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蟹獴
<> |
食蟹獴[1] (學名 Herpestes urva、crab-eating mongoose,又名棕簑貓) 是一種產於中國南方、台灣、印度西北、尼泊爾、緬甸、東南亞等地的獴。[2] 食蟹獴於台灣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中定義為珍貴稀有野生動物(II)。[3]
目錄
特徵
台灣的食蟹獴,顧名思義是因喜食溪蟹而得名;牠也稱為「棕蓑貓」,這或許要歸功於牠的不怕水、有備而來的獨特造型,披著一身質地粗硬而蓬鬆的灰褐色長毛,猶如一襲簑衣。牠的前後腳呈暗褐色,有修長的趾頭及爪子,讓牠可輕易地將深藏在洞裡的螃蟹扒挖出來,而讓人驚豔的是,牠的掌墊布滿了玫瑰花般的紋路,令人看了也隨著心花朵朵開。 食蟹獴獴的特徵並不容易說清楚,臉頰和身體修長,約35-50公分;尾長15-30公分,耳朵小而圓,腿短短,再加上蓬鬆如芒花的長尾,看來一副靈敏活躍的模樣。成體一般約2公斤重,鼻子尖尖的,嘴角至頸側有一條白色斑紋,像是長了鬍子般。 食蟹獴體色通常為灰色,面部和頸部兩側有白色的斑點。指間有半蹼,善泳亦會潛水。一般居住在水邊、濕地中,或則靠海丘陵地帶。[2]
習性
食蟹獴主要分布在中、低海拔溪流附近的森林裡,以天然岩洞或自掘的洞穴為居所。活動範圍雖多與水有關,但不表示牠們只吃螃蟹。事實上,牠們的食物種類繁多,除了以蟹類為食外,牠們也吃水中的獵物,還有魚、蝸牛、蛙、嚙齒類、鳥、爬行類以及昆蟲。如老鼠、松鼠、飛鼠等小型哺乳類或蛇、蜥蜴、蜈蚣、蜘蛛、蚯蚓、蝸牛、腐屍等,也是牠們的盤中飧,但最常享用的,似乎還是牠們容易上手的螃蟹和昆蟲。 不同於國內其他的小型食肉類動物,食蟹獴是日行性的,作息採取標準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模式,清晨或傍晚是牠們出沒活動的高峰,每日約有45%的時間活動。 食蟹獴也採一夫多妻的婚配方式,家族群聚,非繁殖季時大多單獨活動,偶爾仍可觀察到三至四隻小群活動。 談到溝通系統就得提一下牠們特有的肛門腺了,這類動物的氣味都好不到那裡去,因此通稱為「臭狸」。
亞種
食蟹獴包括以下亞種[4]
相關影片
註釋
參考文獻
- Lioncrusher's Domain: Crab Eating Mongoose
- A field guide to Indian mammals by Vivek Menon
- Life and times of the Mongoose by Nandita Boogag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