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魯西南平陰新舊婚俗沿襲(尹燕忠)

《魯西南平陰新舊婚俗沿襲》中國當代作家尹燕忠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魯西南平陰新舊婚俗沿襲

在魯西南的平陰縣一帶,婚俗經歷了不小的歷史變革。總是由新風尚代替了舊習俗、舊習慣,而代之以新風尚新習慣,破除了過去的陳規陋習,得到廣大人民的歡迎。 婚嫁 在舊中國,男婚女嫁,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男女雙方互不認識,或認識但不交往,根本無法選擇自己的婚姻,且禮儀多,規矩繁。一擔訂婚結婚,婦女需「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從一而終。婚俗大體是這樣的:

一、 訂婚

男女一般到十七八歲時,媒妁便根據男女雙方人材、家庭經濟情況、社會地位等方面,按照人材相當、家境相當或人材、貧富、貴賤三者互補,到男家和女家提親。雙方父母同意後,媒妁再將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告知對方父母,雙方各自請人合婚(即所謂命不相剋、屬相向容、出生時辰不相抵沖等),只要相合,門當戶對,雙方父母就算答應了婚事,就準備換帖。 二、 換帖

換帖又叫換號,通俗作法是:男方先向女方寫求婚帖,貼內裝有一定數量的換帖錢,女方長者收到男方求婚帖後,回復允婚帖,內裝壓帖錢(通俗叫壓號錢),由媒人送給男方,男方收到允婚帖後,在家設宴招待送貼人。帖分單頁小帖和四折帖(俗稱傳大諫)。小貼男方一般寫「敬求金諾」下署主婚人姓名。女方一般為「仰答玉音」,下署允婚人姓名。帖封面寫:「天作之合、靜候佳音、冰人傳言等字樣,也有寫婚姻自主的」。

三、 結婚

舊中國,婦女一般到十七八歲就結婚,十五六歲結婚的甚少。結婚時間多數按女方屬相由男方定,也有雙方商定的。定好月份再選本月的黃道吉日和時辰。寫成帖子由媒人送至女方,謂看日子叫臉面帖(附臉面帖格式)貼內要裝上錢,叫(折合禮)並為女方買衣服謂「催嫁衣」女方的親朋好友為嫁女送錢送物謂名為(添箱)。臉面帖一般寫:何時、何日、是良辰,幾時進家吉星臨,十二屬相全不忌。面向(方向)迎喜神,如不忌屬相的也可寫和諧社會講文明,喜事新辦迎新人。 解放初期結婚當天,新媳婦還穿金戴銀,穿綾羅綢緞長裙子,繡鞋等,胸帶銅鏡子,腰別黃曆本子,嘴裡含上銅錢,頭蓋紅蓋頭,花轎天不明進家。 1958年至1976年,祛除了花轎,用地排車拉媳婦,後來用自行車帶,70年代用拖拉機,後又用雙排車,穿戴改為現代服裝。婚禮多為三鞠躬。原來候席都在家找廚師幫忙,頭幾天就要忙乎,一般下不來幾十口子人,顯個人緣好。 2000年以來,結婚場面越來越時尚,一色轎車,白車打頭,意為白頭到老,身着婚紗,由專業婚慶慶典,一般都去大酒店候席,一桌席幾百元不等,縣城省城需五百元以上,千元以上。 結婚時都收親朋好友喜禮,一般都雙數,求個吉利。

2019.9.23日下午[1]

作者簡介

尹燕忠,男,中共黨員,山東省報告文學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