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高陵縣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腹地,西安市北部,距西安市鐘樓和咸陽國際機場20公里、新市政中心僅7公里。西銅、西禹高速公路橫穿南北,境內一馬平川,是一片充滿希望的投資熱土。東西長20.55公里,南北寬20.1公里,素有關中「白菜心」之稱。因境內有奉正塬,塬體高隆,稱塬為陵,故名高陵。境內有唐昭慧塔、李晟碑、東渭橋遺址等古文化遺蹟,建於秦孝公12年(公元前350年),是全國建縣歷史最早的縣份之一。2015年8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高陵「撤縣設區」正式掛牌,從此結束了2365年的縣制歷史。同時,西安也產生第十區——高陵區。[1]

目錄

歷史沿革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置縣。

新莽天鳳二年(公元15)改名千春。

更始元年(公元23)復命高陵。

三國魏黃初元年(公元220)更名高陸。

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又復名高陵,相沿至今。置縣以來,隨着歷代行政建置的改變,縣境屢有增析,變化不定,自清代起基本趨於穩定。

三國魏黃初元年(公元220)撤銷陽陵縣,其轄地部分併入高陵,縣境較前為大。

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省萬年縣入廣陽、高陵二縣。縣境較前又有所增大。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析本縣涇河以南置鹿苑縣。

貞觀元年(公元627)撤銷,轄地復歸高陵。

唐武宗會昌元年(公元841),析本縣清平鄉以奉莊陵,縣境較前縮小。最早記載縣境大小的是北宋宋敏求《長安志》。據載:縣境東西28里,南北33里。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涇陽縣併入高陵,次年(1266)復立。

明《高陵縣誌》中,有在明代析東南數里(即張橋、孝義、安信三里之一部分)劃歸臨潼的記載。縣境廣28里,袤35里。其南省城,東南臨潼,東櫟陽,又東渭南,東北蒲城,北富平,西北三原,西涇陽,西南咸陽。

清代縣境變化不大。雍正十年(1732)《高陵縣誌》記為東西距30里,南北距30里。東至臨潼界10里,西至涇陽界20里,南至咸寧界20里,北至三原界10里,東南至臨潼界20里,西南至咸陽界30里,東北至三原界7里,西北至三原界15里。

光緒十年(1884)《高陵縣續志》記為東西30里而遙,南北30里而近。

民國時期,縣境亦未有明顯變化。據民國三十年(1941)《高陵縣區保總圖》記載:本縣東西相距36里;南北相距33里,面積1188平方里。東至臨潼縣13里,西至涇陽縣21里,南至長安縣23里,北至三原縣14里,東北至三原、臨潼縣11里,東南至臨潼、長安縣28里,西南至咸陽、長安33里,西北至三原縣20里。距省城70里。

1953年高陵區與鄰縣調整插花地時,將高陵區東南的惠家場村劃給臨潼縣,換回原鄧、鄧家溝、六家莊3村。將高陵區渭河南的班家、草店兩村劃給原長安縣,換回馬坊灘、興隆村兩村。

1956年5月,高陵區東北的邸家、學楊、劉家莊、灣里趙4村及王化孫的一部分劃給三原縣,換回南任、北任、官村聶、官村劉、蜜蜂王、吳鄭坊馬家、白馬寺灘7村。

1958年12月14日,高陵區渭河南的耿鎮地區(即今耿鎮,當時稱紅旗耕作區)割歸西安市,1963年8月20日還歸。高陵區東西長20.55公里,南北寬20.1公里,總面積為290平方公里。

2014年12月13日,國務院關於同意陝西省調整西安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撤銷高陵縣,設立西安市高陵區。

地理環境

高陵區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腹地,涇、渭河兩岸,西安市轄域北部。東西長20.55公里,南北寬20.1公里,總面積294平方公里。

氣候

高陵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區。冬夏季節長,春秋季節短,夏熱,冬冷,春暖,秋涼,雨熱同季,四季分明。

地形地貌

高陵區位於關中盆地中部,處第四系固市凹陷與西安凹陷之間。地層屬華北地區層,汾渭,分區,渭河小區。地質構造簡單,地表出露地層單一,全境地表均被第四系覆蓋,局部地段有第三系出露。未見基底岩裸露。地表出露地層全境地表僅出露第四系上更新統~全新統地層。上更新統上部為馬欄組風積層,分布趙家村~張卜奉正塬及馬家灣鹿苑塬,岩性為灰黃色疏鬆狀垂直節理髮育的砂質黃土,底部可見厚4—5米富含鈣質結核的古壤層,厚度20—30米;下部為乾縣組沖積層,分布僅在馬家灣~渭河橋二級階地底部局部出露,岩性為粘質砂土、砂質粘土及砂卵石層(未見底)。[2]

