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蜂
體大身長毒性也大,膜翅目(Hymenoptera)細腰亞目(Apocrita,過去稱為針尾亞目〔Aculeata〕)內除蜜蜂類及蚊類之外的能螫刺的昆蟲,以及廣腰亞目(Symphyta) 。
是一種分布廣泛、種類繁多、飛翔迅速的昆蟲。
屬膜翅目之胡蜂科,雌蜂身上有一根有力的長螫針,在遇到攻擊或不友善干擾時,會群起攻擊,可以致人出現過敏反應和毒性反應,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馬蜂通常用浸軟的似紙漿般的木漿造巢,食取動物性或植物性食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黃蜂 | 分布區域 | 分布於溫帶及熱帶地區 | 亞目 | 細腰亞目 | ||
門 | 節肢動物門 | 界 | 動物界 | 目 | 膜翅目 | 亞綱 | 有翅亞綱 |
科 | 胡蜂科 | 拉丁學名 | Vespidae | 別稱 | 胡蜂、螞蜂;紅紙包腰、鬼頭暈 | 綱 | 昆蟲綱 |
目錄
形態特徵
馬蜂的口器為嚼吸式,觸角具12或13節。通常有翅,胸腹之間以纖細的「腰」相連。
雌體具可怕的螫刺。成蟲主要以花蜜為食,但幼蟲以母體提供的昆蟲為食。
已知有20000多種,絕大部分為獨棲,社會性的馬蜂僅限於胡蜂超科(Vespoidea)胡蜂科(Vespidae)的約1000種,還包括大胡蜂及黃衣小胡蜂類。
這些種類與蛛蜂科(Pompilidae,同屬胡蜂超科)種類和其他馬蜂類的不同之處是休息時其翅縱向摺疊。
馬蜂成蟲時期的身體外觀亦具有昆蟲的標準特徵,包括頭部、胸部、腹部、三對腳和一對觸角;
同時,它的單眼、複眼與翅膀,也是多數昆蟲共有的特徵;
此外,腹部尾端內隱藏了一支退化的輸卵管,即有毒蜂針。
成蟲體多呈黑、黃、棕三色相間,或為單一色。
具大小不同的刻點或光滑。茸毛一般較短。足較長。翅發達,飛翔迅速。靜止時前翅縱折,覆蓋身體背面。
口器發達,上顎較粗壯。雄蜂腹部7節,無螫針。
雌蜂腹部6節,末端有由產卵器形成的螫針,上連毒囊,分泌毒液,毒力較強。蛹為離蛹,黃白色,顏色隨齡期而加深。
頭、胸、腹分明,主要器官均明顯可見。
很多蜾蠃以蛹越冬。
幼蟲梭形,白色,無足。體分13節。
毒素和螫針:胡蜂的毒素分溶血毒和神經毒2類,可引起人肝、腎等臟器的功能衰竭 。
特別是蜇到人血管上有生命之憂,過敏體質的人危險。胡蜂毒刺上無毒腺蓋,可對人發動多次襲擊或蜇人。
生長發育
馬蜂屬於完全變態的動物,一生經歷四個階段:卵、幼蟲、蛹、成蟲,每個階段的身體外觀都不同。
卵常呈橢圓形、白色、光滑、在每個巢室中有1枚,其基部有一絲質柄固着,直至孵出幼蟲,即使窩巢是倒吊的也不至於摔落 。
並且由工蜂負責餵食,待發育成熟時身軀由晶瑩剔透逐漸轉為明黃色 。
接着在穴口封上一層薄繭並化成蛹,等到羽化為成蟲後就破繭而出,從卵到羽化只需要二到三星期的時間。
幼蟲階段是以其他小蟲為食,尤其是毛毛蟲。蜾蠃類幼蟲在親代成蜂構築的封閉巢內,以親代貯存的被麻醉的其他昆蟲為食。
其他類胡蜂的幼蟲在巢中由成蜂飼餵嚼爛的其他類昆蟲,幼蟲食後常分泌一種成蜂喜食的液體。
在幼蟲消化道的中腸端部,由圍食膜形成一個封閉囊,不與排泄孔相通。
排泄物貯在此囊中,於體內呈游離狀。化蛹以後,此囊干硬變黑,隨蛻皮一起脫去。
生物種類
獨棲性的馬蜂分布於腫腿蜂超科(Bethyloidea)、土蜂超科(Scolioidea)和泥蜂超科(Sphecoidea)以及蛛峰科。
大多數獨棲性的種類建造單獨的巢,巢內放入被持久麻痹的昆蟲及蜘蛛。
雌馬蜂在每個巢室內產一枚卵,幼蟲孵出後即以巢內貯備的麻痹昆蟲或蜘蛛為食,直至成熟為止。絕大多數獨棲性馬蜂在地面營巢,在土壤中挖一隧道並產卵於其中。
