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
民間風俗 |
中國自古就有重視風俗( custom ),的 傳統,「為政必先究風俗」、「觀風俗,知得失」是歷代君主恪守的 祖訓[1]。最高統治者不僅要親自過問 風俗民情,還要委派官吏 考察民風民俗,在制定國策時以它作為重要參照,並由史官載入 史冊,為後世的 治國理政留下治理風俗的 經驗[2]。
快速導航 : 詞條圖冊
中 文 名 : 風俗
拼 音 : fēng sú
基本解釋 : 特定區域特定人群沿革下來的風氣
外 文 名 : custom
釋 : 指長期相沿積久而成的風尚、習俗
名 句 :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
目 錄: 1詞語概念 釋義: 基本解釋: 詳細解釋: 2基本含義 簡介: 作用: 與習俗的區別: 3漢族節日風俗: 文化心理: 飲酒習俗: 婚姻: 奇特婚姻: 喪葬: 4少數民族風俗 5各國風俗: 美國: 丹麥: 德國: 法國: 芬蘭: 加拿大: 挪威: 意大利: 英國: 希臘: 新加坡:
目錄
詞語概念
拼音:fēng sú
釋義
風俗圖解——古代吉祥圖集錦
(1)指長期相沿積久而成的風尚、習俗。
《荀子·強國》:「入境,觀其風俗。」
(2)指各地的歌謠。
《史記·樂書》:「博採風俗,協比音律。」
基本解釋
[social custom] 特定區域、特定人群沿革下來的風氣、禮節、習慣等的總和。
說書雖小技,然必句性情,習風俗。——清·黃宗羲《柳敬亭傳》
近歲風俗尤為侈靡。——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予既樂其風俗之淳。——宋·蘇軾《超然台記》
詳細解釋
1. 相沿積久而成的風氣、習俗。
《詩序》:「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宋 司馬光 《效趙學士體成口號獻開府太師》之四:「洛陽風俗重繁華,荷擔樵夫亦戴花。」
巴金《滅亡》第八章:「她們問我中國底風俗,我也略略說了一點,又常常惹起她們發笑。」
2. 指民間歌謠。
《史記·樂書》:「以為州異國殊,情習不同,故博採風俗,協比音律。」
基本含義
簡介
風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範。風俗的多樣性,是以習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範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之不同,稱之為「俗」。
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正恰當地反映了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風俗是一種社會傳統,某些當時流行的時尚、習俗、久而久之的變遷,原有風俗中的不適宜部分,也會隨着歷史條件的變化而改變,所謂「移風易俗」正是這一含義。
作用
風俗由於一種歷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為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
與習俗的區別
習俗就是習慣;風俗就是個人或集體的傳統、傳承的風尚、禮節、習性。形成風俗的事件都挺大,挺普遍;而習俗可大可小,可普遍也可特殊細小。
前者與風俗同,後者就只能用「習俗」不能用「風俗」:廣東人端午節划龍舟是風俗,而廣東人把「我先走了」說成「我走先」。那是習俗不是風俗。
漢族節日風俗
漢族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曆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平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衝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里,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彩,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春節: 一年之始,萬象更新,主要活動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飯、祭祀和守歲等,另外正月[1]初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這三天,一般除了做飯,不做任何工作,忌諱[2]說不吉利的話,要拜訪至親和尊貴的親戚。春節從初一到十五,各地還舉行各種廟會、社火、鄉戲等活動,是傳統節日中最為熱鬧和奢侈的節日。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元夕節、上元節、燈節。節日裡有吃元宵、觀花燈、耍社火、猜燈謎等習俗。除吃元宵外,各地還有許多不同的飲食習俗。陝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麵湯里放進各種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陽、靈寶一帶吃棗糕。
二月二: 俗稱「龍抬頭」,也叫青龍節,是一年農業生產開始的標誌。活動有撒灰引龍、熏蟲、挑菜、忌針線(以防「扎壞龍眼」)等。關於此節風俗的記載唐代就有。至於二月二這天的吃喝,一改春節期間大吃油膩之風,要動素食。
寒食節、清明節: 祭掃祖墳、踏青遊春,忌動煙火。
四月八: 相傳是釋迦牟尼的誕辰日,多有廟會和朝山活動。
端午節: 也叫端陽節,相傳是為紀念屈原而來。主要有吃粽子、賽龍舟的活動,有的地方如青海還有系索(用五色絲線擰成的細繩,縛在手腳腕上)、插楊柳、戴香包等習俗,以用來驅蟲和祈求吉祥平安。
六月六: 亦稱「曬蟲節」,有「六月六,曬絲綢」的民諺。此日午間晾曬絲、綢、皮、毛等經常不穿的衣物,以防蟲蛀。還有「翻經會」「曬袍會」等,陝西還有放撈河燈和汲水造酒的活動,有的地區還舉行「六月場」活動,青年男女通過對歌、趕表,擲花包形式,尋求戀愛對象。六月六也是布依族和瑤族的重大節日。
七巧節:
也叫乞巧節,傳說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民間一般在當晚擺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給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也稱為中國的愛情節。
中秋節: 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這一天全家團圓賞月、吃月餅,原來還有「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此節被海外遊子更為重視,不少少數民族也過此節。
重陽節: 取九九重陽之意。主要活動為登高、賞菊、飲酒等,頗受老年人喜愛,所以也叫「老年節」。
十月一: 俗稱「鬼節」、「寒衣節」,也是祭祖節。俗語說「十月一,送寒衣」,這天黃昏,家家都要上墳祭祖。因故不能上墳或遠離家鄉的人,就在場心或十字路口劃個圓圈,焚化紙錢。