自然資源

植物

天然生長草本野生植物有車前子、茵陳、益母草、艾、蒿、雪蒿、鐵莧菜、薺菜、馬齒莧、大薊、小薊、木賊、苦曲菜、枸杞、兔絲子、灰條、地丁、敗醬草、蒲公英、麻黃、王不留、蒼耳子、白毛根、香附子、蘆葦、索草等。低等植物野生有地軟、土馬鬃、澤蘇、酸苔菜、苔蘚等。

動物

高陵區野生獸類有兔、狐、黃鼠狼、獾。民國前有狼,建國後60年代絕跡。鼠類有家鼠、田鼠、黑線鼠。蝙蝠有大耳蝠、小耳蝠。野生禽類有家燕、馬燕、大雁、野鴿、野鴨、貓頭鷹、斑鳩、關睢、啄木鳥、黃鸝、杜鵑、烏鴉、喜鵲、鷹、鷂、鵪鶉等。麻雀最多。明《高陵縣誌》記載:涇、渭河洲渚有鶴、鳧、鷗、鷺、鴛鴦、雲雁數百成群,今已不多見。唯鳧、鷗時有翱翔。野生兩棲類有青蛙、蟾蜍。野生蟲類有:蚯蚓、土元、地龍、蜘蛛、蛇、螞蟻、蜈蚣、蠅、蚊、蟑螂、跳蚤、蠍子等。

行政區劃

高陵區轄鹿苑、涇渭、崇皇、通遠、耿鎮、張卜、姬家七個街道辦事處。86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35.11萬人。區人民政府駐鹿苑街道。

景點

唐東渭橋遺址

景點位於耿鎮白家嘴村西南300米,今渭河南2.6公里處。面積約2萬平方米。木柱樑橋、南北走向,全長548.8米,寬11米。揭露出楔人原渭河河床的木樁22排418根、石分水金剛牆4座。橋南端石鋪道路殘長約160米,殘寬12~20米,出土鐵釘、鐵板、鐵栓板及「開元通寶」錢幣、銅佛像等,共100多件。1967件,曾出土開元九年(721)「東渭橋記」殘碑一通,文載京兆尹率高陵、三原等10餘縣官民合修東渭橋緣起、經起。1981年發掘,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灰堆坡遺址

屬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遺存。位於通遠鎮灰堆坡村南。面積約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2米,暴露有灰坑、居住面和墓葬。地表陶片豐富,其陶質有泥質紅、黑陶和夾砂紅陶,飾繩紋、線紋、弦紋及黑彩魚紋、三角紋、寬帶紋。可辨盆、缽、罐、尖底瓶、葫蘆瓶、陶銼等。1982年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

特產

耿鎮胡蘿蔔生產區域位於渭河兩岸,屬關中平原海拔最低,典型的沙灘地,砂土土層深厚,土質疏鬆,晝夜溫差大,光熱資源和地下水資源十分豐富,是優質胡蘿蔔生產的天

然基地。生產過程採用明水落籽、配方施肥、深井水灌溉、拌麩子防蛐蟲等特定生產技術。其產品果實個大、色鮮、皮薄、肉紅如血、芯細,芯黃如菊,味甜酥脆,生吃能清熱解燥,熟食可潤肺止咳,鮮榨汁顏色如血紅色,並有奶香味。據傳清光緒二十六年間,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避難途經渭東橋至西安,地方官吏進貢高陵胡蘿蔔御用,旅途勞頓的慈禧食後,容光煥發,精神為之一振,讚不絕口,連連嘆奇:「勝似小人參,美味在人間。」此後,高陵胡蘿蔔被列為地方特產,每年進貢皇室做御用。耿鎮胡蘿蔔富含胡蘿蔔素及各種礦物質,總糖為5.20—7.20%、β胡蘿蔔素為48.6-68.6mg/kg 、Vc含量為7.75-9.75mg/100g,均高於對照。

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1978年,高陵區農業總產值3758萬元,比1957年增長0.6倍。農、林、牧、副、漁各業產值的比重分別為86.6%、1.18%、12.1%、0.1%、0.02%。

