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黃姚古鎮的傳奇故事(余承周)

黃姚古鎮的傳奇故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黃姚古鎮的傳奇故事》中國當代作家余承周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黃姚古鎮的傳奇故事

黃姚古鎮是我一直神往的旅遊聖地。在那裡既有旖旎美麗的風光;又有以樂善好德而聞名於世的各種傳奇故事在吸引着我們的興趣。出於好奇與羨慕的目光。在2022年農曆正月初六。我們一家6人,自駕車前往賀州市黃姚古鎮。早上,只見驕嫩的太陽剛剛穿過奇山秀水峰,再照在古屋的牆體上時,我們幾個人就走在黃姚古鎮的彎彎小河邊上了。此刻只見鎮上早起的居民己經陸續來到古井旁邊。他們有的在挑水,有的在小河邊洗菜和洗衣服了。在古鎮上的居民們:一天辛勤的工作就這樣開始忙碌了起來。

沿着這條水河往前走,聽老人講起了古鎮上的傳奇故事。在這條小河上,河邊共有五個古井。而每個井都有它的來歷和故事

比如眼前這個古井又稱「仙人井」,傳說古鎮上曾有一位老亞婆,照顧臥床的媳婦十餘載不離不棄。她善良厚德感動了天上的七仙女,於是在七夕這天,七仙女降臨井邊施法,讓井水有了神力。而亞婆擔回井水讓媳婦喝下,病魔競然不治而愈。從此古鎮上人們就把這口水井稱為「仙人井」。古井之水被奉為善良之水」了。從此,人們把每年農曆七月初七定為「擔水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到井邊焚香擔水,立誓行善積德,以祈福去病消災。一千多年來,黃姚古鎮上的人們就這樣被善水滋養着。心懷善念,樂善好德。

「仙人井」的井水清澈甘甜,它不僅滿足了黃姚人的日常生活,還滋養了黃姚人的善良品性。井水流入小溪,小溪再緩緩匯入姚江。穿古鎮而過。黃姚古鎮這座被溪流環繞被青山環抱的古鎮,與江南水鄉的古鎮比起來,大有不同,它顯得格外小巧秀氣又幽雅寧靜。被別人稱呼為夢境家園』』這裡水橋流水,青磚黛瓦,無不深藏着人們對家園的深深眷戀。

黃姚古鎮位於廣西賀州市,昭平縣北部,灕江下游,南方特有的喀斯特地貌使黃姚古鎮顯得山青水秀,素有小桂林』』之稱。宋代時,因為此地人家只有黃,姚兩姓,故而得名黃姚』』明末清初,從廣東南海高明鶴山等地,遷入大量客家人,使世居黃姚的姓氏達到30多個。也使黃姚古鎮初具規模,形成九宮八卦陣』』式的街道建築風格。人口發展到了清乾隆年間到民國時期是黃姚發展的高峰時期,人們並且家家經商,戶戶開店。從此手工業和加工業興旺發達起起。在這條有着300多年的石板街上,留下了無數商旅印跡。現在我們走在姚江的石板街,也有人稱這條街為鯉魚街』』,這裡面有個故事:在腳下有石板像魚的形狀,當地居民在做善事的時候有個習慣在姚江上放條生魚,在黃姚的工匠修街的時候發現這裡有一塊石頭很像魚。不忍心把它鑿掉,就把他保留了下來。這就相當於把這條魚放生了。

黃姚人相信,善能聚人,德能聚財。留下了這條石魚的鯉魚街』』。曾是黃姚古鎮最繁華的街道,千街萬銜不如黃姚街』』,講的就是當年盛景。那時黃姚古鎮上商賈雲集,商號林立,由於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在此匯聚交融,漢族與壯族。瑤族等少數民族在這裡長期共存相處融洽,黃姚因此成為湘桂粵三省交會處的商貿重鎮。

清雅的黃姚古鎮在歷史上遠離了戰亂烽火的侵擾,曾有過許多古老商業的輝煌和傳奇。但在悠長的歷史歲月中,最讓黃姚人銘記的還是那一個個人與人之間,有關於善德的溫暖故事。

數百年來,一代代黃姚人以言身教,傳承了屬於自己的善德文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在黃姚古鎮的新興街上,有一座清幽的古宅,名為聖旨府』』,曾是清代一位讀書人的故居。原來有個叫梁都的人,他的父母從小就叫他積德行善,長大以後做人們的模範榜樣,後來光緒皇帝就表彰他的父母教子有方,並給他發了個聖旨。並高掛在大門口上。後人也叫他為聖旨府』』。清光緒年間,梁都任廣西遷江縣訓導,輔佐知縣處理教育方面的事務,任職期間,梁都經常走訪少數民族聚居地和貧窮家庭,發現私塾里有很多有才華有抱負的學生,因為家庭貧窮無力升上縣考取功名。於是,他把這些學生的名字一一記錄下來,然後向縣官諫言,多開一個班專門吸收這樣的學生。可縣官以為多開班就要多投資支出,不肯同意。但是梁都卻不想放棄,於是就把自己的俸祿,俸銀主動捐出來修建學堂,修建學堂的經費不夠時,還把他父母辦壽的銀錢都拿出來了。當他父母知道後不但沒有批評他,還鼓勵他肯定他。說孩子你做了件好事。梁都的執着和堅持,最終感動了當地老百姓,大家紛紛捐款捐物支持他辦學。於是一批壯族瑤族和苗族的學生,以及漢族貧民子弟得以從私塾升入縣學讀書。後來梁都熱心辦學的事跡被上表到了朝廷。光緒帝得知後深為感動,頒下聖旨,褒獎梁都父母善教家風,教子有方。皇帝給了他們家這麼一塊匾。給了一塊金匾懸掛在大門口上,此後黃姚的百姓們就從中看到了一種力量,一種榜樣。然後每家每戶又都以他為榜樣,教自己的孩子做善良的人,行善良的事。家教為善,黃姚人從小受到了善行善舉的耳濡目染。在方圓不足四平方公里的黃姚古鎮上,有珠江,姚江和興寧河穿鎮而過。形態而異的十五座石橋橫跨河面連接兩岸。這些橋不但造型美觀,而且堅固實用。黃姚也因此被稱為「石橋博物館』』。形成了有山有水有橋,有橋有亭,有亭有聯,有聯有匾』』的獨特風景和人文景觀。這一座座石橋一個個亭台,都與黃姚人的善德有關。

