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高村鎮是山東省文登市下轄的一個鎮,地處膠東半島東部的黃海之濱,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距威海機場5千米,距離煙臺國際機場60千米,距離青島國際機場180千米,距離威海港40千米,距離石島新崗20千米,距離龍眼港30千米,距離青島港100海里,距桃威鐵路文登站20千米,氣候宜人,屬大陸性季風氣候,自然資源豐富,旅遊前景廣闊。

目錄

沿革

宋初,高姓來此建村,以姓氏取名高村。宋末元初,高村為第三都。清末屬甘泉都四里及五、七、八里一部分。1930年,屬第四區。1941年12月,屬文登(東)縣高村區。1955年1月,為縣轄鎮。1958年8月,屬明星公社,後改為高村公社。1984年3月,撤公社設高村鎮

鎮情概況

古蹟

高村鎮古蹟名勝眾多。有北方著名的溫泉「呼雷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脈田遺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萬家村古墓群」、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西山張家古墓群」和保存較為完好的「梁氏莊園」。

呼雷湯

境內呼雷湯為膠東著名的天然溫泉。常年平均水溫在61.8℃,最高可達80℃,地表泉眼眾多,湧水量2.02立方米/時,水中含有氯、氟、鐵、錳、鋅、鈣、鎂、硫酸鹽和鍶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對關節炎、皮膚病有顯著療效。據《文登縣誌》記載,「凡風濕、瘡瘍者,一澆輒愈。」遠在宋代,呼雷湯便以水質純淨,溫度適宜,治療疾病而聞名於世。清代嘉慶乙未進士,湖廣道監察御史林鐘岱曾題字:呼雷靈泉天下第一。

1953年,文登縣政府撥款重修呼雷湯;1958年,將原露天浴池改建成室內浴池,後多次改建。1979年,高村公社建起簡易農民溫泉療養所。1980年,改建為三層樓房的農民溫泉療養院。1985年,新建療養大樓,並與縣整骨醫院聯營,改名文登縣整骨醫院呼雷湯療養院。1987年,更名文登整骨醫院呼雷湯分院,兼設呼雷湯療養院。新疆、青海、黑龍江、吉林等省的慕名求醫療者紛至沓來,每年接待入院治療者700多人次、沐浴者3萬餘人次。

當地政府重視溫泉資源綜合開發利用。1973年,縣政府在此設立文登縣溫泉動物養殖試驗場,人工孵化魚苗和水葫蘆。1976年,更名文登縣淡水養殖場,用溫泉水進行魚苗孵化,以繁殖青魚、草魚、鰱魚及羅鯡魚苗。1980年,首創國內利用溫泉進行對蝦越冬及提前育苗。1986年,鎮政府在此建呼雷湯繅絲廠。利用溫泉水蒸繭繅絲,質地細膩,色澤光亮,手感柔軟,出絲率高,成為絲中上品。

呼雷湯的傳說。很久以前,文登湯泊山下青龍河畔,有個名為坤龍邢家的小山村,村頭住有賽姓採藥老人,心地善良,常義務為村民治病,人稱「賽伯」。一年瘟疫流行,賽伯不顧年邁,涉溪攀崖,翻山越嶺,尋方問藥,為鄉親們治病。村子附近的草藥越采越少,他只好到深山幽谷中去尋找。一天,他登上最高的山峰「佛爺頂」,只見古木蓊鬱,雲蒸霞蔚,如臨仙境,懸崖峭壁上山參、靈芝等良藥叢生。因崖壁常年沐雲浴雨,青苔密布,又陡又滑,賽伯突然從崖壁上跌落下來。千鈞一髮之際,忽然飄來一朵雲彩,輕輕一托,把他馱到了佛爺頂。賽伯睜眼一看,只見一位白衣仙子手撫天鵝的雪白頸項,和善地立在自己面前。他知道是仙人搭救了自己,便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道聲:「多謝仙姑搭救!」仙女還禮道:「老人家心地善良,為救治鄉親,冒死採藥,我理應相助。」說完,她微笑着一揮手,那隻白天鵝便展翅飛去。一會兒銜回一隻銀光閃閃的寶鍋,放到賽伯面前。仙姑道:「這是取自天池的一口寶鍋,回家盛上泉水,便會自沸成藥,可去百病,延年益壽,搭救眾鄉親。」賽伯聞此,熱淚盈眶,正要致謝。仙姑道:「老人家,回去救鄉親們要緊,若有困難,再來這裡找我!」說完,便讓天鵝把賽伯送回村頭。

