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方
魔方,在台灣稱為魔術方塊,在香港和澳門稱為扭計骰,為由匈牙利建築學教授暨雕塑家魯比克·艾爾內於1974年發明的機械益智玩具,最初的名稱叫Magic Cube,1980年Ideal Toys公司於販售此玩具,並將名稱改為Rubik's Cube。
魔方在1980年代最為風靡,至今未衰,每年都會舉辦大小賽事。截至2009年1月,魔方在全世界售出了3億5千多萬個。面世不久後,很多類似的玩具也紛紛出現,有些出自發明人魯比克,包括二階、四階和五階版本的魔方;有些則是出自他人之手。
目錄
第一個魔方
魯比克·艾爾內是匈牙利的建築學和雕塑學教授,為了幫助學生們認識空間立方體的組成和結構,所以他自己動手做出了第一個魔方的雛形來,其靈感是來自於多瑙河中的沙礫。
1974年,魯比克教授發明了第一個魔方(當時稱作Magic Cube)[1],並在1975年獲得匈牙利專利號HU170062,但沒有申請國際專利。第一批魔方於1977年在布達佩斯的玩具店販售。與Nichols的魔方不同,魯比克教授的零件是像卡榫一般互相咬合在一起,不容易因為外力而分開,而且可以以任何材質製作。
1979年9月,Ideal Toys公司將魔方帶至全世界,並於1980年一、二月在倫敦、巴黎和美國的國際玩具博覽會亮相。
展出之後,Ideal Toys公司將魔方的名稱改為Rubik's Cube,1980年5月,第一批魔方在匈牙利出口。
流行
魔方廣為大眾喜愛是在1980年代。從1980年到1982年,總共售出了將近200萬個魔方。1981年,一個來自英國的小男孩,派翠克·波塞特(Patrick Bossert)寫了一本名叫《你也能夠復原魔方》(ISBN 978-0-14-031483-0)的書,總共售出了將近150萬本。據估計,1980年代中期,全世界有五分之一的人在玩魔方。
比賽
根據吉尼斯世界紀錄第一場魔方比賽於1981年3月13日,第一名是慕尼黑出生的Jury Froeschl,花了38秒。
第一個國際性的比賽於1982年6月5日在布達佩斯舉行,當時的比賽項目只有速解魔方,第一名是Minh Thai,花了22.95秒,之後又逐漸增加了其他比賽規則。
2003年起,世界魔方協會開始定期舉辦比賽,並記錄了1982年和2003年之後正式比賽的最佳成績。
2004年,WCA使用較精準的Stackmat計時器來計時,增加比賽的準確性。
2007年,法國的Thibaut Jacquinot以9.86秒的成績成為首個在10秒內復原魔方的人。
2013年,荷蘭的Mats Valk以5.55秒的成績成為當時最快復原魔方的人。
2015年,美國高中生Collin Burns以5.253秒的成績成為當時最快復原魔方的人。
2015年11月,美國的Lucas Etter以4.904秒的成績成為當時最快復原魔方,且為首位在5秒內復原魔方的的人。
2017年,韓國的Seung Beom Cho以4.59秒記錄成為當時最快復原魔方的人。
2018年,澳大利亞的菲利克斯·曾姆丹格斯以4.221秒記錄成為當時最快復原魔方的人。
2018年11月,中國大陸的杜宇生以3.475秒的成績成為目前最快復原魔方,且為首位在4秒內復原魔方的人,大幅領先0.746秒[2]。
視頻
魔方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魯比克教授第一次解開魔方,騰訊視頻,2017-10-31
- ↑ 3.47秒佳木斯人杜宇生破魔方世界紀錄,佳木斯日報新聞網,2018-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