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程序化决策
名词解释
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所解决的问题是不能重复出现的那类决策,又称之为非常规决策或非重复性决策。此外,非程序化决策还由于它没有自身的系统、结构或系统、结构不严密,因而又称之为非规范化决策或低结构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的要求较高,它要求决策必须有较全面的法律知识,有较高的政策水平,有对决策对象的全面了解与分析,有对决策结果的准确把握。所作的决策不能违背有关的法律和法规,不能违背有关的规章制度。
非程序性决策的特征
非程序化决策是一种复杂的、多面向的决策方法,涉及到多个因素,且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其特征是:决策的目标内容是非例行的、偶然发生或者首次出现的。具有极大的随机性和冒险性,无规律可循。决策者必须对种种新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作出新的决策。决策者要有创造性,善于分析新目标内容出现的前因后果,制订有效地解决办法,使之逐渐向程序化决策过渡。由于非程序化决策往往是行政活动中的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因此一般适用于高层次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的过程
非程序化决策的过程主要包括观察、分析、决策和评估四个部分。
第一步,观察,即系统地收集与指定问题有关的信息,分析其特点及影响结果的因素。第二步,分析,是采取算法和技术等工具,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推理,计算得出改善状况的优劣方案。第三步,决策,是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情况,按照特定的准则和条件,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最后一步,评估,是反映决策的结果,实施正确的及时对策。
非程序化决策的优缺点
非程序化决策有许多优点。首先,它可以灵活处理复杂、非结构化环境,应对复杂多变的问题,这是程序化方法无法完成的。其次,它可以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从而更好地实现良好的决策。最后,它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和更准确的决策,而不受时间限制。
尽管非程序化决策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它的无法避免的存在主观偏差,即由于主观能力的局限或个人偏见,可能使决策结果受到影响。其次,尽管非程序化决策更易于应对复杂问题,但是在数据量大的情况下,由于存在种种不确定,决策者可能会受到困扰。最后,由于决策的方式和程序的复杂性,决策的评判可能会受到影响,也就是说,决策者也可能会由于缺乏经验和知识而做出不当的决策。
区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
按问题出现的重复程度和解决问题经验的成熟程度分,可以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程序性决策是指按原来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法和标准,解决企业管理中经常重复出现的问题,又称重复性决策、定型化决策,常规决策。如订货程序、制定生产作业计划等。
非程序化决策是指对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例外情况或不经常出现的问题所进行的决策,是一次性决策、非定型化和非常规决策。这类决策涉及的问题一般是由于客观环境条件和组织改革与发展所带来的非常规性问题,如新产品开发、产品方向变更、企业规模扩大、市场开拓、重大人事变更、组织机构的重大调整等方面的决策。
参考文献
- ↑ 【荐读】细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一二三四五” ,搜狐,2018-02-11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字2022-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