但泥蜂超科泥蜂科(Sphecidae)的種類(稱為細腰蜂)具有與其他種類不同的習性,有的種營巢於多髓的樹木莖中或以泥築巢。
蛛蜂通常在朽木或岩縫中營巢,並將蜘蛛螫昏置入巢內。
胡蜂科蜾蠃亞科(Eumeninae)的種類俗稱陶工馬蜂(potterwasp)或瓦工馬蜂(masonwasp),以泥築成花瓶狀或水缸狀的巢,可附在小樹枝或其他物體之上。
胡蜂科的社會性馬蜂是最著名的馬蜂種類之一。大部分屬於胡蜂亞科(Vespinae)及長腳馬蜂亞科(Polistinae)。
其群體中有3個級型的個體︰至數1隻蜂王、少數幾隻雄蜂及不育的雌蜂——工蜂。[1]
蜂王是能育的雌體,在春季築一小巢,產卵於其中,卵孵化成幼蟲發育為工蜂,從而開始建立一個群體。
生活習性
馬蜂為有社會性行為的昆蟲類群。
蜾蠃科的種類平時無巢,營自由生活,在產卵時,由雌蜂築一泥室或選擇合適的竹管,產卵其中,同時貯藏在捕來之後經螫刺麻醉的其它類昆蟲的幼蟲或蜘蛛。
一室一卵,分別封口,由卵孵出的幼蟲取食所貯存的獵物。化蛹和羽化成蜂以後,即咬破巢口飛出。
其他種類的胡蜂一生營巢而居。蜂群中有後蜂、職蜂(或稱工蜂)(雌性)和雄蜂的區別。
後蜂為前一年秋後與雄蜂交配受精的雌蜂,它們把精子貯存在貯精囊中,到本年分次使用。
雄蜂在交配後不久即死亡。天漸冷時,受精雌蜂紛紛離巢尋覓牆縫、草垛等避風場所,抱團越冬。
翌年春季,存活的雌蜂散團外出分別活動,自行尋找適宜場所建巢產卵。
它們所產的受精卵形成雌蜂,未受精卵形成雄蜂。
由於職蜂增多,蜂巢逐漸擴大。職蜂負責築巢和飼育幼蟲。
中國中部地區每年有3次發生高峰。秋後,巢中的雄蜂約占總數的1/3,為一年中雄蜂最多的時期。
一般氣溫在12~13℃時,胡蜂出蟄活動,16~18℃時開始築巢,秋後氣溫降至6~10℃時越冬。
春季中午氣溫高時活動最勤,夏季中午炎熱,常暫停活動。晚間歸巢不動。有喜光習性。
風力在3級以上時停止活動。
相對溫度在60~70%時最適於活動,雨天停止外出。胡蜂嗜食甜性物質。在500米範圍內,胡蜂可明確辨認方向,順利返巢,超過500米則常迷途忘返。
特性危害
毒性
雌蜂尾端有長而粗的螫針與毒腺相通,螫人後將毒液射入皮膚內,但螫針並不留在皮內。
馬蜂毒液的主要成分為組胺、五羥色胺、緩激肽、透明質酸酶等,毒液呈鹼性,易被酸性溶液中和。
毒液有致溶血、出血和神經毒作用,能損害心肌、腎小管和腎小球,尤易損害近曲腎小管,也可引起過敏反應。
中毒表現
馬蜂螫後受螫皮膚立刻紅腫、疼痛,甚至出現瘀點和皮膚壞死;
眼睛被螫時疼痛劇烈,流淚,紅腫,可以發生角膜潰瘍。全身症狀有頭暈、頭痛、嘔吐、腹痛、腹瀉、煩躁不安、血壓升高等,以上症狀一般在數小時至數天內消失;
嚴重者可有嗜睡、全身水腫、少尿、昏迷、溶血、心肌炎、肝炎、急性腎功能衰竭和休克。
部分對蜂毒過敏者可表現為蕁麻疹、過敏性休克等。
襲人原因
1.氣候由於氣候變暖,特別是冬季平均溫度升高,使越冬胡蜂數量增加。
安康境內目前大約有12-15萬個蜂巢(平均每縣區約2萬個)。
2.生態林地面積的增加,昆蟲種群數量增加,為胡蜂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資源;
同時營造的大面積的經濟林如柿子、梨、杏等,為胡蜂取水提供了便利;
胡蜂喜食蜜源性食物,數據顯示,油菜推廣率最高的紫陽縣受胡蜂危害最為嚴重,4年來有344人被螫傷,10人死亡。
3.人為傷亡人中絕大多數是主動攻擊蜂巢時遭到報復;
使用的化妝品中有與胡蜂信息素近似的成分;飲酒的人易受到胡蜂的攻擊。
視頻---國外男子用無人機搗毀蜂窩,馬蜂:哪個不想活的敢毀我家?滅了它!
參考來源
- ↑ 如何區分黃蜂、蜜蜂、馬蜂、胡蜂…各種蜂? , 知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