賽伯回村後,便在湯泊山下青龍河邊架起仙鍋,煮泉水救人。鄉親們聞訊,紛紛前來討泉水作藥。仙鍋雖小,但注泉即沸,取之不盡。眾鄉親取泉水回家,病人一經沐浴,就藥到病除;健康人飲了,神清氣爽,耳聰目明,精力充沛。青龍溫泉因此名聲遠揚。據說宋代湯泉東邊立有巨石碑,上刻「天醫處」,就是當年賽伯煮泉施藥的地方。

由於賽伯的仙鍋出了名,附近一個土皇帝眼紅,帶領一批兵馬前來搶仙鍋。鄉親們拚命保護賽伯,但寡不敵眾,眼看仙鍋就要落到土皇帝的手裡。賽伯抱着仙鍋逃出村,拚命往湯泊山上跑,到了山頂,向天大喊:「仙姑呀,壞人要搶寶鍋啦!」誰知雲海茫茫,碧空朗朗,杳無迴響。原來仙姑私贈仙鍋給凡間黎民,玉帝已把她鎖進天牢里!賽伯絕望地呼喊着緊抱仙鍋跳下了山崖。

天牢里的仙女聽到悲痛欲絕的喊聲,連忙拔下頭上的玉釵交給天鵝。天鵝銜着玉釵來到天池邊,在池底鑿開一個洞,頓時百丈飛濤傾瀉而出,把行兇作惡的土皇帝衝到青龍河裡餵了魚蝦。此時青龍河底住着一條青龍,它把賽伯接到龍宮裡,尊為上賓,藉機把仙鍋據為已有。賽伯念念不忘眾鄉親,堅持用鍋煮泉救濟世人。青龍只好把賽伯留在龍宮裡,讓他天天煮泉濟世。此後,湯泊山下青龍河畔,湧出股股溫泉,源源不斷,清澈溫馨,汩汩有聲,如雷似碾,轟隆作響。這就是聞名天下的呼雷湯,又名福祿湯。民謠曰:[1]

南有樹接酒,北有地生羊。

西有壓油鳥,東有呼雷湯。

從此,文登呼雷湯與南方的椰林、北方的牧場,青海湖的富庶齊名。

特產

脈田糖瓜    高村鎮脈田糖瓜(麥芽糖)久負盛名。相傳明崇禎年間,高村鎮脈田村伯姓農民闖關東學得麥芽糖製作技術。回家後,組織族人成立製作麥芽糖瓜的小作坊,每年冬閒製作麥芽糖。此後,村中殷姓、原姓農民也學會製作糖瓜。初用大麥、黍米作原料,後改用玉米、高梁、地瓜或大米。脈田糖瓜甘甜脆酥,入口即化。清嘉慶年間就馳名膠東。清末,製作麥芽糖的技術有了很大提高,製糖作坊發展到6處,從業者50多人。後脈田村製糖技術不斷革新,生產的麥芽糖汁濃度高,甘甜、醇香,是製作各種糕點、色酒、醬油等副食品的最佳調料。脈田糖瓜不僅受到當地群眾青睞,而且大量銷往威海煙臺青島、榮成等地。1990年,製糖作坊9家,從業人員120多人,年產糖瓜1.5萬公斤,成為農民致富的重要副業。

高村鎮刃具

清末,河西、望海初家、西山、高村等村辦起打制剃頭刀子的刃具作坊。其中河西村的刃具製造業最早,始於清末光緒年間,周姓農民從榮成縣黃莊子村學習打制剃頭刀子的手藝後,回家辦起一座小作坊,自打自賣。1940年代,河西村打制剃頭刀子的小作坊發展到40處,從業人員50多人。後河西村的小作坊走上集體化道路,村里辦起一所小工廠。1960年代後期,由於男子一般皆留分頭、平頭,剃頭刀子逐漸被淘汰。