冬至節: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糰、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臘八節: 人們習慣上把農曆的十二月稱為臘月,把臘月的初八稱為臘日或臘八,並將其當作一個傳統節日即臘八節來對待。許多與臘月或臘八有關的習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臘」字。 這天相傳是釋迦牟尼的成佛日,許多地方都吃臘八粥,臘八其實也是春節準備工作的開始。
除此之外,各地還有不同民俗的傳統節日。我國先民在幾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創立了許多民俗節慶,既包括生產方面的,也包括生活方面的,既有飲食文化,也有禮儀文化,還有樸素神奇的科學思想,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很值得我們去發揚和傳承。
文化心理
漢民族的文化心理是經過幾千年的積澱,逐漸形成的。雖然近百年來各種現代文化思潮的輸入,使這種傳統文化心理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可是它的影響仍然根深蒂固。這就在人們言語交際的過程中形成了漢語所特有的語用特點。
首先,以農業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封建社會統治了中國幾千年,這種封建的宗法社會,在民族心理上造就了兩個特點:一是對血緣關係的高度重視,二是對等級差異的強調。因此在言語交際上一個突出的特點是講究親屬稱謂的使用,長幼輩分的嚴格區別。因此,很有必要認真研究中外民族在這兩個方面的演化對比,預測今後在這方面漢民族文化心裡的演變趨勢,為解決日益明顯的文明衝突提供理論指導。
在西方可以看到晚輩對長輩直呼其名的情況,這在中國人的交際中是不允許的,對親屬中的長輩,交談時都必須使用稱謂,這是有禮貌、有教養的表現。而且親屬稱謂還作為一種尊稱,大量用於非親屬的交談者身上,如稱叔叔、伯伯、奶奶、阿姨,被認為是對對方的尊敬,表示關係的親密。
重視長幼的宗法觀念被移用到社會的人際關係,就變為等級觀念。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一直提倡長幼有序、尊卑有序。所以人們對有官職的談話對象歷來有以職務相稱的習慣,在古代這就被認為是敬稱。在交際中為了抬高對方的地位,往往就壓低自己,於是有了一批與敬稱相對的謙稱,如貴姓——敝姓、府上——寒舍、賢弟——愚弟、大作——拙作、高見——愚見、淺見。
其次,強調人際關係的和諧,強調人的社會性,強調社會、群體對個人的約束,不突出個人與個性,而強調群體。這也是與封建社會的宗法關係相連的,它與西方以自我為中心,強調獨立的人格、個性,推崇個人的成就和榮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正因為如此,中國人為了強調人際關係的親密,常用親屬稱謂來稱呼非親屬的談話者;中國人見面後常以對方的私人生活作為問候的內容,如見面問「吃了嗎?」倒不是真正擔心你會挨餓,僅僅是表示關心,表示親熱。
至於問你工資多少,多大年齡,有無對象,或有幾個孩子一類的問題,在中國人看來也是密切人際關係,聯絡感情的表現,是所謂的東方式的人情味,而在西方人看來則似乎有了干涉別人「隱私權」的嫌疑。
漢民族對性和性別問題上的保守傳統也造成了男女性別在言語交際中的用語差異。一般說來,男性用語比較直率、隨便,女性用語比較含蓄、莊重。用與性有關的字眼罵人,在男性中的出現率遠遠超過女性。因為傳統觀念雖然也認為男性使用這些字眼並不文明,但似乎能得到普遍的諒解,而女性使用了就非常不成體統,似乎理所當然應受到社會輿論的指責。
飲酒習俗
漢民族一年中的幾個重大節日,都有相應的飲酒活動,如端午節飲「菖蒲酒」,重陽節飲「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間,春季插完禾苗後,要歡聚飲酒,慶賀豐收時更要飲酒。
過年,也叫除夕,是漢族最為注重的節日,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年夜飯是一年中最為豐盛的酒席,即使窮,平時不怎么喝酒,年夜飯中的酒是必不可少的。吃完年夜飯,有的人還有飲酒守夜的習俗。正月的第一天,有的地方,人們一般是不出門的,從正月初二開始,才開始串門,有客人上門,主人將早已準備好的精美的下酒菜餚擺上桌子,斟上酒,共賀新春。
新年伊始,古人有合家飲屠蘇酒的習俗,飲酒時,從小至大依次飲用。據說飲此酒可以避瘟氣。
婚姻
過去漢族青年的婚姻多由父母包辦,大都是父母從小就給訂了婚,有的還指腹為婚,即孩子還未出生,雙方父母就為他們確立婚姻關係。
訂(定)婚前要請媒人到女家去求婚。訂婚時,由男方給女方一些財物作「訂禮」,結婚時女方也要帶給男家很多財物,叫「陪嫁」。
舉行婚禮那天,新郎要坐上禮車或花轎,到女家去"迎親",禮車或花轎前邊有樂隊。新娘被迎進男家後,要參拜天地和父母。禮畢,新婚夫妻入洞房。這時男家設宴款待前來賀喜的親朋。有的地方還有鬧洞房、聽壁腳的習慣。
奇特婚姻
古埃及 古埃及有崇拜「金牛」之風,所謂「金牛」是體上有特別的斑紋的黑牡牛,據說這是生殖之神奧色里斯的化身。
古印度 古代的印度王於新婚的三天內不得與新王妃接觸,這三天要交給最高的僧侶和王妃共寢。
新西蘭、尼加拉瓜、南美巴西等地 孟加拉的土著民族,處女非奉侍了兼祭司的酋長後,不得結婚。新西蘭、尼加拉瓜、南美巴西等地都有這種風俗
菲律賓 菲律賓的一些土人之間,有特設的公吏專司此事。新喀利多尼亞的處女在結婚前,要用很高的報酬僱人「破瓜」。
非洲部族 住在赤道附近的非洲部族有一種公開拍賣少女初夜權的習俗。
尼泊爾奇異婚俗 尼泊爾尼瓦爾族女孩一生「結」三次婚[3]: 第一次嫁給木蘋果(孟加拉蘋果),稱之為果實婚; 第二次嫁給「太陽」; 第三次才是與一個男子結為夫婦。
喪葬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並且夾雜着許多迷信的習俗。人死了,要先沐浴,然後入殮。「殮」的儀式分為小殮和大殮。小殮是給屍體裹上衣衾,大殮是把屍體裝進棺材。棺材要儘量做得好,有的富貴人家是用珍貴的木料(如楠木)做棺材,還要油漆彩畫。辦喪事要隆重,舉行數日甚至十幾日的弔唁祭奠活動,還要請和尚道士念經,為的是讓死者的靈魂早日升天。
喪事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孝服,在靈堂守靈。中國古代禮制,把孝服按與死者血緣關係的親疏分為五等,在現代漢語裡還有「五服」這個詞,表示血緣關係的遠近。孝服用白布做成,這與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禮服的習俗大不相同。清朝時有一英國人第一次到中國來,遇到出殯的隊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卻痛苦悲哀,覺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殯時有人唱輓歌,晉代大詩人陶淵明生前就為自己寫過《輓歌詩》三首。後世的輓聯、挽幛就是從古代的輓歌演變而來的。
喪葬儀式規模大小與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關,在封建社會對不同地位身份的人喪儀都有嚴格的規定。王公貴族、富豪之家常以規模宏大的喪儀來炫耀自己的權勢。《紅樓夢》里寫寧國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價值數千兩銀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經,出殯時的隊伍「浩浩蕩蕩,壓地銀山一般」。而窮苦百姓連起碼的溫飽尚且達不到,自然也就談不上「重殮厚葬」了。有時甚至只能用一片蓆子包裹一下屍體,草草埋掉。
