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化學
高分子化學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化學反應、物理化學、物理、加工成型、應用等方面的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高分子物理化學是以高分子鏈為中心內容的研究領域。它包括天然的和合成的高聚物在聚合過程中所生成的高分子鏈的分子量分布,鏈結構的序列分布,支化、交聯、降解和其他化學反應過程的鏈結構理論分析,分子鏈的構象統計,稀溶液性質,溶液理論等內容。
目錄
發展簡史
國外發展史
從1920年H.施陶丁格提出的高分子概念開始,經過30年代對高分子稀溶液的研究和精確測定分子量的工作,確認了許多合成高聚物、纖維素、蛋白質等是一類分子量很大的長鏈分子。在測定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實驗方法中,超速離心沉降(1923年始用)、光散射(1944年始用)、凝膠滲透色譜(1964年始用)都曾起過重要的作用。在理論方面,1930年W.庫恩發展了高分子鏈的統計理論;1934年庫恩、E.古思、H.F.馬克各自提出了柔性鏈高分子形態的無規行走模型,形成了高分子理論的出發點。1935和1936年G.V.舒爾茨和P.J.弗洛里分別用統計理論導出了加聚和縮聚產物的分子量分布函數的形式(見高聚物的分子量分布);1942年M.L.哈金斯和弗洛里各自獨立地從晶格模型出發,提出了高分子溶液理論,從而奠定了高分子溶液的熱力學基礎;1951年M.B.沃爾肯斯坦提出高分子鏈構象的內旋轉異構體理論,大大地推進了鏈構象統計對具體高分子鏈的應用;1975年P.G.德·熱納提出的標度理論可以處理整個濃度區間的高分子溶液,使這方面的研究有了新的理論指引;1944年發展起來的共聚合理論奠定了高分子鏈序列結構研究的基礎。近代實驗技術(如紅外光譜[1]、高分辨率核磁共振譜、裂解色譜等)的進步,也使人們對合成高分子鏈的化學結構的了解達到了相當詳盡、細緻的程度。1955年G.納塔合成了有規立構聚合物,也大大地推動了高分子鏈結構的研究;1956年M.施瓦茨合成了分子量接近均一的活性聚合物,使精確研究高分子的各種性能對分子量的依賴性成為可能。
國內發展史
我國的「高分子物理」研究始於20世紀50年代初,1951年唐敖慶在「中國化學會志」上發表了關於橡膠分子尺寸計算的我國高分子研究的首篇論文,並在吉林大學開展了高分子統計理論的研究;錢人元分別於1952年在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所[2],1953年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所建立了高分子物理化學研究組,開展高分子溶液研究(1956年由上海遷京,成為中國科學院化學所的一部分);錢保功於50年代初在中國科學院長春應化所開始了高聚物粘彈性能及高分子輻射化學的研究。他們的工作開創了中國的「高分子物理」研究。
視頻
高分子化學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紅外光譜的原理與譜圖解析要點 ,搜狐,2021-01-04
- ↑ 中國科學院在各地有多少個研究所?,個人圖書館,2018-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