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古鎮和順(楊學會)
作品欣賞
魅力古鎮和順
2017年的國慶,和友人相邀來到雲南的騰衝,只為親近心心念念的順古鎮。
在出發前,我了解了一下保山市騰衝縣的和順古鎮,在全國魅力名鎮評選中一路過關斬將,最終入闈中國十大魅力名鎮;隨後又一舉拿下2005年度魅力小鎮名號。這也是全國唯一一個年度魅力名鎮小鎮,從某種意義上說:2005年的和順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名鎮。一個深藏中國西南邊陲腹地、從前不甚出名的小鎮,怎麼會突然煥發出如此的魅力?帶着這樣的疑問,我真想探探究竟。
走過古鎮之後,和順古鎮給我的感覺是:我找不到一個能準確形容和順的語詞。寧靜、古樸、優美、滄桑、深厚、篤遠……
我也找不到一個能準確概括自己心境的語詞。感動、興奮、淡泊、幸運、舒展、欣慰……
和順就是這樣一個「另類」的地方。
沿著西南絲綢古道,翻越高黎貢山,走進與緬甸接壤的騰衝,就到了極邊古鎮和順這個獨具魅力的地方,它藏在雲南西北滇緬邊境的叢林深處,在騰衝火山熱海的溫熱懷抱里,在青山綠水的撫慰與關愛之間,它站在那裡,整整站了600年,很平靜,也很高貴;很典雅,也很坦然。
走進和順,就像走進一部厚重的傳奇。
在雲南,你的確很少能找到類似和順這樣地道和傳統的小鎮。從騰衝縣城西南出城4公里,穿過一片稻田,踏着筆直的青石板大道一路前行,就到了和順鄉。聳立的牌坊正是和順的入口,「和順順和」四個大字用最直接的古典意韻引領你走進它。
和順鎮,古稱「河上屯」、「陽溫暾」。因境內由一條「三合河」繞村而過,清朝康熙三十三年更名「河順鄉」。後取「士和民順」之意,康熙四十一年改稱「和順鄉」,其含義是「和睦順暢」,表現着「雲涌吉祥,風吹和順」的意境。2001年11月改為「和順鎮」。目前,全鎮轄3個村委會,14個自然村,2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185人。
2500多年來,西南絲綢之路聯結了中國和南亞、東南亞以及歐洲。在這條古道上,有着傳統的經商習慣和便利。和順是西南絲綢之路上的最後一站,它的原著民佤族,世世代代從大山里出國闖蕩。
和順與緬甸相鄰,面向南亞、東南亞,和順人稱這些地方為「夷方」,成年男人一定要「走夷方」闖蕩,成就一番事業。大馬幫成為連接中印緬的主要交通工具,「走夷方」成為和順人的生存方式,人、財、物在這個地方聚散、流動,使這個鄉村出現了雲南最早的跨國商貿熱潮和很大的家族商號。
明朝洪武年間,來自中原的戍邊軍屯將士進駐和順的同時,把先進的漢文化引入這個西南小鎮。戰爭平息之後,戍邊將士的後代大興儒學,詩書禮儀、教化風氣,濃濃的書香蘊育出400多名舉人和秀才,其中不少儒士「儒夷皆通」,他們走出西南一隅,在明朝中央政府中世代壟斷着「鴻臚寺敘班」的職務――這些知識分子和社會精英不斷擴充並豐富着和順的文化氣息,成為和順歷史上的第一批棟樑。
此後,內陸移民到和順的人數增多,他們與緬甸往來頻繁,互通語言。遇到軍事、外交、商業等公務,和順人常被聘為翻譯和嚮導,也因此產生了為中緬兩國文化、外交做出貢獻的寸玉、李瓚等翻譯奇才。
由於一些和順人到緬甸做工開礦,經商貿賈,有的甚至在緬甸政府供職,旅緬華僑日益增多。經過一代代人的艱苦奮鬥,部分華僑在異國奠定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出現了一批批雄商巨賈和社會上有影響的人士,這其中包括被為緬王設計和督修皇城的緬甸四朝國師尹蓉。