尊長死後,子孫要在家守二十七個月,其間停止交際和娛樂,做官的也必須離職回家守孝,以表示對尊親的哀悼。
少數民族風俗
1.蒙古族: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也有一部分從事農業。在牧區,蒙古族多住圓形氈房,俗稱「蒙古包」。蒙古包的門一定朝南開,爐子設在氈房正中天窗底下。在農牧區,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內有土炕。
2.回族:歷史上,回族人從出生時開始,就要請阿訇起回回名字,結婚時請阿訇證婚,死亡後請阿訇主持殯葬,各方面均受伊斯蘭教的影響。特別在飲食習慣上,回民忌吃豬肉,不吃一切動物的血和自死之動物,等等。為了宗教活動和生活習俗上的便利,回民習慣在住地修建「禮拜寺」,明末清初則統稱清真寺,多圍寺而居。
在飲食上,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駝等反芻類偶蹄食草動物,不吃馬、驢、騾、豬、狗肉,不吃動物血液和自死動物。尤其禁食豬肉。回族很講究飲食衛生,注意淋浴和洗滌。走進農村回族清潔整齊的屋內,往往可看見門後房樑上吊着一個水罐,下面有通下水道的淺坑,這裡是人們經常沐浴大淨的地方。平時洗臉、洗手,則用湯瓶,而不用臉盆。湯瓶又名洗壺,它最早從阿拉伯傳入,城裡的回族飯館,也常掛着一塊繪有「湯瓶」的清真木牌,有的還在湯帆」F加添「虎圖白」棍或阿文的「清真言」,以示這是地道的伊斯蘭文化。
回族有兩大節日即開齋節和古爾邦節,來源伊斯蘭教。齋戒為穆斯林「五功」之一。開齋節即是齋戒期滿的日子。一般在回曆的第九個月舉行齋戒、齋戒期滿,十月一日為開齋節。古爾邦節在開齋節後的第70天,回曆的十二月十日舉行。因為十二月十日是教徒赴麥加朝覲的最後一天,大家宰殺牛羊慶祝,聚餐聯歡。(附上一句,我就是這其中一員)
3.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及青海海北、黃南、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肅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縣以及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傳佛教。藏族人身穿長袖短褂,外套寬肥的長袍,右襟系帶,腳穿牛皮長靴。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系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婦女大多穿大領短衣和百褶裙。山區苗族的住宅建築大多是「吊腳樓」,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勢,在下方和上方分別豎立較長和較短的木樁支撐,在樁上鋪樓板建築。樓上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關家畜。
5.阿昌族份蘇阿昌族男子穿藍、白色或黑色對襟上衣,下穿黑色褲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阿昌族人民性格開朗,又十分講禮好客。他們待客禮儀中盛行使用茶壇,這是一種煮茶的土陶用具。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會先拿出酒壺倒上一小盅酒為來客洗塵,隨後又拿出茶壇,放上茶葉,倒上開水,放到炭火上煮一會,煮好之後倒進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談。
5.傣族:潑水節潑水節一般在傣歷六月中旬(即農曆清明前後十天左右)舉行。
6.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裡來客都熱情招待。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薩克族男女都嫻善騎術。青年男子喜歡摔跤和刁羊,每逢節日和喜慶,牧民都要舉行各種騎術表演和比賽;「姑娘追」是青年們最喜愛的娛樂項目。
8.柯爾克孜族傳統服飾很講究。男子喜歡戴氈帽,上身穿白色繡有花邊的圓領襯衫,冬天穿黑、藍色「袷袢」,下身穿寬褲,着高筒靴。
9.錫伯族:錫伯族的村屯四周築有圍牆。忌食狗肉。
10.烏孜別克族的傳統服裝,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為特點。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12.塔塔爾族:為防止食品變質,每家倉庫或院內都壘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將積雪和冰塊放進去,這種食品儲藏室叫「帕孜」,牧區的塔塔爾族適應遊牧生活,住帳篷。
中國民間禁忌風俗
13.達斡爾族最大節日是春節,臘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掃墓,晚上玩個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長輩拜年、請安,然後男女老少穿上節日服裝,逐戶拜年。
14.滿族人很早就信奉薩滿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薩滿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鈴,擊鼓起舞,邊禱邊跳。滿族人重禮節,有一個時期,小輩對老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三天見長輩要請安,五天見長輩要「打千」。
15.朝鮮族的傳統食品有冷麵、泡菜和打糕等。
16.壯族人喜歡吃醃製的酸食,以生魚片為佳肴,婦女有嚼檳榔的習慣。
17.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用長數丈的青布包頭。女子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男女外出時都披「擦爾瓦」,形如斗篷,下綴長穗。彝族的傳統節日以火把節最為隆重
18.土家族:婦女愛穿左襟大袖短衣,滾花邊,下着八幅長裙或鑲邊筒褲,頭挽髮髻,喜歡戴耳、項、手、足圈等銀飾物。男子穿對襟衣,多扣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書上稱為溪布、峒布。
19.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長衫,包藍色或白底藍方格頭巾。婦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長褲,或套鑲花邊短褂,或系繡花圍腰,也有穿大襟大領短襖,並配蠟染百褶長裙的。在節日裡,婦女還戴各種銀質首飾,蠟染是布依族珍貴的手工藝品。
20.侗族:鼓樓是侗族村寨中別具一格的建築物,形似寶塔,是村民聚會、休息和娛樂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樓,有的高達13層,頗為壯觀。逢年過節,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樓前的廣場上,盡情歌舞。