在位於亭子溪上的一座平板石橋,據說就是有當地的幾位寡婦捐款修建的。相傳清代初期,在春夏之交,在姚江暴發洪水時。一位小販從亭子溪涉水回家時,不慎失足墜落洪水被大水沖走了。聞訊趕來的妻兒痛不欲生,還好被鎮上的幾位寡婦勸住了才沒有輕生。河邊時有發生的人生悲劇,讓這幾個婦女看在眼裡,記在心上。其中一位提儀,姐妹一起捐款出錢為鄉民們建一座石橋。而其他居民聽到了也紛紛響應捐款修橋。然而在封建時代的寡婦們要修建一座橋談何容易,有的變賣家產寶物,有的熬夜替人縫補洗衣服。把賺到的錢一文一文地湊在一起,歷時三年才終於湊夠了修橋銀兩。姐妹們悄悄地請來做工的人,又買來長石,在亭子上架起了這條三米多長的石橋。石橋連通了去昭平縣的陸路,既方便了鄉鄰出行,又有效地過往經商的客販子。後來當人們得知捐款建橋的是黃姚古鎮上的幾位寡婦時,無不交口稱讚。於是人們就稱這座橋為「寡婦橋」。清順治年間,昭平知縣陳定國來到黃姚被修橋的故事深深打動,可是當聽到橋名喚作「寡母橋』』又覺不雅,於是題下枕漱」二字。取「枕流漱石′』之意。刻在橋北的石壁上。300多年過去了,如今的石橋上依然人來人往。成為古鎮樂善好德之風的歷史見證。

黃姚古鎮現存有300多間明清老宅。現在走在古鎮裡,就好像穿越了時空,身邊這間間老宅,不經意間,就會跟一個個擲地有聲的名字聯繫在一起,在70多年前,在抗日的烽火歲月里,黃姚曾經承載着中華民族的苦難和希望。是很多愛國民主,文化界人士,和同胞的庇護所』』和大後方』』。據住在鯉魚街的勞求強大叔,今年有77歲的老人家講,他曾親歷過這樣的一段往事:當時各地來黃姚避難的人難以計數,室內大街小巷擠滿了人群,1944年11月桂林淪陷,大批民眾從桂林疏散到了黃姚。國難當頭,黃姚人以民族大義為重,接納和善待着來此避難的同胞。黃姚當時有300多戶人家,1000多人口。而被疏散到黃姚的民眾有近1萬人。但是黃姚人亳無怨言,家家是盡其所能,當時勞求強家也住進了3家人,有一天下午有一位全身癱瘓的瘦弱男子,被擔架抬着送到了勞求強家。雖然當時家裡已擠滿了人,但父母還是決定再擠壓一下安排一間,讓這位癱瘓的弱者住上了。老父親寧願住在磨谷房的柴朵傍,自己一家人四口住在小小的磨坊裡面。當時勞家並不知道這位擔架上的男子就是著名的細菌科學家和科普作家高士其。當時和高土其一起到黃姚來的還有一大批文化界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土。其中有一代國畫大師徐悲鴻,何香凝,歐陽予倩,千家駒,張錫昌、等等都在黃姚居住。歐陽予倩是中國著名的戲劇藝術家,時任廣西藝術館館長,與京劇大師梅蘭芳並稱「北歐南歐』′他領導的廣西藝術館在那一時期,搬進了黃姚古鎮的吳家祠堂辦公。雖然條件極其艱苦,但這些文化界人土和愛國民主人土,仍舊心繫國家和民族。積極宣傳抗日救亡運動。1945年元旦,在黃姚的古戲台上,歐陽予倩帶領廣西藝術館成員,舉辦了一台元旦文藝晚會。演出了鐵蹄下的歌女』』和盧溝橋問答』′及「放下你的鞭子』』等著名劇目。這場文藝晚會給了人民群眾很深的愛國主義教育,激發了青年的愛國熱情。從此黃姚有2千多熱血青年踴躍報名參加抗日先鋒隊上戰場。

而黃姚人的善良也感染着這些文化界的人士,當歐陽予倩和徐悲鴻及千家駒等人,得知黃姚群眾有開辦中學的強烈願望後,立即成立籌備會,為黃姚創辦了第一所中學和第一個圖書館

黃姚人無私接納了近萬名落難同胞,為他們在戰亂中提供了一處溫暖的庇護場所,而那些接受幫助的文化界人土,又為古鎮人帶去了進步的思想和先進的文化。為當地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個財富就是精神財富和歷史財富。穿越歷史時空,如今的黃姚人,依然把「崇德揚善』』視為信仰。以善德作為立世之本。

一個又一個樂善好德的故事在感動着來此觀光的我們和游旅;今天我把黃姚古鎮樂喜好德的故事,寫給廣大讀者,當你們看到這些故事後,親愛的讀者?不知道你們會受到感動嗎?[1]

作者簡介

余承周,南寧鐵路局集團公司,中國國家鐵路集團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