在明朝洪武年間開始到抗日戰爭爆發,和順一直處在開放和發展的前沿。它的地位,相當於現在珠三角和長三角上的一顆明珠。它的開放與發達,造就了一批在國內外有影響的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外交家、大商人……
和順文化的精髓是「和順」兩個字。和為貴,萬事順意,和順人家等等,是中國文化的體現和國人美好的願望與追求。走進和順,人們能領略她古樸優雅「亦農、亦商、亦儒」的鄉間生活、田園風光及自然景觀。
由於大量的財富和文化的積累,和順從人類社區大環境到民居的建築都獨具風格,鄉村里至今還保存着8萬多平方米明清建築群和民國時代的民居,它是和順數百年歷史的一個縮影。全鎮住宅從東到西,環山而堅,漸次遞升,連續兩三公里,整體民居順勢而建,無不體現出和順的包容與胸懷。大盈江穿越馬蹄窩式的壩子,三合河繞村而過,兩旁垂柳拂岸,一座座古剎、房舍、祠堂、林園疏疏落落圍繞着和順壩子,依山伴水的讓人心思恍惚。
站在一座被命名為「雙虹橋」的石拱橋上,耳聽潺潺的溪流,看着夕陽下的荷塘、河邊垂釣的老人、村中古老的建築,村婦搗衣之聲和不遠處一群鴨鵝的鳴叫聲時斷時續,透出了鄉村的安詳、純樸和寧靜。這裡滿溢着中原遺風,充滿了江南之氣,這是一個荷塘傳芳、茂林修竹的桃花源,與頗為現代的騰衝縣城赫然拉開距離——整整600年。
穿過雙虹橋,來到和順鎮的水碓村。這是一個規模不小,建築形制也經過規劃、設計的村寨。只見一棟棟密集的古宅環山而建,粉牆黛瓦,整潔美觀。宅屋間有一條條深幽的街巷,把整個村莊連為一體。
青石板路、參天樹木仿佛把那些高大的白牆青瓦掩映為不太真實的布景,或者說,和順隨處蕩漾的古典氣息似乎遺世孤立而不近人間煙火;知識與學養滋潤下的和順人,舉手投足間都頗具風度。在青石板路上的村婦、農夫趕着快樂的豬群,隨手把豬糞揀拾到竹藍里。他們怡然故我,如果你是外地人,他們會主動跟你打個招呼:從哪兒來,往哪兒去……
八個宗祠、七個寺廟、洗衣亭、大月台、照壁、巷道總大門等一些十分有特色甚至是全國唯一的古建築。這些古建築與鄉間民居渾然一體,構成了西南邊地獨特的人文生態環境,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的家園。難怪有建築學專家考察了和順之後,發出了「大雅和順」的讚嘆。
三合河沿着古鎮由東向西,由6座形態各異的洗衣亭,這是「走夷方」發財回來的男人,心疼在家守望的女人們,為她們修建的最溫柔最具特點的公益建築。100多年來,和順的女人們在洗衣亭下,蕩滌着衣物,不用怕風吹日曬,可以家長里短的開心聊天,難怪有人說「有了洗衣亭的和順女人是幸福的」。
洗衣亭之上的青石板盡頭是滿眼徽派的粉牆黛瓦,洗衣亭之側又是江南古鎮的小橋流水;走進深宅大院又是雲南民居的三房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當然,這裡不乏中西合璧的古建築,寸氏宗祠的南亞風格大門、艾思奇故居的歐式窗戶、「彎樓子」民居的英國鐵藝,隨處可見的歌特式門樓、花園與雕梁畫柱彼此和諧。八大宗祠保存完好,族譜和宗族活動流傳至今。七大寺廟,佛道儒共存,相安無事。事事和順、處處和順,形成和順特有的人文面貌。
在村口矗立的一幢雕樑畫棟的古建築——和順鄉圖書館,讓人驚訝的是,這居然是全國建館歷史最長、藏書最豐富的鄉村級圖書館,書藏8萬多冊,其中國內珍本、孤本和古籍善本1萬多冊。