21.白族服飾以藍、白、黑色為主,男女都包頭。他們喜歡吃酸、冷、辣味食物,還愛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區寺院遍布,曾有「妙香古國」稱。
22.哈尼族人大多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以「龍樹」為保護神。幾段打了結的繩子作為賬本,被哈尼人珍藏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1957年,哈尼族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
23.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區。這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錢鈴雙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24.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製成,樣式各地不一。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褲。婦女穿短上衣、圍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紋繡,並佩戴用貝殼、獸骨磨成的裝飾品。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於雕刻和繪畫。
25.納西族喪禮一般為土葬.傳統節日中,比較盛大的有二月八日的三朵節和火把節。
26.水族服飾最有代表性的是女性的服飾。上衣為緊身窄長袖右開襟,襟沿鑲繡有花邊,與漢族的「姊妹裝」頗相似,但袖長而窄。身短而緊是與漢族「姊妹裝」的微小區別。
27.瑤族青年男女婚前交往比較自由,交往的方式主要通過對歌活動來進行。對歌一般出節日和婚娶等活動中,農閒季節青年男女串寨或走親戚也要進行對歌活動。
28.拉祜族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十月十五至十七的「葫蘆節」,拉祜族人還在農曆六月二十四過驅蟲護糧的「火把節」、農曆八月間穀物成熟時過「嘗新節」。
29.傈僳族人世代遵奉的一些社會道德風尚,在這裡,曾為道家老子所極力推崇的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理想社會情形,卻是早已深深融入傈僳人血脈的一種行為準則。刀杆節」的活動內容主要有兩項,一是「下火海」,二是「上刀山」。
30.怒族:村寨多分布在怒江兩岸的山腰台地上,房屋樣式有木楞房、千腳落地屋等,片石屋頂房是用地區特殊石材資源建蓋的特色住屋。怒族的飲食相對簡單,但也不乏自釀酒、「俠辣」、石板粑粑、漆油茶等風味獨特的民族特色食品。
31.布朗族喜食竹筒飯以及各種副食、蔬菜、肉類。食垛生,食通過獨有方法製成的各種南咪、酸茶。還食用山野里的各種蟲類。
32.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繡有雲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33.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着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着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34.普米族有成人禮的習俗,男女長到13歲時要分別舉行「穿褲子禮」和「穿裙子禮」。
35.佤族地區較多繪畫及雕刻像,雖相對粗糙,但卻充溢着早期人類的審美理想。繪畫見於大房子的木板壁上,用炭黑、石灰、牛血塗繪,圖案有動物、人物活動和山水等,畫法粗獷簡明,風格與在佤族地區發現的距今3000多年的滄源崖畫相類似。雕刻物則以人像、牛頭居多,放置於門頭及寨樁上。
36.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裡背回「吉祥水」。認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37.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38.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麵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後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39.景頗族——春節期間舉行「打靶」比賽。初一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繡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槍手,姑娘們便獎給神槍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40.德昂族婦女服飾的別致在於以「藤篾纏腰」為飾。
41.保安族人民的風俗習慣明顯地受到伊斯蘭教教規的約束。結婚選在「主麻日」。
42.塔塔爾族的「撒班節」,又稱為「犁頭節」
43.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信奉伊斯蘭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44.塔吉克族的許多傳統節日,與當地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基本相同。
45.景頗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46.獨龍族有日食兩餐的習慣。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
47.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俄羅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仰東正教,使用俄語和俄文,也用漢、維、哈文。
48.裕固族是以畜牧業為主的民族。過去,他們不僅住的是毛氈帳篷,穿的衣服、鞋襪,吃的肉、奶是畜產品,而且生產和生活上用的大部分用具也都是毛皮製成的。,已有一部分人改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裕固族主要信奉喇嘛教格魯派(黃教)。
49.撒拉族的禁忌有: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嚴禁在清真寺內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攜帶污濁之物進入清真寺。
50.仡佬族即中國古代「僚人」,仡佬族很喜歡吃辣食,吃法很多。
51.錫伯族人喜愛騎馬射箭。因而,錫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譽。他們能歌善舞,「東布爾」是錫伯族特有的彈撥樂器。
