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木鑲嵌
骨木鑲嵌是中國浙江省寧波市的一項漢族傳統工藝,在木器表面嵌入動物骨骼進行裝飾。寧波骨木鑲嵌是採用象牙、黃楊木、紅木、花梨木、牛骨、螺鈿、銅片、臘石等為原料,在木坯上起槽後嵌花紋,再經打磨雕刻, 髹漆而成。這種工藝多見於家具、屏風、文具和生活日常器物的用品之上,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它以悠久的歷史、精湛的技藝而享譽中外。2008年,骨木鑲嵌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18年5月15日,文化和旅遊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骨木鑲嵌入選[1]。
目錄
基本內容
骨木鑲嵌是我國古老手工藝品中的佼佼者,在過去一直被列為「貢品」。現在北京頤和園的樂壽堂內,尚有寧波製作的骨木鑲嵌產品。寧波鑲嵌在表現形式上分高嵌和平嵌。前者花紋凸起,後者花紋與木環嵌平,採用象牙、羅鈿、木片、銅片等鋸成花紋,嵌入木環後用雕刻刀畫線而成。骨木鑲嵌與建築、家具結合,既可作裝飾,又有實用價價值,受到海內外歡迎。
發展歷史
骨木鑲嵌工藝誕生於隋唐,經歷木雕、實剔木雕、木嵌、骨木和嵌幾個發展階段。明末清初,隨着紅木的進口,骨木鑲嵌工藝逐漸成熟。到清代乾隆年間,骨木鑲嵌工藝日臻成熟,在寧波本地家具裝飾中得到廣泛應用,並流傳到長江中下游其他地區。鴉片戰爭後開始沒落,目前工藝已瀕臨失傳。
材料與工藝
常見題材
視頻
骨木鑲嵌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文化和旅遊部 工業和信息化部關於發布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的通知 ,搜狐,2018-05-23
- ↑ 非遺傳承 | 骨木鑲嵌 ,搜狐,2018-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