輕輕推開大門,國學大師胡適先生題寫的「和順圖書館」的大匾映入眼前,不由覺得書卷之氣撲面而來。院內修剪整齊的黃香木,綠意盎然,兩側的叢竹青蔥滴翠,滿地蓬生的韭蘭,都在同心同德地美飾着圖書館。
寸雲廣,這位中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的「掌門人」,正在為前來借書的鄉村老漢辦理着外藉手續。「和順圖書館始建於1928年,這裡的藏書90%來自民間個人的捐贈。」
「這裡的書架乃至門上的鎖、辦公桌上的印章、桌鍾以及二門上的鐵欄杆,都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建館初期和順華僑從緬甸購置的。許多報刊和生物標本,以及《萬有文庫》等大型叢書,也是在70多年前,從上海經海路過緬甸,通過肩挑馬馱運到這裡的。」這裡的管理人員熱情地給我免費講解。
寸雲廣清淡的說着,言語中儘量措辭平和,可是我們知道,在當時交通極不發達的情況下,這絕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個普通農民在書香中抬頭微笑:「我們沒事就會過來讀讀書……」這裡流傳着一句「三年不讀書,就成一窩豬」的說法。這裡,天天可以看到田間休息的農民、下課的學生在圖書館看書,和順人追求知識和文化的傳統從不曾因時代的變遷而改變。
對這裡的人,我油然心生敬!和順人追求儒雅,他們不僅把追求知識、追求文化的思想代代相傳,更把自己的願望表現在了村中的各個建築之上。村中隨處可見門楣上高懸着多年煙塵遮掩不住的「書香世蔭」「詩禮傳家」等匾額,宗祠里的房屋、牌匾,荷塘中的亭台軒榭無一不流溢着悠遠的文化和書香,表露出他們美好的願望。
劉氏宗祠、李氏宗祠便是和順厚重歷史的見證者,寬闊的門庭沉浸在歷史深處,聆聽門外荷塘的雨聲蛙鳴,富麗的祠堂顯示着家族的威儀,讓人揣想到每一姓人家,經歷了滄桑艱辛後,依舊夢想着在祖居故土上耀祖光宗。
騰衝曾經是滇西抗戰最慘烈的戰場,儘管縣城內已經有一個著名的國殤墓園,但是和順人決意用自己的方式緬懷歷史,他們在和順西頭自建了一個滇西抗戰博物館。這是一個2000多平方米的三進古建築。原來為土主廟,始建於明成化16年,光緒20年重修。1944年從日本侵略者手中收復騰衝的時候,這裡是中國遠征軍20集團軍的司令部。
這是中國第一個民間投資、民間收藏的博物館,館藏文物5000多件,其中有包括遠征軍、美英盟軍、日軍、抗日民眾的很多珍品、絕品。布滿彈坑的鋼盔,生鏽的馬刀、左輪手槍,大量詳實的手稿……沉甸甸的和順因此凸顯出最冷硬的質地,它們不是風調雨順的花前月下,更不是和氣順暢的前恭後鞠,而是讓人摒住呼吸的陽剛,是和順人、騰衝人、雲南人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悲壯血性。
和順,洗衣亭旁邊那棵200歲高齡的大榕樹或許是它的縮影,它在歷史中隱忍,也在歷史中守望。而在她邊上建立起來的桔子戶外婚紗攝影工作室,卻像是處於時代最前沿飛速發展中的雨後春筍,時間終於要給怡然故我的和順一個新的證明。
如果和順只有中國傳統古鎮的幽深靜寂就太落寞了,如果和順只有歷史的興衰榮辱也會不堪重負。
不,不能這麼簡單地理解和順。