52.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民間文學也極為豐富,傳統的樂器有「蘆笙」和「三弦」。拉祜族除種植糧食以外,還大力種植甘蔗、茶葉、咖啡、橡膠。創辦了煉鐵、農機、採礦等,其中瀾滄鉛礦是全省著名的大型企業。
53.基諾族待客真誠,在民間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習俗,即捕獲到獵物之後,凡是見到捕獲者的人,生時都可分一份,熟時都可去吃,直到吃完為止。飲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
54.珞巴族: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多信巫教。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狩獵,擅長射箭。
55.畲族:有客人到門,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兩道。有一種說法:「喝一碗茶是無情茶。」還有說法:「一碗苦,兩碗補,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過主人的茶,就必須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說明,直至喝滿意為止。若來者是女客,主人還要擺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各國風俗
美國
1.元旦節(New Year's Day), 每年1月1日慶祝新的一年開始。人們舉辦各種各樣的新年晚會,到處可以聽到「辭舊迎新」的鐘聲,為美國的聯邦假日。
2.林肯誕辰(Abraham Lincoln's Birthday),每年2月12日,慶祝林肯誕辰,為大多數州的節日。
3.聖瓦倫丁節(St. Valentine's Day ),每年2月14日,是3世紀殉教的聖徒聖瓦倫丁逝世紀念日。情人們在這一天互贈禮物,故又稱"情人節"(the lovers' day)。
4.華盛頓誕辰(George Washington's Birthday),每年2月22日,慶祝華盛頓誕辰,為美國的聯邦假日。
5.聖帕特里克節(St. Patrick's Day ), 每年3月17日,是悼念愛爾蘭的守護神聖帕特里克的節日。
6.復活節(Easter Day, Easter Sunday),一般在每年春分後月圓第一個星期天,約在3月7日左右。該節是慶祝基督(Jesus Christ)的復活,過節人們吃復活節彩蛋(Easter Eggs),為美國的聯邦假日。
7.愚人節(April Fool's Day),每年4月1日,該節出自於慶祝「春分點」(Venal equinox)的來臨,在4月1日受到惡作劇愚弄的人稱為「四月愚人」(April Fools)。
8.母親節(Mother's Day), 每年5月份的第2個星期日,政府部門和各家門口懸掛國旗,表示對母親的尊敬。在家裡,兒女們和父親給母親買些禮物或做些家務。
9.陣亡烈士紀念日(Memorial Day),每年5月份的最後一個星期一,紀念為美國獻身的陣亡烈士,為美國的聯邦假日。
10.國旗日(National Flag Day),每年6月14日,慶祝國旗的升起。
11.父親節(Father's Day),每年6月份的第3個星期天,表示對父親的尊敬。在家裡,兒女們和母親給父親買些禮物。
12.國慶節(Independence Day),每年7月4日,慶祝美國建國,為美國的聯邦假日。
13.勞動節(Labor Day),每年9月份的第一個星期一,表示對勞工的敬意,為美國的聯邦假日。
14.哥倫布日(Columbus Day),每年10月12日,紀念哥倫布在北美登陸,為美國的聯邦假日。
15.萬聖節(Halloween;Eve of All Saint's Day),每年10月31日,孩子們多化裝成鬼,打着燈籠或點燃篝火盡情地玩耍。
16.萬靈節(All Soul's Day),每年11月2日,祭奠所有死者靈魂之日。
17.退伍軍人節(Veterans Day),每年11月11日,表示對退伍軍人的敬意
18.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每年11月最後一個星期四,感謝上帝所賜予的秋收,為美國的聯邦假日。
19.大選日(Election Day),每年11月份的第一個星期一後的星期二,選舉美國總統。
20.清教徒登陸紀念日(Forefather's Day),每年12月21日,紀念清教徒在美洲登陸。
21.聖誕節(Christmas Day),每年12月25日,基督徒慶祝基督誕生的日子,是美國最隆重的節日。
丹麥
1.新年 1月1日,丹麥人與世界各國人民一樣慶祝新的一年的開始。新年前夜,丹麥人喜歡在自家門前燃放煙花。有趣的是,丹麥人把煙花稱做「中國人」,因為火藥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製作煙花的技術也是從中國傳到丹麥的。除夕夜裡,一簇簇煙花飛上夜空,五彩繽紛,營造出濃厚的節日氣氛。
2.懺悔節2月底。過去這是宗教齋戒期的前夜,是孩子們盛裝打扮的一個有趣的狂歡節日。這一天,孩子們穿上各種色彩華麗、樣式古怪的服裝,比如戴上禮帽或是蒙上佐羅式的眼罩,去敲鄰居家的門,要求贈予禮品。他們還聚集一堂,輪流用棒球球棒敲一個懸掛着的大木桶,當木桶被打破時,裡面的糖果糕點滾落出來,孩子們便歡天喜地地分而食之,而打破桶的幸運孩子就成為齋戒期的「國王」或「王后」。
3.復活節 春分過後第一次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就是復活節,一般在3月底或4月初。這是基督教紀念耶穌復活的一個宗教節日,按照傳統,復活節有不少很有特色的慶祝活動,蛋和兔子都是復活節的象徵,因為蛋孕育着新的生命,含有復活之意,兔子則因繁殖力很強,也被視為新生命的象徵。復活節時,商店裡會出售各種復活節小兔和彩蛋,有的是巧克力做成的。
復活節在丹麥恐怕已沒有多少宗教意義了,它是丹麥人藉機放一周假的好日子。利用這個機會,丹麥人或是去挪威滑雪,或是去阿爾卑斯山旅遊,要不就乾脆呆在家裡修整花園。
4.愚人節 4月1日。愚人節是西方的傳統節日,
5.國際勞動節5月1日。這是傳統的勞動人民的節日,也是丹麥的法定假日。這一天,上了年紀的人在工會的組織下聚集在公園裡,他們喝着啤酒,曬着太陽,也有人會發表演講。這個日子對丹麥人來說只是一個休假日,已經基本失去了原有的含義。
6.一系列宗教節日 夏季到來後,丹麥有一系列宗教節日。首先是大祈禱日,即復活節後的第四個星期五,這是丹麥特有的一個宗教節日,它把不同的宗教節日集中在這一天。接着是耶穌升天日,即復活節40天之後的第一個星期四。然後是降靈節,即復活節後的第七個星期日,開始於6月份。其實這些節日原有的宗教意義都已不復存在,說到底是讓丹麥人在夏季里迎來一個又一個休閒的假日,因為暖暖的太陽、湛藍的天空對丹麥人來說實在是太難得了。
7.憲法日 6月5日。這是丹麥的法定節日,紀念1849年通過的第一部丹麥憲法。這一天丹麥到處懸掛起國旗,政治家們出來發表演說.宣傳自己的政治見解,選民們則悠然自得地坐在草地上休息,享受憲法為他們帶來的自由權利。
德國
1.聖誕節(weihnachten) 聖誕節是德國最終要得節日。就像中國的春節,聖誕節的假期是12月25——26日,但很多的企業和政府機關都從12月24放到元月2,3號的。
2.元旦(neujahr) 元旦的慶祝活動主要在除夕,即每年12月31日夜晚舉行。晚上很熱鬧,人們燃放鞭炮(不過可是慣的很嚴的),歡呼新年的到來。為了歡慶新年,很多大的城市都要放煙火的,舉辦音樂會。很多的同學都要在元旦之前給教授和親朋好友寄送祝福的賀卡的!!!
