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狀細胞癌
鱗狀細胞癌(Squamous-cell carcinoma, SCC, SqCC),有時也被稱之為表皮樣癌(epidermoid carcinoma)或鱗狀細胞上皮瘤(squamous cell epithelioma),是一類上皮組織細胞、鱗狀細胞產生病變的癌症。
- 這些細胞是淺層皮膚的主要組成部分,該癌症也是皮膚癌中的主要形式。但是鱗狀細胞也和消化系統、肺部、和身體其他組織有聯繫,而且鱗狀細胞癌也會在其他組織中出現,包括嘴唇、口腔、食道、膀胱、前列腺、肺部、陰道和子宮頸等處。
- 儘管他們都統稱「鱗狀細胞癌」,但在不同位置上病發的鱗狀細胞癌會有症狀、發病史、預後和癌症治療方法的不同。
- 可由角化病、黏膜白斑及其他癌前疾病轉化而來。生長較快,早期即形成潰瘍。
- 有的呈結節樣、乳狀或菜花狀,向深部侵犯較小,基底可移動,有的呈蝶狀,向深部浸潤較明顯,破壞性大,常累及骨骼。
目錄
鱗狀細胞癌病因
- 1.紫外線
- 2. 慢性傷口:久而不癒的皮膚傷口是皮膚鱗狀細胞癌的危險因子;此外,燒燙傷所遺留下來的疤痕,出現鱗狀細胞癌的機會也比正常皮膚來的高。
- 3. 慢性砷毒:這是發生在半世紀前台灣嘉義台南地區特有的疾病,大家想知道相關的故事背景嗎?請參考:慢性砷中毒:那是一個喝口井水卻長癌的年代。
- 4.病毒感染:最有名的病毒就是人類乳突病毒(HPV)。當人類乳突病毒長時間潛伏在皮膚裡,會提高宿主出現鱗狀細胞癌的機會。
- 5.遺傳疾病:表皮溶解水皰症(泡泡龍)、白化症(白子)、疣狀表皮發育不全(樹人症)、著色性乾皮症等等這些基因疾病都是皮膚出現鱗狀細胞癌的高危險群。
- 6.輻射影響:雖然某些輻射會造成鱗狀細胞癌,不過很神奇的是,醫生也可以反過頭來利用醫用輻射來治療它。
- 7.免疫低落:使用免疫抑制藥物的器官移植病人是其中的代表性案例,這些病人比一般人容易出現皮膚鱗狀細胞癌。
- 8.特定藥物:有一些可以用來治療黑色素瘤的藥物中(BRAF inhibitors),藥物的副作用就是皮膚出現鱗狀細胞癌。[1]
鱗狀細胞癌症狀
- 部分鱗形細胞癌生長迅速而突出於皮面,呈典型的菜花樣塊物。部分則呈蕈樣隆起或疣狀突起,表面無潰瘍形成,稱乳頭型鱗形細胞癌。
- 皮膚癌患者一般不會感到疼痛,不少患者是因為其它痛症,就醫時意外發現患有皮膚癌。皮膚癌有這些特徵:皮膚出現形狀不規則的腫塊、色斑;腫塊、色斑邊緣參差;腫塊顏色斑駁,黑、啡、紅、白混雜;直徑超過6毫米;潰爛、流血。
- 患癌特徵:皮膚腫塊色斑異常。若皮膚癌特徵愈多,就愈要注意患癌風險。在各類皮膚癌中,鱗狀細胞癌及基底細胞癌最為常見,病者不會有特別感覺,通常會至較後期才發現。由於它們只會局部擴散,不易隨血液、淋巴擴散至其它器官,故通常不會引致死亡。[2]
鱗狀細胞癌治療
- 鱗狀細胞癌合併感染有黏稠膿液,伴惡臭、疼痛。鱗狀細胞癌的惡性度較高,較易轉移,多見區域性淋巴結轉移。
- 被視為「孤兒肺癌」的鱗狀上皮細胞癌,治療上終於有重大突破,在美國腫瘤醫學會年會上發表一項最新研究,在傳統化療外,合併免疫療法,不僅整體反應率接近五成,持續觀察一年後,兩成五患者並未惡化。
- 該項研究名稱為「IMpower131」,美國洛磯山癌症中心教授ROBERT M.Jotte為研究負責人,共有27個國家、317家醫學中心參與,其中包括我國的台大、台北榮總、台中榮總、高醫、馬偕、三總、彰基、林口長庚等12家醫學中心。
- ROBERT M.Jotte提到癌症治療的最新趨勢「維持療法」,受試者接受完整的化療四至六個療程之後,仍持續使用免疫療法,這就是目前最夯的「維持療法」,盡可能地殺死微轉移的癌細胞,達到趕盡殺絕的目的。
- 「IMpower131」研究也發現,對於局部晚期轉移鱗狀上皮細胞癌患者來說,不論PDL1表現量的高或低,免疫藥物均有一定療效。。[3]
參考來源
- ↑ 林旻憲醫師. 不容忽視的皮膚癌 – 鱗狀細胞癌. 照護線上. 2017-8-24 [2020-04-30] (中文).
- ↑ 生活意義在於快樂. 皮膚癌患者可能會有的早期症狀,這些皮膚問題你是否有?. 每日頭條. 2016-12-25 [2020-04-30] (中文).
- ↑ 記者李樹人. 最難治癌症 鱗狀上皮細胞癌 治療大突破. 聯合線上. 2018-06-05 [2020-04-30]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