和順的老人很願意在洗衣亭下給你細數和順:和順有一個被中國思想界一度認為是「哲學大眾化第一人」的艾思奇。李生萱——這個被毛澤東評價為「學者、戰士、真誠的人」就出生在和順,家裡為當地望族,父親李曰垓是雲南都督蔡鍔的秘書長,曾被章太炎稱為「滇南一枝筆」。李生萱很小就走出騰衝,他輾轉漂泊,青年時代兩次東渡日本求學,最終在25歲上以一本《大眾哲學》奠定了在中國哲學史上的經典地位並從此更名艾思奇。
和順的老人很願意在大月台上給你細數和順:和順誕生過被鄉人稱為「橋頭老爺」寸玉,這位老先生從京城「鴻臚寺」告老還鄉後,他仿效「黃河九曲」在和順壩子中開鑿大盈江河道,使千傾糧田得以灌溉,又修築了沿村的這條小河,專為村民生活服務,也因此得到明武宗的聖旨褒揚。
和順的老人很願意在總大門前給你細數和順:被英國女皇授予金質獎章的翡翠大王張寶廷。民國初年在緬甸,一座座翡翠山由張寶庭向英國殖民當局承包開挖翡翠。他的商號開到了上海、廣州、香港、印度、英國,達官貴人以得到張寶庭的翡翠為榮,英皇頒發給他金質獎章。民國代總理李根源賦詩稱他為「翡翠大王」。張寶庭之後,和順人中被世人稱為翡翠大王的,還有孫中山稱其為華僑領袖的寸如東、張寶庭的弟弟張蘭庭。
此外,就在這區區17平方公裡面積上,還出現了討袁檄文的文膽,被孫中山譽為華僑領袖和民族光輝的辛亥元老寸尊福,出現了北京大學教授任校長、南開「五虎將」等一批名師任教的益群中學,出現了雲南大學副校長教育家寸樹聲、華僑領袖寸如東等知名人士……
目前,和順是雲南最大最著名的僑鄉,和順的歸僑和僑眷占全鎮人口的70%,散居海外的15000多和順人數是小鎮居民數量的兩倍多,這些到海外謀生、外出求學、經商置業者的足跡遍及緬甸、泰國、美國、日本、新加坡等等13個國家和地區。
「在外面的人太多了,他們回來了,又走了。靠種田是不行的,和順男人必須往外走,他們漂洋過海……很多人到緬甸、泰國、印度闖世界,很多人再也回不來了,但是很多人的命運改變了,變成富翁,變成很有魅力的人……」
當年那些趕着馬幫在外闖蕩的和順男人背着錢袋回到家鄉修房建屋的同時,也弄回了美國的壓面機、印度的托盤、倫敦的牛皮箱、意大利羅馬掛鍾、俄羅斯茶壺、捷克斯洛伐克的玻璃燈罩、德國的縫紉機,東南亞的洋碗、梳妝盒、照相機、禮帽……
如果你偶然在和順人家發現這些既陌生又熟悉的西式古董,你不必感到驚訝。一個面色優柔的女人站在天井裡給你講述那段輝煌的歷史:上輩人走出和順之後,在很多國家流連輾轉,受了很多苦,遭了不少罪,但也掙回很多錢,並迎娶了名門望族的千金小姐……「你說和順人的人生多精彩!」她緩緩擦去梳妝盒上細細的灰塵。傳統;他們尊師重道,又勤勉奮發,他們對異域文化說,拿來!——這是一種對外部世界的達觀與融通,文化的參差在和順碰撞出動人的光輝。
騰衝棲居着20多個少數民族,和順是一個美麗的縮影,他們在這個戰國時期就是中國通往域外「蜀身毒道」的要隘和貿易往來的集散地。如果你在和順任意推開一道虛掩的房門,你將被主人熱情地迎接進屋,在灑滿樹陰的院落里聆聽遠處的鳥鳴,喝着普洱茶,聽主人聊聊仍然遠在海外做生意的親戚,聊一聊最近的和順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沒有芥蒂,沒有隔閡,和順在用自己的方式自然地訴說和順的要義——和氣平順,和諧順暢……
包容、寬廣、謙遜和隱忍,和順站在「向東一步就到亞歐大陸,向西一步就到印巴大陸」的歷史與地理坐標的極地邊城的要害,眺望未來,反躬自省,平靜接受來自各方的審視和打量,隨後它繼續轉身,默默維繫它順應天意、和氣暢通的獨特面貌。[1]
作者簡介
楊學會,隆昌市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