3.狂歡節(karneval/fasching/fastnacht) 2月10日左右是狂歡節。這一節日在科隆,美因此等沿萊茵河流域的城市的慶祝規模盛大。這一天人們着盛裝,帶上各種假面具,載歌載舞到街上遊行。各種彩車駛上街頭。站在車上的人們象街道兩旁的人群撒糖果,巧克力和玩具等!
4.復活節(ostern) 復活節在每年過春節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和星期一,日期不過定,一般在三月底四月初。復活節是德國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他是最國老的基督教節日。至今仍保留着種種習慣,如節前準備復活兔子和復活節彩蛋,以此來歡慶春回大地,萬象更新。復活節方家兩天!!!
5.國慶節(nationalfeiertag) 兩德同一的慶祝節日,10月3日,放假一天,沒有什莫慶祝活動!!
法國
1.1月6日:帝王節。在糕點鋪內,人們紛紛購買甜餅,這種甜餅內含有一種叫蠶豆的小東西。家中最小的成員,把眼睛蒙上,將甜餅分給大家:這是JEANE姑姑的,這是爸爸的,這是DESPOYES先生的……「每人吃甜餅時都避免咬到蠶豆。吃到蠶豆的人將封為國王(皇后),並挑選他的皇后(國王)。全家人或朋友們舉杯高頌:「國王乾杯,皇后乾杯。」
2.2月2日:聖蠟節,這是一個宗教及美食的雙重節日。這一天,家家都做雞蛋薄餅,雞蛋餅煎得又薄又黃,向太陽似的金黃色。它飄起來後,孩子們注視着它,如果它直接落在誰的口裡該多好呀!
3.4月1日:愚人節。
4.5月1日:勞動節和鈴蘭花節。
5.7月14日,法國國慶節。國慶前夕,法國所有的城市燃放煙火,整個巴黎的所有街道,人們載歌載舞。次日清晨,人們觀看閱兵式。法國的大假開始了。
6.法國的大假於每年8月31日開始。儘管政府的多方努力,幾乎所有的法國人都在同一時間休假。許多工廠歇業,大批商店關門。
7.11月1日。是冥節。在陵園,墓地被菊花點綴。儘管墓地的沉痛氣氛,小學生為本年假期的頭一日而欣喜若狂。
8.11月25日,是聖-喀德琳節,是個地道的巴黎地方節日。25歲尚未婚嫁的年輕姑娘們梳妝成聖-喀德琳。這些慶祝聖-喀德琳節的姑娘在位於與其同名的大街上的聖女雕像前獻花圈。這一天做了許多黃色和綠色的小帽子,一個比一個新穎。在大的女裝店內,人們跳舞,喝香賓。喀德琳是當日的女皇。
9.12月25日:聖誕節。這可稱為節中節,她是嚴冬里的光芒,為人們帶來歡樂。星星,雪花,松樹,禮品,鈴鐺組成圖畫。孩子們清掃煙筒,找出他們最大號的鞋,聖誕老人上路了。
芬蘭
元旦節 1月1日
神靈節 1月6日 神靈節是紀念耶穌顯靈的日子。
耶穌受難日和復活節 4月 具體日期隨基督教年曆而定。基督受難日是復活節前的星期五,復活節是受難日後的第一個星期日- 星期一。
五一節 4月30日- 5月1日
耶穌升天日 5月 復活節四十天以後的第一個星期四。
降靈節 5月或6月 具體日期隨基督教年曆而定。
仲夏節6月 一年中最長一天的那一個星期的星期五-星期六。過去一直是在每年的6月24日,但已改為離月底最近的一個周末。仲夏節是芬蘭人慶祝一年中最短的一夜的節日,所以人們多在郊外或鄉村別墅相聚。子夜,人們在海邊,湖邊圍着篝火跳舞唱歌。仲夏節被芬蘭人認為是最浪漫、吉慶的日子,因此有許多人專門選擇這一天舉行婚禮。
萬聖節11月 離11月1日最近的一個星期六。
獨立日 12月6日 每年獨立節芬蘭總統都要在總統府大廳發表電視演說。赴宴者多為社會名流、政經巨頭和外國使節。人們一般比較正式。
聖誕節12月24-25日 聖誕節是合家歡樂的日子,是孩子們最盼望的節日。聖誕夜一家人坐在食物豐盛的飯桌前,點燃蠟燭,祈禱上帝賜福。晚飯後,圍坐在裝飾精美的聖誕樹下,打開「聖誕老人」送來的禮物,孩子們則圍着大人問神秘的聖誕老人到底住在哪裡。
節禮日12月26日 節禮日是聖誕節的後一天。
加拿大
1.元旦:1月1日 2.耶穌受難日:時間在復活節之前的那個星期五 3.復活節次日:時間在復活節之後的第一個星期一 4.維多利亞日:5月24日為女王誕辰紀念日,但放假日期為25日前的第一個星期一 5.加拿大日:7月1日 6.公民日:8月份的第一個星期一 7.勞動節:9月1日,但放假日期為九月份的第一個星期一 8.感恩節:10份的第二個星期一 9.休戰紀念日:11月11日為紀念二次世界大戰中死難者 10.聖誕節:12月25日 11.節禮日:12月26日
挪威
1.新年1月1日。2.棕櫚主日 復活節前的星期天。3.濯足節復活節前的星期四。4.耶穌受難日。5.復活節 4月的第—個星期天。6.勞動節 5月1日。7.耶穌升天節 復活節40天以後的第一個星期四。8.獨立日 5月17日。9.降靈節 復活節後第七個星期日。10.聖誕節 12月25日 11.節禮日 12月26日
意大利
1月1日 元旦,亦稱:新年(非宗教節日)
1月6日主顯節,亦稱顯現節(宗教節日)
2月14日情人節(民間習俗節) 情人節,民間風俗節日。情人節的傳說:之一,情人節源自英國,也叫聖瓦倫泰因節。傳說公元270年,有一個叫瓦倫泰因的基督徙,因為帶頭反抗羅馬統治者的迫害被捕。在獄中,他和監獄長的女兒建立了感情。可是2月14日這一天他就要被處死了。臨刑前,他給情人寫了一封情書,表達了自己的情懷。自此,基督徙為了紀念這位殉難者,就把2月14日定為情人節。之二,英國古代還有另外一個傳說:2月14日這一天是鳥兒選擇配偶的日子。可能是因為這個原因,聖瓦倫泰因節就成了年輕人選擇情侶的情人節。每到這一天,青年男女互贈禮品,或寄情人卡。這種表達愛意的情人卡只寫收件人的名字而沒有發信人的落款,但收件人一定能猜出是誰寄的。
