程中,許多拜占廷的工匠都西行避難,他們給西歐帶來了當時先進的文化和思想,為日後的歐洲的文藝復興奠定了文化基礎。

拜占廷帝國在將經典知識傳遞給伊斯蘭世界的過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最重要的印象卻是東正教會。早期拜占廷的傳教士將東正教傳給了斯拉夫人。迄今為止,大多數斯拉夫人以及希臘人信奉東正教,而拜占廷帝國的滅亡也預示着歐洲中世紀的結束。

在拜占廷帝國的最後一夜中,有一些人趁亂登上拉丁人的戰艦,逃到了克里特、摩里亞、愛奧尼亞群島和威尼斯。一艘熱那亞商船保留了它在那最後一夜的乘客名單,上面有六名巴列奧略皇族的人,兩個科穆寧皇族,兩個拉斯卡利斯皇族,以及一些次要的貴族。這些人和其他許多東羅馬人攜帶着古代的珍貴文獻流亡到西歐各國,使得生活在天主教神權世界的人們重新看到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亞歷山大和愷撒,以及其他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光輝思想。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人性戰勝了神性,希臘人的理性光明照穿了教皇和封建制度所構成的重重帳幕,給西歐帶去了文藝復興之光。在拜占廷帝國的廢墟上,誕生了西歐的新世界。

俄國沙皇從來沒有放棄過恢復拜占廷帝國的企圖。葉卡捷琳娜二世曾經設想以君士坦丁堡為俄國的新首都,以聖索非亞大教堂為自己的皇宮,並把自己的一個孫子命名為君士坦丁。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亞歷山大二世和尼古拉二世這些俄國沙皇發起了一系列針對曾一度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奧斯曼帝國的戰爭,試圖光復君士坦丁堡,但是這些企圖都被英國(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或德國(1878年柏林會議)等國挫敗。

19—20世紀間,奧地利畫家和雕塑家古斯塔沃·克里木特(1862—1918年)在他的創作過程中,抄襲日本拜占廷美術投去了一瞥。這位美術家在布魯塞爾創作的壁畫和鑲嵌畫即是明證。

參考來源

  1. 移至 拜占廷帝國, 豆瓣電影,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