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墳場
香港墳場 |
---|
|
香港墳場,俗稱跑馬地墳場,是香港的墳場之一,位於香港島跑馬地黃泥涌道,跑馬地馬場對面,鄰近有印度教、拜火教、天主教及回教墳場。該墳場的土地在1841年已有人安葬,首位使用者是英國軍艦響尾蛇號艦長William Brodie,至1845年該墳場才正式開放,為香港開埠早期成立的墳場之一。早年埋葬該處的都是英國人及日本人,直到1913年才有華人。
目錄
介紹
由於埋葬於此墳場多是基督新教信徒及西洋人士居多,是以又稱為紅毛墳場。置地創辦人遮打、當時華人首富何東與其元配麥秀英、行政局及立法局華人議員何啟均葬於這個墳場。
現時此墳場成為香港電視劇拍攝常用取景地點。
歷史
該墳場的土地在1841年已有人安葬,首位安葬者是英國軍艦響尾蛇號艦長William Brodie。1845年墳場正式開放。最初的殯葬記錄出現在1853年,該殯葬編號為807。1889年,因應城市發展,位於星街和聖佛蘭士街一帶灣仔墓地關閉,該處墳墓被遷往跑馬地。
1909年,墳場被重新命名為「殖民地墳場」。政府同時修訂基督教墳場條例,並規定非基督新教教徒也可安葬於此。鑑於日本人掃墓時有燒香的習俗,引起部分西方人不滿,但港府認為無須禁止[1],所以為日本裔下葬者於墳場邊緣位置劃定一個特殊的區域。1970年代,隨著香港仔隧道工程開展,香港墳場部分土地被徵用,故此部分墳墓被搬遷至其他墓段。部分墳墓內的遺體則被火化,骨灰被收藏於1983年興建的骨庫。
墳場建築
自然面貌
二十世紀初,政府以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為藍本大幅修建香港墳場,將其設計成為「墓地庭園」,在墓園種植大量觀賞用植物。此外,香港墳場亦有動物棲息,例如蝙蝠、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