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里鎮
黎里鎮位於蘇州市吳江區東南30公里,地處江浙滬交界處,與同里、織里、古里共稱江南「四里」。鎮內有國家級保護單位柳亞子紀念館。2012年1月31日,黎里古鎮綜合開發正式拉開序幕。2014年3月,黎里被評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1]。
2018年10月,黎里鎮入選2018年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榜單,排名第30位。
目錄
歷史軌跡
黎里歷史可追溯2500年前。春秋時期,黎里在長水(即今浙江嘉興)境內。吳越攜李之戰(公元前496年)後,黎里御兒盪為吳越分界之一部。鎮之羅漢講寺,建於晉永熙元年(290年),距今亦1700餘年。後梁開平三年(909年)黎里始屬吳江縣。宋、元時為村落,由汾湖巡檢司管轄,直至清代。明成弘年問(1465--1506年)已成大鎮,居民千百家。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黎里鎮自西至東長三里半,人口稠密,瓦屋鱗次櫛比,市場繁榮,舟楫塞港,街道行人接踵摩肩。辛亥革命後,黎里為吳江縣6市之一。
民國18年(1929年),黎里為吳江縣第4區。同年市鎮分為黎東、黎西2鎮,民國35年合併為黎里鎮。1949年5月4日解放後設黎里區,黎里鎮為區屬鎮,1953年改為縣屬鎮。1958年成立黎里人民公社後,鎮、鄉全部由公社管轄。1965年市鎮從公社劃出,設縣屬鎮。1983年實行鎮管村新體制,農村及市鎮均由黎里鎮(縣屬鎮)人民政府管轄。
文化
黎里歷來讀書之風盛行。清代上岸多士大夫家,崇尚學術,鎮上有私墊數家,入夜誦聲不絕[2]。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黎里人倪與三及其姐倪壽芝等得風氣之先,出資興辦新式民立小學。辛亥革命以後,學校逐漸增加。至解放前夕,市鎮有小學2所,頗具規模;農村訂小學10所,但學生數不多。解放前,鎮上只有私人開設的診所。廣大勞動人民限於經濟條件,往往患病而不得治療。解放後,教育、文化、衛生事業均發展很快,農樹不僅小學發展迅速,並且興辦了初中;市鎮子60年代始辦高巾。
至1988年,全鎮有高中1所,初中5所,小學28所,職業巾學1所;學生總計4084人,教師298人;幼兒困入園兒童880餘人,另有成人教育中心1所。全鎮基本上掃除了文育。1983年與1964年相比,
本鎮常住戶口的大中專畢業生增加了14倍,高中畢業生增加11倍,初中生增加117倍,小學生增加13.2倍。全鎮人民文化素質顯着提高。鎮文化站內有圖書室,書場、錄象放映室等設置。
鎮上還有974個座位的影劇院,並有電影巡迴放映隊、新華書店,以滿足人們文化生活需要.醫療方面,有黎里衛生院及吳江縣骨傷科醫院,設病床80餘張,設備日臻完善,各村均有醫療室。解放前的2000餘年中,黎里鎮在歷史的長河中沉浮、徘徊,迂迴曲折地緩慢前進;解放後4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僅是短暫的一瞬,儘管也曾走過一段崎嶇的道路,但取得的成就,卻是空前的!溯淵源於歷史,寄希望於未來,黎里鎮必將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視頻
黎里鎮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全國歷史文化名鎮-黎里古鎮 ,愛卡汽車,2019-05-18
- ↑ 遇見黎里,看到原鄉,這才是我喜歡的千年水鄉古鎮素顏模樣 ,搜狐,2020-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