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面葉
黑面葉 |
黑面葉為大戟科植物黑面葉的嫩枝葉。 直立灌木,高2~3米。樹皮灰棕色,枝圓柱狀,多叉狀彎曲,表面有白色細小皮孔。[1]
中文學名 | 黑面葉 | 綱 | 雙子葉植物綱 |
界 | 植物界 | 亞綱 | 原始花被亞綱 |
門 | 被子植物門 | 目 | 大戟目 |
目錄
藥材
化學成分
枝、葉和莖皮均含鞣質,莖皮中含量為12.02%。葉含酚類與三萜。種子含脂肪油。
藥理作用
性味
功用主治
清濕熱,化瘀滯。治腹痛吐瀉,疔毒,瘡癤,濕疹,皮炎,漆瘡,鶴膝風,跌打腫痛。[3]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0.5~1兩。
- 外用:煎水洗、搗敷或研末撒。
選方
臨床應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黑面神(鮮)1兩,東風橘5錢,芒果葉5錢,紅糖3錢,1日2次煎服,10天為一療程。治療872例,近期控制271例,顯效294例,好轉234例,總有效率為91.63%,無效73例。服藥後部分病人有頭昏、無力、胃部不適等副作用。
異名
- 黑面神、狗腳利(《生草藥性備要》)。
- 蚊驚樹(《嶺南雜記》)。
- 夜蘭(《粵語》)。
- 山夜蘭(《本草求原》)。
- 田中逵(《嶺南採藥錄》)。
- 四眼葉(《南寧市藥物志》)。
- 夜蘭茶(《嶺南草藥志》)。
- 鐵甲將軍、老鴉寫字,廟公仔(《廣東中藥》Ⅱ)。
- 青凡木、四眼草(《廣西中草藥》)。
- 雞腎葉(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形態特徵
單葉互生;有短柄;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5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鈍形或短尖,基部楔形,全緣,葉脈細小,下面隆起,葉革質,上面暗綠色,下面灰綠色,干後變黑色。花極小,2~4朵腋生,單性,同株;無花瓣和花盤;雄花花萼呈陀螺形或半圓形,截頭狀,邊緣甚厚,有時分裂;雄蕊3,花絲合生成一柱;退化子房缺;雌花花萼稍大,基部呈陀螺形,上部擴張,結果時擴大成盤狀或杯狀;退化雄蕊缺;子房球形,花柱3枚,2裂。核果球形,徑約6毫米,位於宿存萼上。花期4~9月。
注釋
- ↑ 「鶴膝風」:鶴膝風在中醫指結核性關節炎。患者膝關節腫大,像仙鶴的膝部。以膝關節腫大疼痛,而股脛的肌肉消瘦為特徵,形如鶴膝,故名鶴膝風。病由腎陰虧損,寒濕侵於下肢、流注關節所致。大多由「歷節風」發展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