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 麵條菜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麵條菜》中國當代作家張杰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麵條菜

「娘,明天我回老家看你,你要點啥?」我給母親打電話說。

「給我捎點麵條菜吧,其它的啥也不要了,家裡都有。」母親說。

八十多年了,母親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每年要吃一口時令的野菜。薺菜啦,蘆蒿啦,麵條菜啦,榆錢啦,槐花啦……母親對於野菜,類別也不挑剔,是野菜就行;數量也不必多,吃幾口就行。要是那年漏下了一樣,母親會不時地提起,今年沒有吃到某某野菜,她會遺憾一年的。

在老家,麵條菜也叫燈籠草、野菠菜,也有人叫它兔子頭。渾身都有腺毛,很軟;莖部直而細長;菜節膨大,叉狀分枝;果實半環狀。這些特徵,我和妻子爛熟於心。也聽說,有人不認識這種野菜挖錯了的。這種野菜,不光是我們老家的人愛吃,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老百姓都愛吃。這種菜有些澀,最好是在初期細嫩的時候食用,口感會好一些,幾乎感覺不到澀味。

除了食用,麵條菜還有藥用價值。據《中華本草》記載:「全草及嫩莖葉入藥,有潤肺止咳、涼血止血功效,可治咳嗽、鼻衄、吐血等症。」

普普通通的一種野菜,價值大着呢。怪不得母親喜歡得不得了。

三月的氣節,已是春暖花開,正是踏青的好時光。我和妻子來到野外採摘麵條菜,也應時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感受一下春天的氣息。我們來到麥田,就像踏上一條綠色無茵的地毯。春風微拂,如同母親的手在撫摸,醉了心神。麥田的人多了起來,也有的帶了小孩子來挖。小孩子哪裡認識麵條菜,於是廣闊的麥田就成了兒童的樂園,成了歡樂的海洋。一個整整的冬天,把他們憋壞了,正是撒歡的好時光。母親們也管不聽了,於是由着孩子們瘋跑大笑。笑聲感染了我和妻子,我們也仿佛回到了童年,要不是在乎路人的眼光,我們也恨不得加入孩子們的行列,和他們一起大笑,一起追逐,一起嬉鬧。

我的神情有些恍惚。眼前的一個孩子跑遠了,她逐漸幻化為了母親,那是個十二歲的小姑娘。

那是一個冬日的早晨,天冷得厲害。姥姥拿出了棉線,要母親去集市上去賣。線是自己用織布機紡的,一家人的衣服,也是用這種棉線染色後自己做的。那時候,家裡已經沒有什麼吃的可以給母親帶了。

臨走的時候,姥姥囑咐她:「賣了線,就在集上買個包子吃。」十二歲的小姑娘,就這樣苦苦等了整整一天,線也沒有賣掉;母親就挨了一天的餓。

「那年月,缺衣少穿的,誰家還有餘錢去買線。」母親說。

「那時候,真傻,就不知道借點錢先買點吃的。」七十年後母親憶起往事,有些苦澀。

「什麼也抵不住飢腸轆轆,我實在是餓壞了。在回家的路上,我沿着地邊走,想找點吃的。野菜已經被人們挖沒了。走着走着,我眼睛一亮,地里有幾棵麵條菜,棵子很小,就趕緊摘了,在河水裡一洗,就這樣吃了。」熟的麵條菜,我吃過,口感還可以;但是生的麵條菜,我沒有嘗過,料想也不中吃。母親說着說着就哭了,我們聽着聽着也哭了。

那個年月,苦呀!樹皮沒有了,蘆蒿沒有了,能吃的都沒有了。餓死人的事情不是新聞。村裡的老人說,我們村還相對好一些,鄰村因為餓死的人很多,最後都沒有人抬了,自己也餓得兩眼發昏,哪裡還有力氣去抬別人?小孩子餓得大哭,母親急眼了,就抓起地上的土給他吃。有的孩子餓得皮包骨頭,舉起來放在太陽底下,可以看見身體裡面的骨頭。

我們聽得毛骨悚然,逐漸地有些理解母親了:母親喜歡吃的野菜很多,唯獨對麵條菜情有獨鍾。

麥田中麥主可能打了除草劑,我們找到的麵條菜不多,我們珍寶般帶回了老家。

母親對麵條菜的做法如數家珍。

「麵條菜可以粉蒸。將麵條菜擇好,洗淨,控干,用麵粉拌勻,上屜大火蒸二三分鐘,取出抖散,加鹽、香油、熟芝麻仁拌勻就可以了。」

「涼拌也可以。將麵條菜擇洗乾淨,焯水後用涼水浸涼。然後用鹽、醋、熟芝麻、辣椒、香油拌勻就行了。」

「也可以做肉湯,也可以做成麵條菜餡的包子……」

我和妻子有些驚訝,驚訝於母親對麵條菜的熟稔,驚訝於她對麵條菜的深情,更驚訝於她對麵條菜的那種回憶的溫暖和感激。麵條菜已經融入了母親的生命,她這一生,怕是與麵條菜分不開了。

「麵條菜可以說是我的救命恩人。不光是我的,那年月,麵條菜救活了很多人。它是有功德的。」母親很是感慨。

「要是我們自己能種就好了。」妻子的話提醒了我,從網上搜了一下,天遂人願,果然有出售野生麵條菜種子的。我當即下單給母親買了一些種子。我要把母親的恩人帶回家。

老家的庭院中,靠近院牆的地方,還有些閒地,就種在這裡吧。母親有些興奮,忙來忙去的,我和妻子擔心母親年紀大了,怕她累着,就喊住了她。

「我們來種,你來做指導可好。」母親笑了,就拿了一個馬扎,坐在太陽里,在一邊看着。

緣於母親對麵條菜的特殊感情,我和妻子種得很仔細。因為是露地種植,三四月份正當時。我們把地用杴先把地深翻了一遍,把土塊碎掉,用耙子仔細梳篩了好幾次,直到母親滿意,然後才挖溝培壟,撒上農家肥,種上了麵條菜,澆了水,覆上了薄膜。

我看到,油油的綠意仿佛從地上冒了出來,映濕了母親那看過世間滄桑的雙眼。


[1]

作者簡介

張杰,中學高級教師,從教30餘年,牢記「立德樹人」的理念,自覺把理論學習貫徹落實在工作中。多年擔任高中語文學科組長,協調同事做好教學常規的落實工作。

參考資料

  1.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