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毛菊
風毛菊 |
中文學名:風毛菊 別 名:八棱麻、八楞麻、三棱草 拉丁學名:Saussurea japonica (Thunb.) DC. 分 類:二年生草本花卉 科 屬: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亞 科:管狀花亞科 盛花期:夏季秋季 |
風毛菊(學名:Saussurea japonica(Thunb.) DC.):別名:八棱麻、八楞麻、三棱草[1];莖直立,粗壯,具縱棱,疏被細毛和腺毛。基生葉具長柄,葉片長橢圓形,通常羽狀深裂,頂生裂片長橢圓狀披針形,狹長橢圓形,兩面均被細毛和腺毛;莖生葉由下自上漸小,橢圓形或線狀披針形,羽狀分裂或全緣,基部有時下延成翅狀。頭狀花序密集成傘房狀;總苞筒狀,外被蛛絲狀毛,總苞片外層較短小,頂端圓鈍,中層和內層線形,頂端具膜質圓形的附片,背面和頂端通常紫紅色;花管狀,紫紅色,頂端5裂。瘦果長橢圓形,外層較短,糙毛狀,內層羽毛狀。
目錄
植物特徵
本品為二年生草本,高50-150(200)厘米左右。根倒圓錐狀或紡錘形,黑褐色,生多數鬚根。莖直立,基部直徑1厘米,通常無翼,極少有翼,被稀疏的短柔毛及金黃色的小腺點。
風毛菊的基生葉與下部莖葉有葉柄,柄長3-3.5(6)厘米,有狹翼,葉片全形橢圓形、長橢圓形或披針形,長7-22厘米,寬3.5-9厘米,羽狀深裂,側裂片7-8對,長橢圓形、橢圓形、偏斜三角形、線狀披針形或線形,中部的側裂片較大,向兩端的側裂片較小,全部側裂片頂端鈍或圓形,邊緣全緣或極少邊緣有少數大鋸齒,頂裂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較長,極少基生葉不分裂,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全緣全緣或有大鋸齒;中部莖葉與基生葉及下部莖葉同形並等樣分裂,但漸小,有短柄;上部莖葉與花序分枝上的葉更小,羽狀淺裂或不裂,無柄;全部兩面同色,綠色,下面色淡,兩面有稠密的凹陷性的淡黃色小腺點。
風毛菊的花為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狀或傘房圓錐花序,有小花梗。總苞圓柱狀,直徑5-8毫米,被白色稀疏的蛛絲狀毛;總苞片6層,外層長卵形,長2.8毫米,寬幾1毫米,頂端微擴大,紫紅色,中層與內層倒披針形或線形,長4-9毫米,190.8-1毫米,頂端有扁圓形的紫紅色的膜質附片,附片邊緣有鋸齒。小花紫色,長10-12毫米,細管部長6毫米,檐部長4-6毫米。
風毛菊的瘦果深褐色,圓柱形,長4-5毫米。冠毛白色,2層,外層短,糙毛狀,長2毫米,內層長,羽毛狀,長8毫米。其花果期6-11月[2]。
適應環境
分布區域
生於海拔200-2800米的山坡、山谷、林下、荒坡、水旁、田中。分布於中國北京、遼寧、河北、山西、內蒙古、陝西、甘肅、青海、河南、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山東、浙江、福建、廣東、四川、雲南、貴州、貴陽、西藏、黑龍江省、吉林省、江蘇省、 台灣省、湖北省、廣西自治區等。東北、華北、華東、華南及內蒙古、雲南等省區。與朝鮮、日本等也有分布[3]。
栽培技術
風毛菊,播種、分株繁殖。
繁殖
通過光照和營養處理對花序數目沒有顯著影響,但對花的大小,以及種子大小和數量均有影響比較明顯。大小和數量之間的關係同樣會受到處理條件的影響:在對照和低營養處理下,花序、種子的大小和數量之間呈顯著的正相關關係,而在低光照處理和低光照低營養處理下,花序、種子的大小和數量之間的關係變為顯著負相關,即出現大小和數量之間的權衡。環境脅迫(比如有限的土壤養分和光資源的抑制)加劇了花序、種子大小和數量之間的權衡。風毛菊花序和種子的大小和數量之間的權衡關係的環境依賴性,使其能夠對外界環境的變化做出響應,這種繁殖對策能提高其適合度[4]。
藥用價值
性味歸經:苦、辛,溫[5]。
功能主治:用於治牙齦炎,祛風活血,散瘀止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麻風,感冒頭痛,腰腿痛。
用法用量:3-5錢,水煎或泡酒服。
注意:孕婦忌服。
藥材鑑別
乾燥全草莖為類圓形,粗壯,長60-100厘米,粗者徑約9毫米,棕色,有明顯縱棱,莖上葉痕明顯;質堅而輕,折斷面髓部白色,中空。葉多脫落,完整葉片暗綠色或棕色,長橢圓形或狹披針形,羽狀分裂或全緣,具長柄。全體被細毛。氣弱,味苦。以身干、質嫩、枝葉較完整者為佳。
採收加工
於7月左右割取地上部分,除去雜質,曬乾。
視頻
風毛菊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風毛菊的別名|性味,醫學教育網,2014-10-8
- ↑ 風毛菊Saussurea japonica (Thunb.) DC.,植物通
- ↑ 農村一常見野草,看起來像菊花,價值珍貴,用它泡酒是風濕良藥,東方資訊,2018-07-06
- ↑ 風毛菊花序、種子大小和數量之間的權衡: 資源條件的影響,植物生態學報
- ↑ 風毛菊,中藥360,2017-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