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韓國新儒學書院

來自 新浪網的圖片

韓國新儒學書院(Seowon,Korean Neo-Confucian Academies)分布於韓國中部和南部,該遺產是繁榮的新儒家書院的傑出例證。這些書院推動了來自中國的新儒家思想學說在韓國的發展,對韓國的各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韓國新儒家書院也是古代亞洲文明交流互鑒的產物,是源自中國的儒家文化在亞洲文化圈內傳播發展並與當地文化交融的體現。正如ICOMOS的評估結論所說,韓國新儒家書院「反映了來自中國的新儒家思想與韓國當地實際相適應和契合的歷史過程,最終形成的書院從功能、規劃和建築等各方面傑出見證了這一變革性和本地化的過程」。這也正說明了韓國新儒家書院曾受到中國書院的啟發和影響,見證中國書院文化在東亞地區的廣泛傳播與交流。

2019年07月10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的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ii),韓國新儒學書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1]名錄》。

遴選依據標準(iii):韓國新儒學書院是韓國新儒學文化傳統的傑出見證,其中許多教育實踐和社會活動還在繼續開展。韓國新儒學書院展示了一個歷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來自中國的新儒學思想根據韓國當地的情況進行了調整,從而產生了韓國新儒學學院,這些學院在功能、規劃和建築方面都是這個轉變和本土化過程的傑出見證。

目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該遺產包括9座書院,它們分布於韓國中部和南部,是朝鮮王朝(15-19世紀)新儒學書院的代表。書院的主要功能為傳道、尊師、與自然互動,這在書院的設計中亦得到體現。依山傍水的書院是欣賞自然、修身養性之所,建築的樣式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韓國新儒學書院展示了中國新儒學在韓國發展演變的歷史進程。

遺產簡介

韓國新儒家書院建於16-17世紀,是當時朝鮮王朝貴族談論國家、社會議題的主要場所。韓國新儒家書院是韓國有關性理學的文化傳統流傳至今的一個證據,展現了性理學理念與時俱進的歷史過程。

這9處書院分別是:榮州紹修書院(Sosu seowon)、咸陽藍溪書院(Namgye seowon)、慶州玉山書院(Oksan seowon)、安東陶山書院(Dosan seowon)、長城筆岩書院(Piram seowon)、達成道東書院(Dodong Seowon)、安東屏山書院(Byeongsan Seowon)、井邑武城書院、遁論山遁岩書院。

紹修書院

紹修書院是韓國最早的書院。紹修書院所在地原來是新羅時所建的宿水寺舊址。現在書院的入口處還留有宿水寺的幢竿支柱(寶物第55號),書院到處都保留着原來寺廟中所用基石、佛台座石等,但大都失去了原貌。

順興是高麗(918-1392)末期的儒學家安珦(儒賢,1243-1306)出生、成長之地。朝鮮中宗(1506-1544年在位)37年(1542年)豐基郡守周世鵬(1495-1554)為了紀念安珦而修建了墳墓並建造了白雲洞書院。

修建白雲洞書院是為了鞏固性理學的地位,1550年更名為紹修書院。1550年朝鮮明宗(1545-1567年在位)時期的李滉(號退溪,1501-1570)使紹修書院成為韓國最早的公認的私設機構。1871年(高宗在位1863-1907年)興宣大院君(1820-1898)實行撤廢書院政策時,紹修書院也是得以倖免於難的書院之一,至今也保留着原貌。書院入口處的右邊有小白山上流下的清澈見底的溪水,最終匯入洛東江。書院內的講堂中掛着明宗親筆手書的「紹修書院」匾額。後面有直方齋、日新齋、學求齋、至樂齋。西面有書庫及文成公廟,高內供奉着繪於高麗末期的安珦的肖像(國寶111號)和大成至聖文宣王殿坐圖(寶物485號)。

屏山書院

屏山書院是一些敬仰著名儒學家柳成龍(1542-1607)的學者們於1613年共同修建的,1863年成為賜額書院(朝鮮時期,獲得國王御賜的書院),書院裡供放着柳先生的牌位。1868年興宣大院君(朝鮮時期的王族兼政治家1820~1898)頒布書院撤廢令時,全國共有47座(其中安東2座)書院被保留下來,屏山書院就是其中之一。屏山書院坐落在洛東江和屏山的懷抱中,景色十分美麗。

玉山書院

玉山書院是供奉晦齋李彥迪先生(1491~1553)的書院,建立於宣祖5年(1572)。宣祖7年開始稱為玉山書院,書院周圍有紫玉山、道德山、華蓋山、舞鶴山環繞,觀魚台、洗心台等也有麗的自然景觀,成為玉山書院的明顯特徵。書院規模大而出名,有100多間房屋,追慕東方五賢之一李彥迪的學問與品德,包括第525號寶物三國史記在內,共保存有866種、4111冊的書籍。

陶山書院

陶山書院位於慶尚北道安東市陶山面土溪里,為了悼念李滉(字退溪)的學識和德行,在1574年(宣祖7年)建立的。朝鮮中期的性理學大家李滉先生在明宗16年(1561),親自建立了陶山書堂和農雲精舍,在此修養身心,研究學問,通過講學,培養為國家百年大計有用之才,形式上和現在的私立學校有異曲同工之處。書院的建築風格[2]整體上來看,樸素簡潔,恰到好處的反映了退溪本人的生活作風以及研究學術書生們的高風亮節。書院大體上分為陶山書堂和陶山書院,其中陶山書堂是退溪先生居住和傳授弟子知識的場所,而陶山書院則是在退溪先生去世後,建立的書堂和書院。陶山書院建於1561年(明宗16年),據說是在退溪先生歸鄉後,為研究學術問題而建,內部較古老的建築,都是退溪先生親自設計的。並且,當時還修建了供儒者居住的宿舍「農雲精舍」,以及下庫直舍。

在退溪先生去世4年後的1574年,他的弟子為了追悼先生,繼承和發揚他的學術,合力在原陶山書堂後側建立了陶山書院,並在次年1575年,宣祖韓錫俸親筆為其提名「陶山書院」,並成為了賜額書院。1969年這裡被指定為史跡170號,在宣揚先生的文學思想和愛國心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