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頸天鵝
黑頸天鵝,是一種產於南美的天鵝。體姿如同大天鵝般高雅而聖潔。美洲黑頸天鵝是一種珍稀鳥類,通常體長約1米,其黑色脖頸及嘴基部那紅色美麗的肉瘤成為它的顯著特徵。黑頸天鵝是世界上感情最專一的動物之一,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很多天鵝寧可孤獨終老也不隨便找個配偶了事,一旦結成連理夫妻非常恩愛,出雙入對,相伴一生,他們一起覓食、休息、戲水,甚至在遷徙的途中,也前後照應從不分離;如果一隻不幸死去,另一隻會終日抑鬱哀鳴,寧可孤單寂寞也不再另覓伴侶。黑頸天鵝非常顧家,雙方共同撫養後代,所有禽類都是帶自己的孩子跟在身旁游水,而只有黑頸天鵝是把寶寶馱在背上的,對小天鵝們疼愛有加。多分布在南美洲的巴拉圭、烏拉圭、智利、阿根廷以及火地島和福克蘭群島。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鳥綱
目: 雁形目
科: 鴨科
屬: 天鵝屬
種: 黑頸天鵝
體長:90—130厘米
體重:3.5—4.4千克
生命:25—35年
食性:水草、藻類及少量水生昆蟲
繁殖:卵生,每窩產卵4—8枚
習性:膽小,喜群居,感情非常專一
分布:南美洲的部分地區
目錄
外形特徵
黑頸天鵝的體姿同大天鵝十分相似,因此也是一種高雅而聖潔的鳥類。它的雄鳥和雌鳥羽色十分相似,只是雌鳥的體形比雄鳥要小。體長為90—130厘米,體重為3.5—4.4千克,是世界上體形最小的天鵝。 身體的羽毛同大天鵝一樣,也是雪白的顏色,但它的頭部和頸部卻是黑色的,因而顯得與眾不同,別具一格。在它的前額上,還生有一個鮮紅色的大肉冠,叫做疣突,十分鮮艷而發達。它的臉頰呈紅色,嘴為藍灰色,嘴甲呈灰白色,跗跖和蹼均為粉紅色。
生態習性
黑頸天鵝喜歡生活在生存着狹葉香蒲、蕉草、燈心草、蘆葦、浮萍等水生植物的淡水或稍鹹水的沼澤、湖泊和瀉湖中,到了旱季就擴散到內陸草地、河口以及沙灘等地活動,有時甚至也棲息於生長着大量海藻的沿海區域,採食岩石上着生的各種藻類。游泳時頸部彎曲,頭部低垂,姿態極為優雅。飛行時頸部向前伸直,腳伸向後,兩翅煽動緩慢而有力。主要採食各種水生植物、海草、藻類及少量水生昆蟲、魚卵和甲殼動物等,在一些地方則專門以某一種水草為主。在覓食的時候,大多選擇開闊的淺水地區,不停地將頭部和頸部探人水中,取食水面上層豐富的食物,但很少倒立在水中取食。黑頸天鵝的膽量較小,警惕性很高,受驚後一邊鳴叫,一邊拍打雙翅從水面上飛逃。但在平時,它的叫聲很弱,聽起來就如同喘息聲一樣,也傳不了多遠。在自然界中,鳳頭卡拉鷹是它的主要天敵,經常捕食它的雛鳥、幼鳥或偷吃巢中的卵。黑頸天鵝喜歡集群生活,有時也與扁嘴鵝等游禽混合在一起活動,但平時集群的數量不大。它們在湛藍的天空中,時而舒展雙翅,翱翔盤旋,時而如離弦彈矢,俯衝到水面,輕盈至極。在湖面上靜靜地浮游時,則顯得飄然若仙,悠閒自得,千姿百態,如詩如畫,令人目不暇接,心動神搖。在非繁殖期和乾旱季節,則經常可以見到數千隻的黑頸天鵝集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之間常常爭鬥不休。當乾旱或水位過高時,常做一定距離的擴散遷飛。
繁殖方式