2月至3月 狂歡節,亦稱謝肉節(宗教節日)狂歡節,亦稱謝肉節,在大齋前一天舉行。因基督教有規定,復活節前40天為大齋期,而復活節定為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故復活節無固定日子,一般在3月21日至4月25日之間。確定了復活節再往前推41天即為狂歡節。
大齋期間基督教徒不應食肉,亦不應該舉行婚配和其他娛樂活動,所以在大齋開始前舉行一次狂歡活動,稱狂歡節或謝肉節。人們不大注意大齋的規定,但狂歡節卻成為一種習俗,狂歡活動也不止一天。意大利許多地方都舉行規模宏大的娛樂活動,尤以威尼斯和維亞雷焦的狂歡節為最。
復活節,是慶祝耶穌死後三天又復活的節日,時間在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禮拜天。這是聖誕節後意大利的又一重要節日,一般放假一星期,人們習慣利用這個假期外出旅遊。
3月8日(三八婦女節) 《三八節的由來》 1903年3月8日,美國芝加哥市的女工為了反對資產階級壓迫、剝削和歧視,爭取自由平等,舉行了大罷工和示威遊行。這一鬥爭得到了美國廣大勞動婦女的支持和熱烈響應。1910年,一些國家的先進婦女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第二次國際社會主義者婦女代表大會。大會根據主持會議的德國社會主義革命家蔡特金的建議,為了加強世界勞動婦女的團結和支持婦女爭取自由平等的鬥爭,規定每年的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聯合國從1975年開始慶祝國際婦女節,從此《三八》節就成為全世界勞動婦女為爭取和平、爭取婦女兒童的權利、爭取婦女解放而鬥爭的偉大節日。我國第一次紀念《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始於1924年,當時在廣州舉行了《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的紀念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49年12月通令全國,定3月8日為婦女節。對三八婦女節,意大利也承認,但一般人並不慶祝,也不放假。
4月25日 意大利解放日(非宗教節日) 意大利解放日,因為1945年4月25日,意大利北方人民舉行起義,解放了米蘭、都靈、熱那亞等大城市,驅逐了希特勒德國占領軍。為紀念這一勝利,將這一天定為解放日,國家機關舉行慶祝活動。
5月1日(勞動節)勞動節,意大利也承認,但一般人並不慶祝,也不放假。「五一」國際勞動節的由來:1889年7月14日,由各國馬克思主義者召集的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在法國巴黎隆重開幕。在這次大會上,法國代表拉文提議:把1886年5月1日美國工人爭取八小時工作制的鬥爭日,定為國際無產階級的共同節日。與會代表一致同意,通過了這項具有歷史意義的決議。從此,「五一」國際勞動節誕生了。
5月(母親節) 美國國會於1914年正式命名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為母親節。母親節後來傳到了其它國家,逐漸成為一個國際性的節日。但是,各國的母親節日期並不完全一樣。阿拉伯國家的母親節在3月,印尼的母親節在12月,泰國和日本是10月,葡萄牙是12月。中國人過母親節是,通常採用國際通用的日期: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
6月2日 國慶節(非宗教節日) 國慶節。1946年6月2日,意大利舉行了決定國家體制的公民投票,結果大多數人贊成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因此這一天是意大利共和國的國慶節。這一天意大利總統要舉行招待會,意駐外使、領館也要舉行招待會,以示慶祝。
8月15日 八月節(非宗教節日) 8月15日即八月節,是古羅馬時代沿襲下來的節日。國家公務人員和各單位職員,8月份都要休假,一般分二批,7月底至8月15日為第一批,8月15至8月底為第二批。這期間機關不辦公,學校放假,商店也輪休。人們一般都要到外地去度假,有的去海濱,有的去山區,也有的去國外。
11月2日 萬聖節(宗教節日)
12月25日 聖誕節(宗教節日)
英國
New Years Day 新年,元旦,1月1日
St.Valentine's Day聖瓦倫丁節(情人節)2月14日
All Fools's Day or April Fools's Day愚人節4月1日
Good Friday 耶穌受難日(復活節前的星期五)
Easter 復活節(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4月)
Easter Monday 復活節後的星期一
Holy Thursday 耶穌升天節(復活節後的40天的星期四)
May Day or Labour Day五一勞動節
the Spring Bank Holiday 春假(英國5月最後一個星期一)
Mother's Day 母親節(5月第二個星期日)
Memorial Day陣亡將士紀念日(美國,5月26日)
the Summer Bank Holiday 夏季公假(英國,8月最後一個星期一)
Halloween萬聖節前夕(10月31日)
Hallowmas 萬聖節(11月1日)
Armistice day or Veterans Day 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的停戰紀念日(11月11日)