1930年代末,西山村張姓農民在天津學習製造錐子矛手藝,1942年,回家後開始打造錐子矛。1944年,西山村與河西村聯合成立刃具生產合作社,專門生產切割皮革用的拉刀和做靴鞋用的錐子矛。刃具製作技術較高,淬火的軟硬程度適中,刀刃鋒利、耐用,博得用戶好評,產品遠銷膠東各地及東北等地。1970年代,河西村、西山村年產值平均達到10萬元。1980年,河西村有60多家製造刃具的作坊,西山村有10多家,年產錐子矛1000萬支,拉刀100餘把。產品遠銷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浙江福建安徽等10多個省市。

文化活動

「串黃河」是高村鎮流傳的傳統大型文藝活動。因為其規模宏大。只有大型村莊才能組織,且3年一次,或3年一停。時間多在正月十五日晚上舉行,也有在「二月二日」舉行。「黃河陣」有3種:九曲黃河陣,八卦黃河陣,六城黃河陣。前者規模最大,後者規模最小。以六城陣為例:在廣場或冬閒地上,埋設19×19根樁,每樁頂端掛燈(舊時為油燈,後為電燈)一盞,樁距5尺或7尺,等距離豎立,用繩子系樁,界出甬道,左3城,右3城,共12陣361盞燈,陣陣相通。陣前扎彩坊,坊上插旗懸燈。

「串黃河」開始後,鳴三眼槍,放鞭炮,鼓樂齊鳴。各村、各單位參賽的秧歌隊、高蹺隊、跑旱船、耍獅子等表演隊開始串陣。左進右出,需兩個小時。如果不沿甬道行進而「鑽狗洞」,或走回頭(重複)路,「司令」要判罰。屆時,場內外人山人海,鑼鼓喧天,燈火通明,串陣隊伍忽東忽西,忽南忽北,屈曲迴環,川流不息,有條不紊,場面壯觀。「串黃河」是古老的華夏黃河文化的珍貴遺存。「串黃河」 文藝活動以坤龍邢家村為主,至今會擺黃河陣的老藝人仍健在。

經濟發展

2003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5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6.8億元,農業總產值8.2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6.3億元,財政收入12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93元,比上年增加313元。工業主要產品有各種車輛板簧、減震器、塔吊、鋼鐵鑄件、汽車農用車配套水泵、箱包、特種鋼材等。2003年實現銷售收入16.8億元,利稅2.3億元。農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快,有大棚蔬菜135公頃,釀酒葡萄示範園340公頃,西洋參、天麻、黃芪等藥材220多公頃,牧草15公頃,造林總面積80多公頃。奶牛存養量380頭,奶山羊存養量1250隻,貂、狐狸、貉子等皮毛動物存養量達10萬多隻,各類種養專業戶4000多個。糧食總產量達1.8萬噸,果品總產量7100多噸,蔬菜總產量6500餘噸,水產品產量4500噸。招商引資工作取得成效,先後有韓商、台商落戶高村,國內招商引資名列文登市前茅,其中福州客商投資1.2億元籌建年產30萬噸普碳鋼的威海見龍鋼廠已破土動工,2004年可投入生產。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全鎮有個體工商戶1380戶,註冊資金600多萬元;私營企業16家,總資產達1800多萬元。有中學1所,小學5所,在校生2003人。

計劃生育

全鎮共有育齡婦女5934人,當年出生嬰兒58人,其中一胎43人,二胎15人,比2002年少生54人。全鎮符合政策生育率達到100%,人口自然增長率達到-6.01‰,連續10年人口出現負增長。10月8日,威海市計劃生育工作現場會在萬家村召開,高村鎮計劃生育工作的創新經驗得到與會人員的好評。年底,高村鎮榮獲威海市計劃生育先進鎮稱號。