1989年,高陵區農業總產值23897萬元,比1978年增長1倍。農、林、牧、副、漁各業產值的比重分別為56.7%、0.19%、34.86%、8.15%、0.06%。畜牧業產值比1978年增長4.4倍,比重增長22.7個百分點。

1989年,高陵區種植總面積8.14萬畝。其中,棉花0.43萬畝,油料1.72萬畝,蔬菜5.23萬畝,形成以蔬菜、油料為主的種植格局。

2011年,高陵區糧食總產量達到1.1萬噸,比上年增長6.87%。油菜子產量達到713噸,比2010年增長26.21%。蔬菜產量達到3.75萬噸,比2010年增長22.08%。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570元。

2018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GDP)378.45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8.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99億元,比上年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238.93億元,比上年增長7.9%;第三產業增加值114.53億元,比上年增長9.5%。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6.6:63.1:30.3。[4]

第二產業

2006年,高陵區工業總產值達420元,增長1421萬元,增45.68%。礦業生產創產值1264萬元,增長2364萬元。發電量396萬千瓦時,電力銷售738萬元。

2011年高陵區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5戶。2011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22億元,比2010年增長20.7%。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產值1.76億元,比2010年增長25.75%。實現利稅總額2.97億元,比2010年增長25%。實現利潤總額6.11億元,比2010年增長21.1%。建築業實現增加值1.49億元,比2010年增長20.4%。

第三產業

2010年,高陵區商品購進額3150萬元,同比2009年增長4.8%,商品銷售額2250萬元,同比2009年增長6.1%,生產資料銷售額2650萬元,同比2009年增長5.2%,農村便民店建設24個,改造基層社5戶。

2012年高陵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25.9億元,比2011年增加7.9億元。各項貸款餘額70.57億元,比2011年增加8.99億元,增長12.8%。[4]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1989年,高陵縣共有中學17所(其中高中3所),小學109所,職業中學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縣辦幼兒園1所。中學比1949年增長16倍,小學數雖然減少,但其規模遠遠超過以前。在校學生:中學11228人,小學23339人,職業中學298人,教師進修學校35人,縣辦幼兒園124人。中小學在校學生分別比1949年增長29倍和2.7倍。教職工中,中學專任教師763人,小學1130人,職中14人,教師進修學校16人,縣辦幼兒園15人,中小學教師分別比1949年增長29倍和3.3倍。學齡兒童入學率99.17%,連同教學設施,均達到省教育廳制定的普及六年義務教育標準。另外,還有家庭辦幼兒園6所,各小學普遍設有學前班,招收4至6歲學前兒童入學率95%以上,被國家教委授予「幼兒教育先進縣」稱號。各類學校專任教師1938人,其中有專業技術職稱的1115人(其中高級職稱36人,中級職稱326人)。中青年勞動力大多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具有大專文化程度者1230人,占高陵縣總人口的0.58%。文盲、半文盲人數占高陵縣總人口的9%,低於全國、全省、全市水平。

社會保障

1956年,高陵區普遍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根據國家有關政策規定,對缺乏勞動能力或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生活無依靠的老弱鰥、寡、殘社員實行保吃、保穿、保住、保醫、保葬的五保政策。

1962年,全縣共有鰥、寡老人258戶311人。其中男212人,女99人。符合五保條件的184戶225人。除自願投親靠友不願五保的74戶、86人外,根據《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的有關規定,對全區110戶139名孤老,由所在生產隊實行五保。

1983年,集體供養者134人;親友包養者6人。是年8月,馬家灣鄉辦起了第一所敬老院,集中供養「五保」老人8人。1985年9月,通遠鎮也辦起了敬老院,兩所敬老院共收養孤老10戶12人。其中男10人女2人。

1989年,根據《陝西省農村五保戶供養工作暫行規定》,民政局對全縣五保戶重新進行調查確認,時有五保供養者60戶72人。其中由村民委員會統籌供養的15戶24人;村民小組以土地承包形式供養的35戶36人。每人每年供給小麥300公斤、食油3公斤、煤1噸、單衣2套、棉衣2年1套、被子5年1套、單鞋1年2雙、棉鞋3年1雙、毛巾1年2條。醫療費實報實銷。每人還給一定數量的零用錢。[5]

交通

高陵區距西安鐘樓20公里,距西安新行政中心一河之隔僅7公里,西銅高速、西禹高速、西咸北環線、三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西安至延安、西安至侯馬鐵路橫貫南北,涇河火車站位於其中,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僅17公里。210國道、310省道穿境而過,西延高鐵,西咸北環線規劃建設經過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