Thanksgiving Day 感恩節(在美國是11月的第二個星期一)
Christmas Eve 聖誕節前夜(12月24日)
Christmas Day 聖誕節(12月25日)
Boxing Day 節禮日(聖誕節次日,如遇星期日,推遲一天)
希臘
1、新年:1月1日。2、主顯節:1月6日。Piraeus受到了祝福。人們把一個十字架扔進海里,然後青年男子們跳進海里去撈出來。3、聖灰節:復活節前的第41天,人們放風箏,吃齋。雅典人聚集在Philopappou山慶祝節日。獨立日和天使報喜節:3月25日,有軍隊遊行。4、復活節:一年一度紀念耶穌復活的宗教節日,日期年年不同,在每年3月21日或過了3月21日月圓之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如果月圓那天,正好是星期日,則復活節推遲一星期舉行。星期五的晚上,有盛大的遊行活動,人們手持蠟燭,高唱聖歌,擠滿了大街小巷。5、勞動節:5月1日,是鮮花盛開的節日。處女死亡節:復活節後的50天。6、十月二十八日:紀念1940年希臘拒絕意大利的最後通牒這一意義深遠的事件,有軍隊遊行。7、聖誕節:12月25日-26日。酒節:由各地方政府組織慶祝。海軍節:在Faliro舉行慶祝活動。
新加坡
新加坡的各民族按照自己的曆法有着不同的節日與風俗。華人有很多傳統的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和衛塞節等。
農曆春節 是一個重要的節日,也有許多獨特的習俗,如家家戶戶要大掃除,門上要貼春聯,要倒貼「福」字,除夕夜全家老小要在一起吃團圓飯,孩子們要守歲以便延長壽命,到了午夜時分家長們要祭神拜祖先,大年初一開始小輩要帶着桔子給長輩拜年,長輩要給小孩「紅包」——壓歲錢。過年時要穿新衣,說吉利話,吃的東西也很講究,如魚象徵年年有餘,年糕代表年年高升,髮菜代表發財,桔子代表吉利等。一般華人大年初一不掃地,否則好運氣要被掃掉。過年時,華人都喜歡去牛車水採購年貨。春節期間,也有社團組成的舞獅、舞龍隊作精彩表演。政府也舉辦「春到河畔迎新年」、妝藝大遊行等活動,增添了濃郁的節日氣氛。
清明節 是華人紀念祖先的傳統節日,清明日前後兩個星期,人們會攜帶祭品、鮮花,到墳場去掃墓,祭拜祖先。
端午節 原本是屈原投江紀念日,發展成包粽子拜祭神明的節日。新加坡每逢端午節便會舉辦龍舟比賽。
中元節 俗稱鬼節,由農曆七月初一到三十號,整整一個月時間都要設壇拜祭無主陰魂,在這期間有宴會、歌台表演、喊標福物等活動,十分熱鬧。
衛塞節 在農曆四月十五日,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成道及涅槃紀念日。新加坡佛教總會在節日的前幾天就開始舉行一連串的慶祝會,各佛教團體及寺廟張燈結彩,大放光明,象徵佛陀的光輝世世代代照耀人間。
國慶日(NATIONAL DAY ) 每年的8月9日是新加坡的國慶日(National Day),這是紀念1965年新加坡獨立的日子。這一天全國人民會聚在一起,用聲勢浩大壯觀的遊行、集體舞蹈和大型煙花表演來慶祝這一日子
開齋節 馬來人最重要的節日當屬開齋節,每年回曆九月,回教徒從日出到日落都要禁食,戒食一個月後見到新月才可開齋,回教徒會把家裡打掃乾淨,裝飾一番,穿上新縫的傳統服裝,備好各式美食糕點來慶祝開齋節,其熱鬧氣氛與華人的春節不相上下。
哈芝節是回教徒前往回教聖地朝聖后隔天所舉行的重要宗教儀式,節日訂在回曆十二月的第十天,慶祝儀式主要是宰殺牛羊,感謝真主。
大寶森節 是印度人的節日,又稱屠妖節或萬燈節,家家戶戶會把房屋打掃乾淨,在住屋周圍點上燈,迎接守護神和幸運女神,印度興都教徒會舉行盛大慶典,用車載着神像遊行慶祝,有些教徒身上負着鐵架,刺着銀針,向神表示謝恩或贖罪。慶祝中心在小印度一帶。
聖誕節 是在十二月二十五日,是紀念耶穌基督誕生的節日,基督教堂會舉辦特別的慶祝儀式,教徒也會唱聖詩、訪問家庭。每逢聖誕節,烏節路一帶都會張燈結彩,各大商廈都會裝飾一番來吸引眾人,整個街道都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耶穌受難節與復活節 耶穌受難節是在每年四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是紀念耶穌犧牲的節日,是一個莊嚴的節日,受難節之後的星期日便是復活節,慶祝耶穌的復活。受難節與復活節都是紀念和感恩的節日
參考資料: 1. 春節正月風俗禁忌 世界風俗網 [引用日期2015-05-19] 2. 春節過年風俗忌諱 世界風俗網 [引用日期2015-05-19] 3. 尼泊爾奇異婚俗 世界風俗網 [引用日期2015-05-19] 詞條標籤: 社會 民族 歷史
視頻
我們的節日-2019端午》風俗篇 2019年06月06日發布
春節風俗丨三分鐘看懂年畫裡的中國民俗2018年02月08日發布
參考來源
- ↑ 中國自古就有重視風俗的 傳統,「為政必先究風俗」、「觀風俗,知得失」是歷代君主恪守的 祖訓,愛問共享資料 - ishare.iask.sina.com.cn/f... - 2017-4-28
- ↑ 最高統治者不僅要親自過問 風俗民情,還要委派官吏 考察民風民俗,在制定國策時以它作為重要參照,並由史官載入 史冊,為後世的 治國理政留下治理風俗的 經驗,語文迷 - https://www.yuwenmi.com/...- 201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