信訪工作

2003年,鎮黨委、政府在新形勢下努力做好信訪工作,以「拚命抓經濟,全力保穩定」為目標,對全鎮潛在的不安定因素進行定期摸底、定期排查、限期處結,較好地維護了群眾利益,促進社會穩定。全鎮46個村、7處中小學和21個雙管單位,普遍建立信訪、調解、普法、幫教工作體系,各村都建立安全文明小區;實行信訪目標管理,建立健全單位「一把手」負總責、方方面面齊抓共管的信訪新格局,從而保證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有效地把問題解決在基層,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2003年,共接待群眾上訪67件,其中信訪9件,來訪58件,涉訪群眾162人次,均妥善處理,實現了「重心下移、責任下移」的工作目標。被威海市委、市政府授予信訪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城鎮建設

鎮黨委、政府堅持城鎮建設與經濟發展結合,與人文理念結合,與環境保護生態發展結合。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先後硬化了「三橫四縱」七條街道,規划起永前路、深圳路、興高路、文 化路,建設起設施齊全、基礎完備的商貿街、餐飲街,全面實施「四通一平」五大工程,大力整治開發鎮區青龍河,切實加強綠化、美化、亮化建設,使人在鎮中,鎮在綠中,綠在街中,街在美中,美在景中,景色宜人,風光秀麗。自然優勢、區位優勢和產業優勢充分凸現,發展優勢明顯,海陸空往來便捷,交通條件四通八達,鎮區已發展成為全鎮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中心,宛如膠東半島上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碧波蕩漾的黃海之濱。

精神文明建設

高村鎮黨委、政府歷來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堅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以積極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活動牢牢地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努力營造成加快發展的濃厚氛圍。在解放思想上,教育引導全鎮廣大幹部群眾跳出高村看高村,放眼全國看高村,瞄準先進找準定位,牢固樹立「不怕困難落後」的憂患意識,「搶抓機遇,領先一步」的發展意識,「不畏艱苦,迎難而上」的拼搏意識和「大膽創新,勇於敢超」的爭先意識。在思想解放中,他們重點把落腳點放在創造性開展工作上來,認真做好市委指示精神與高村實際相結合的文章,大力弘揚「團結拼搏,負重奮進,自加壓力,勇爭一流」的高村精神,構築高村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優勢。

企業風采

珍鮮食品有限公司

珍鮮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於2003年7月,投資總額65萬美元,註冊資金48萬美元,屬中外合資經營企業。該公司位於文登市高村鎮工業園內,廠區面積6000多平方米,加工車間1500平方米,無菌生產車間1000平方米,主要從事農產品、水果及水產品的加工,年生產能力達到150噸,產品90%出口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美國及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年出口創匯可達到100多萬美元。

文登奇蹟箱包有限公司

文登奇蹟箱包有限公司為外商獨資公司,成立於2000年。現有職工300多人,管理人員20人,技術人員18人。主要生產各種女式皮包、箱包及各種革制工藝品等,年生產能力可達到30萬個,大部分產品出口日本、韓國等地,年出口創匯可達300多萬美元。由於該公司本着信譽第一、質量第一的原則,產品質量過硬,所生產的產品供不應求,企業規模不斷壯大。

文登市雙力板簧有限公司

文登市雙力板簧有限公司是集煉鋼、軋鋼、制簧於一體的股份合作制企業,占地面積1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萬平方米,現擁有總資產9600萬元,職工520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65人,年可生產汽車板簧3萬噸。2004年該企業年銷售收入達7486萬元,上繳稅收528萬元,形成利稅738萬元。2004年10月該公司聘請首鋼特鋼和青鋼的專家對擴大15萬噸生產能力進行論證設計。該項目是一個高效連鑄連軋技術改造項目,總投資6000萬元,新上一條熔煉能力為20噸的電弧爐,新上兩套315軋機和兩套350軋機,擴建鋼結構車間5000平方米,新建一幢建築面積為2500平方米的辦公樓,總占地50畝。該項目主要產品為生產板簧鋼、圓鋼、扁鋼、角鋼及部分民用建材。預計今年10月份可投產,投產後年生產能力將擴大到15萬噸,年可增加產值3.5億元,增加銷售收入3億元,增加利稅3000萬元。

