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非利士,外文名:The Land of Philistines,Philistia,基督教聖經地名。

學習《聖經》、了解基督教[1]的功利目的是,從中解讀歐美文化的密碼,理解他們。就像理解中國你一定要了解儒家文化[2]一樣。

目錄

簡介

舊約,非利士一名寫作pelisti,通常與冠詞連用;但更普遍的寫法是其眾數形式 pelistim (很少寫成 pelistiyyim),一般沒有冠詞。

顧名思義,「非利士人之地」或「非利士地」即是非利士人聚居之地;意思是「遷居」、「陌生陸地」或「滾動」。現今「巴勒斯坦」一名就是從這些名稱演變而來的。他們原居於小亞細亞的革哩底島(今譯「克里特島」),後渡海東遷(耶47:4;摩9:7)。先後侵擾迦南、敘利亞的沿海地區,並在約帕和迦薩間的地中海沿海平原一帶定居,該地因此被稱為「非利士」或「非利士平原」(另譯「腓力斯」)。

非利士平原的地域狹窄細長,南北長約110公里,東西最寬處40餘公里。這片地大部分土地肥沃,盛產五穀;然而沿海之處沙丘較高,不宜耕種,全境南部地勢高於北部約30米。因為北部冬季雨水較多,所以該處村鎮多建於高地。而南部地區,因為地高缺水所要居民多在低處定居以便取水,故此形成為山谷地帶的村落。

這地以五座主要的非利士城市(迦薩、亞實基倫、亞實突、以革倫和迦特)為中心,是在迦密山以南沿岸的狹長地帶,往內陸則伸展至猶大山腳的地方。這五座城市各由一個首領(seren)管轄(書13:3;士3:3, 16:5, 16:8, 16:18, 16:27, 16:30;撒上5:8, 5:11;6:4, 6:12, 6:16, 6:18, 7:7, 29:2, 29:6-7;代上12:19)。非利士地聯繫亞洲和非洲的最主要的交通,不少貿易路線由此經過。聖經中其他特別與非利士人有關的城市是伯善和基拉耳。到目前為止,上述五個主要非利士城市的地點還未能確定。

聖經有關非利士人之地,以及非利士人的記載達三百餘次。若要認識非利士人之地,必須要認識居住這地的民族。非利士人源自麥西(埃及)的兒子迦斯路希(創10:14;代上1:12),麥西是含的兒子。當他們後來出現並與以色列人對抗時,他們是從迦斐托來的(摩9:7)。亞伯拉罕和以撒曾與一個非利士人──基拉耳王亞比米勒──及其軍長非各打交道(創第二至二十一章,第二十六章)。

當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時,非利士人已經大量定居於埃及與迦薩之間沿岸一帶,因此以色列人被迫繞道內陸,以避開「非利士地的道路」(出13:17)。事實上,與非利士地毗連的地中海被稱為「非利士海」(出廿23:31)。申2:23所指的迦斐托人大概也應該是這地區的非利士人。在約書亞的晚年,非利士人已經在迦薩、亞實基倫、亞實突、以革倫及迦特這五個城市建立了穩固的勢力(書13:2-3)。

士師時代,非利士人欺壓以色列人已有40年(士13:1)。士師參孫的一生都與非利士人有關,最終他跟眾多非利士人同歸於盡(士14:19, 15:14-15, 16:4-30)。聖經提過三個非利士神名:大袞(撒上5:2)、亞斯他錄(撒上31:10)及巴力西卜,非利士人向這些神明獻祭(士16:23),在戰爭時帶有護身符(撒下5:21)。他們的異教信仰往往成為以色列人的網羅 (士2:3)。從這時候起,神經常以這些人責打以色列人(士三3:2-3)。

撒母耳作先知的時候,非利士人在亞弗的慘痛戰役中將約櫃擄去,又摧毀示羅的聖所(撒上第四章)。那時,他們大概已控制了以斯德倫、沿岸平原、南地及大部分山地。非利士人擁有優秀的煉鐵技術,卻不讓以色列人學習,亦控制了鐵器的分配,以致以色列人無法製造武器(撒上13:19-22)。

掃羅作王的時期,他曾在密抹擊敗非利士人後,將他們趕出山地(撒上第十四章)。不過掃羅王那反覆無常的統治,使非利士人可以繼續坐大。

而年幼的大衛,因成功擊殺非利士巨人歌利亞而一舉成名(撒上第十七至十八章)。大衛被膏立作王,他曾將非利士人趕出山地,又攻打他們的大本營(撒下5:25),徹底消除了他們危害以色列的勢力。隨着大衛的離世,以色列國開始衰弱,非利士人的城市(除了迦特,代下11:8)得以獨立,而邊界更常有戰事發生(王上15:27, 16:15)。在王國分裂時期,非利士人仍然野心勃勃,戰爭頻繁,令非利士人之地不斷擴大或縮小(代下17:11;王下8:22;賽9:8-12)。聖經的先知書曾多次提到非利士人之地及其民族(賽2:6;結25:15;摩6:2;番2:5),最後一次提及非利士人,是在被擄回歸後撒迦利亞的預言中(亞9:6)。

直到主前數百年間,由於亞述、埃及、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等國先後爭雄稱霸於世,非利士和以色列都曾相繼淪為上述強國的藩屬或領土。

參考文獻

  1. 基督教歷史,搜狐,2021-03-03
  2. 論中國儒學之沉浮變遷,豆丁網,2014-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