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香茅花
圖片來自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香茅花,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香茅Cymbopogoncitratus(DC.)Stapf的花。我國華南、西南、福建、台灣地區有栽培。具有溫中和胃之功效。用於心腹冷痛,噁心嘔吐。[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香茅花
漢語拼音:Xiānɡ Máo Huā
別名:茅香花、茆香花
性味歸經:味甘、微苦,性溫。歸肺、膀胱、胃經
毒性:無毒
功能:溫中和胃
主治:心腹冷痛;噁心嘔吐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香茅花

拼音名:Xiānɡ Máo Huā

別名:茅香花、茆香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ymbopon citratus(D C.) Stapf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香茅的花。

採收和儲藏

花期採收,曬乾。

原形態

香茅,多年生草本。稈粗壯,高達2m。含有檸檬香味。葉片長達1m,寬15mm,兩面均呈灰白色而粗糙。佛焰苞披針形,狹窄,長1.5-2cm,紅色或淡黃褐色,3至5倍長於總梗;偽圓錐花序線形至長圓形,疏散,具三回分枝,基部間斷,其分枝細弱而下傾或稍彎曲以至弓形彎曲。第一回分枝具5至7節,第二回或第三回分枝具2至3節而單純。總狀花序孿生,長1.5-2cm,具4節;穗軸節間長2-3mm,具稍長之柔毛,但其毛並不遮蔽小穗,無柄小穗兩性,線形或披針狀線形,無芒,銳尖;第1穎先端具2微齒,脊上具狹翼,背面微凹而在下部凹陷;脊間無脈,第2外稃先端淺裂,具短尖頭,無芒,有柄小穗暗紫色。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我國華南、西南、福建、台灣地區有栽培。

資源分布:我國華南西南福建台灣地區有栽培。

性味

甘;微苦;溫

功能主治

溫中和胃。主治心腹冷痛;噁心嘔吐。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6g;或入丸、散。

注意

陰虛內熱及胃熱者禁服。[2]

摘錄

中華本草

藥理作用

本品具有抑制腸道和子宮平滑肌的作用;有降血壓,利尿,平喘,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對多種真菌有抑制作用。

相關論述

《開寶本草》:「主中惡、溫胃止嘔吐,療心腹冷痛。」

相關配伍

治冷勞久病:茅香花、艾葉各四兩。燒存性,研末,粟米飯丸梧子大。初以蛇子湯下二十丸至三十丸,微吐不妨,後用棗湯下。(《聖濟總錄》)

附註

香茅根亦入藥,用於心氣痛。[3]

參考資料

  1. 香茅花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香茅花中醫中藥網
  3. 香茅花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