地方特色

西山張家村的桃子、河西村的鴨梨、脈田村的糖瓜風迷膠東;素有高村小茅台之稱的脈田糧釀酒聞名遐邇。呼雷湯溫泉遠近有名,溫泉淡水魚育種場覆蓋全省;文登第二大水庫坤龍水庫的淡水魚網箱養殖頗具特色,傳統的黃芪、後來居上的西洋參形成一大特色;仔雞孵化育雛、特種皮毛動物養殖、牛羊兔豬雞大規模養殖及南部沿海魚、蝦、蟹、蛤、蟶、海參的養殖漸成規模。農業產品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及各類蔬菜等;工業產品有汽車板簧、減震器、水泵、特種鋼、普碳鋼、特種耐火材料等。

社會人文

文化活動村文登市高村鎮波浪後村位於鎮政府駐地東3公里,居老青山腳下,處石澤線東。全村共有162戶,352人。耕地774畝,果園188畝,參園214畝,淡水養殖水面60畝。全村街平路闊,人心思上,文化設施齊全,活動經常一貫,經費足額到位。主陣地文化大院建設積極健康向上,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起到了活躍文體生活,增長科技才幹,振奮群體精神,鼓舞幹勁風貌,推進經濟發展,建設一流鄉村的作用。一是領導高度重視,人員隊伍健全。村里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年度目標任期規劃,並提到村「兩委」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積極參與、帶頭活動、率先垂範,親自抓,從場地的規劃建設、人員的選定編排、節目的組織開展、都一手抓,村主要領導的重視和身體力行,使全村文化活動開展的既豐富多彩,又富有成效,經濟搭台,文化唱戲,科技擔主角,發展令人喜。村里成立了以文藝骨幹和京劇愛好者為主的莊戶劇團,組織了巾幗文明演出隊,以村裡的新人新事為原型,大張旗鼓地宣傳村裡的好人好事,倡樹文明新風貌。

文化設施齊全,活動經常有力。隨着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他們先後投入40多萬元,在村中主大街東側,建起了占地600多平方米的文化活動廣場,廣場北建起黨員活動室、圖書閱覽室、文體娛樂室、農民科技夜校、文藝排練室。廣場南建有科普宣傳欄,東是露天 戲台,中有燈光球場,並以此做為露天影院,每月請電影隊進村,為村民群眾放播電影。每年村文化活動經費達1470多元,圖書室藏書達1650多冊,有兼職的圖書管理員負責管理借閱。每年村里還拿出1200多元,用於購買添置新圖書,更新圖書儲備。他們充分利用文化廣場得天獨厚的場地設施優勢,結合鎮黨委政府的統一部署和傳統節日的喜慶氛圍,開展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特色各異的節假日文體活動,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他們先後利用節假日、星期天組織青少年和村民群眾開展了「建設家鄉讀書會」、「農業科技講座」、「文藝匯演」,還採取「走出去,請進來,互通有無」的方式舉辦了「波浪後村京劇清唱會」、「夏季納涼晚會」、「正月十五農家樂器演奏會」、「巾幗致富技藝大比拼」等豐富多彩的文體文化活動,既活躍了鄉土文化,又豐富了人們的業餘生活。

文化搭台,科技唱戲,一戶一品,村民如意。他們充分利用農民夜校這一有利陣地,定期通過鎮農技站、科技科,市土肥站,良種推廣中心,威海蔬菜研究所等科研機構,採取農民易於接授的方式,引導他們參與到農民夜校的科普文化活動中來,使村裡的人們在樂中長了知識,增了才幹,找到了致富的門,踏上了致富的路,使全村的果園面積極由原來的30畝,增加到現在的188畝,參園由原來的50畝,擴大為現在的210畝,初步實現了人均2畝經濟田,村民收入也成倍的增加,人們的邁向小康生活的腳步,也越走越有勁。據不完全統計,村文化活動村民群眾的參與率達38.5%,不僅取得了相應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也非常明顯,人們的文化素養和文明素養有了很大的提高。波浪後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文化活動先進村,文化通過科技這一載體在經濟中的含量越來越高,影響越來越顯著。文化大院在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中發揮着越來越有力的作用。[2]

相關視頻

雲安區高村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