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高跷王(丁大成)

高跷王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高跷王》中国当代作家丁大成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高跷王

黄檗山是“歌舞之乡”,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公社生产队,是民间歌舞发展的又一个高峰。人有我好,大埠河的锣,王畈的唱,贺家的舞狮,西畈的采莲船,高跷湾的高跷......

这一年闹元宵,高跷湾的高跷队参与踩街拜年。到戏坪生产队,戏坪高跷队伴演。夜晚大红灯笼高高照,丝弦锣鼓声中,两支高跷队穿插表演,很是精彩。

高跷湾王家祖籍辽西,辽西高跷特点是翘高,最低的二尺七,最高的八尺,艺人需坐在房檐上绑跷腿。由此辽西高跷舞形成了扔、跨、蹲、别、拧等技巧,和美、浪、俏、哏、逗等形态,动作潇洒漂亮,场面热烈火爆,有扭中美、美中浪、浪中俏、俏中哏、哏中逗等表演特色。随着人口迁徙,王家自辽西到婺源,其高跷舞融合当地徽剧、傩舞,把个《水漫金山》《刘海戏金蟾》表演得妙处横生。明初,王家踩高跷一路踩到南昌筷子巷,没过几天安稳日子,又从瓦屑坝上船到黄州上岸,被官府强行移民到大别山区。王家在黄檗山落地生根,起屋造田,繁衍子孙。王家的高跷又融合当地民间歌舞,声名鹊起。

这一晚,高跷湾的高跷队把王家的高跷舞表演得淋漓尽致,喝彩声不断。上门拜年,一般客队要表演《拜新年五更调》,高跷湾高跷队边舞边唱:

“正啦月哟哟,里来哎哟哟,是新咧哎年咧哎嗨哟,小郎的来给姐拜年啦,跪之在姐哎面前来哎嗨哟。”

按剧情,打头的小生下跪拜年。踩高跷下跪拜年也就做做样子,花旦会在小生要跪未跪之时礼貌地阻止。可演对手戏的主队花旦没及时化解,小生只好按剧情“扑通”跪下,观众一惊。贺家雄狮摇头摆尾赶来救场。小生不急,也不搭狮身,待花旦对唱:

“十指哟哟,尖尖哎哟哟,牵我哎郎起咧哎嗨哟,兄妹的二人拜个什么年啦,坐下哎吃哎茶烟哎嗨哟。”

小生趁花旦表演弯腰之机,扯住尖尖十指一跃而起——由此扯住一段姻缘。掌声雷动。那天小生踩的是“四季大发”翘高四尺八寸的高跷,这一跪一起功力非凡,由此获得高跷王的美称。人们开始注意到,高跷王都是踩高跷走路,上山下坎如履平地,天阴下雨脚不沾泥。

业精于勤。高跷王很小就开始用心练习踩各种翘高的高跷,虚心向技艺高超的长辈学习。

灌河把田畴分为东畈西畈。这年炎炎夏日,高跷王和社员们正在西畈薅秧,一声炸雷,突降暴雨,大伙儿赶紧往河东家里跑。一时慌张,贺家把正在河滩玩沙的六岁小儿迎春忘掉。水漫沙滩,迎春哭叫着往一棵水曲柳上爬,洪水穷追不舍......几个会水的汉子下水去救小儿,都被浪头打回来。暴雨还在不停地下,洪水还在一个劲儿地涨,眼看淹到小儿迎春,人们在河东岸急得跺脚,迎春的娘急得跪地求菩萨。

这时,高跷王从天而降,唱着山歌,踩着高跷来到河边,下到洪水里,趔趔趄趄向小儿走去。今天高跷王踩的是翘高八尺的高跷,像个巨人,唱的山歌是“抢八句”:

“小花子,去河西,俺有三门好亲戚。玉皇大帝俺干佬,王母娘娘俺二姨,万岁还是俺姑表弟。我说这话玩友不信,花子花子还是备下牛皮。”

高跷王是牛皮,翘高八尺的高跷他踩过,可踩高跷过河不比翻山越岭,翻山越岭能看清路。高跷王踩着八尺高跷,行走在齐腰深的洪水里。大雨倾盆,浊浪滔天,水下有暗礁、旋涡......人们睁大眼睛心提到嗓窟眼,高跷王总算走到水曲柳下,让贺家小儿就势骑到颈脖上,又冒雨趟着齐腰深的水,唱着“抢八句”趔趔趄趄地回到岸边......

贺家端着厚礼,领着小儿迎春到高跷王家拜谢,说小儿是你救的,就给你做干儿子。高跷王说,好哇,又多一个踩高跷的徒弟。高跷王的四个儿子都学踩高跷。

一回生二回熟,再逢天阴下雨河湾涨水,河西的人急着到河东买盐买药,河东的人需要到河西弄菜找东西,都喊高跷王帮忙,高跷王名扬乡里。

迎春从小学上到高中,高跷王一路帮衬。迎春考上重点大学,山窝里飞出金凤凰,人们都说有高跷王一半的功劳

迎春大学毕业做工程师,回家跟干佬商量,读桥梁建筑专业就是想圆儿时梦想,在东西畈灌河上建座桥......高跷王只对民间歌舞感兴趣,特别提到贺家狮子舞,说别人舞狮只敢爬五张八仙桌,贺家能爬七张,再爬上椅子,将长竹竿上绑的彩头咬下来,凌空一跃,就地一滚,起身继续表演,目前传承缺人员资金。迎春说,我只能出点钱。

石拱桥通车仪式,高跷王没去参加。[1]

作者简介

丁大成,河南商城县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信阳市小小说学会副会长,《今日国土》特聘生态文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