黑頸天鵝是世界上感情最專一的動物之一,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很多天鵝寧可孤獨終老也不隨便找個配偶了事,一旦結成連理夫妻非常恩愛,出雙入對,相伴一生,他們一起覓食、休息、戲水,甚至在遷徙的途中,也前後照應從不分離;如果一隻不幸死去,另一隻會終日抑鬱哀鳴,寧可孤單寂寞也不再另覓伴侶。黑頸天鵝非常顧家,雙方共同撫養後代,所有禽類都是帶自己的孩子跟在身旁游水,而只有黑頸天鵝是把寶寶馱在背上的,對小天鵝們疼愛有加。
黑頸天鵝每年7月開始繁殖,但如果食物非常豐盛,也有從3-4月就開始的。在人工飼養條件下,2歲齡的個體就可以配對繁殖了,但在自然條件下要遲些。黑頸天鵝的求婚儀式要比其他天鵝更為激烈,通常是採用低頭伸頸的方式追逐對手。雄鳥和雌鳥配對以後就一起生活,覓食、活動等總是形影不離,然後尋找僻靜的地方去共同營巢。營巢最早在7月開始,分布靠南的種群則到9月才開始築巢。巢一般築於葦叢之上或小島上,主要用草、樹枝等為巢材。
每窩產卵4-8枚,卵呈奶油色,平均重量為220克左右。孵卵工作由雌鳥單獨承擔,雄鳥則在巢的附近警戒,當雌鳥離巢覓食的時候,也會暫時代孵。孵化期大約為34—39天。黑頸天鵝偶爾也有集群營巢的,但由於缺乏足夠的食物和營巢地點,將發生十分激烈的爭鬥,從而導致平均窩卵數和繁殖成功率的降低很低。
孵出的雛鳥為早成性,由雄鳥和雌鳥共同撫育,由於成鳥幾乎整日在水中活動,雛鳥就趴在成鳥的背上,隨成鳥活動。雛鳥生長的速度較其他天鵝遲緩。由於食物中所含的熱量很低,雛鳥和幼鳥中死於營養不良的也比較多,如骨骼畸變,還有許多個體的胃中有線蟲、吸蟲等寄生蟲。幼鳥長大後的羽毛為棕灰色,一年以後變成成鳥的羽色,但體形仍然比較小,前額也沒有肉冠。黑頸天鵝3-4歲性成熟,壽命為25-35年。
地理分布
生存狀況
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黑頸天鵝被列入附錄II。
季節管理要點
春季:混群飼養的天鵝,要注意是否有爭鬥現象,發現有此情況要立即採取措施;要及時準備巢窩為天鵝繁殖做準備;繁殖期的天鵝應增加蛋白質飼料的比例。
夏季:儘量多餵青綠飼料。混群飼養的天鵝,要注意其飼料、食具衛生和水域的清潔,及時更換飲水。
秋冬:產於中國北方的天鵝雖不怕冷,但入冬也應採取一定措施,防止足趾凍傷。如保持有有結冰的水面,地面鋪較厚的墊草,增加擋風保暖設施等。
飼 養
剛剛出殼的雛鵝與家鵝一樣,全身羽絨因品種不同而呈灰色或白色,能自己取食,可由親鵝撫育,也可人工育雛,用溫箱保溫飼養。一般2周後放在室內,地面鋪細沙,其上鋪一層墊草,用電燈或育雛器保溫。第1周溫度為31℃~34℃,第2周為28℃~30℃,第3周為24℃~27℃,以後保持在 18℃~21℃的環境中飼養。雛鵝的飼料是混合粉料蒸製成的窩頭,還有雞蛋、青綠飼料、骨粉、鈣粉、魚肝油和維生素及微量元素。育雛初期,環境溫度較高,飼料易變質,餵食次數宜多,每天4次。以後隨雛鵝日齡的增長和環境溫度的降低,逐漸減少餵食次數。天鵝的人工育雛工作,除了注意環境溫度和飼料的調整外,還要搞好清潔衛生。因為天鵝的飼料稀軟,吃食時又常「甩料」,因而絨羽及墊草容易弄髒,所以要經常更換墊草。在環境溫度適宜時,讓雛鵝多洗澡,每天1~2次,但一定要看守,以免雛鵝溺水而死。每天洗浴、游泳時間視雛鵝體質、能力而定,可由半小時逐漸增加到1小時。要爭取雛鵝多曬太陽,多活動。經過一個月耐心細緻的照料,雛鵝就會健康地成長起來。 成齡天鵝的飼養其飼料分為粒料、粉料和青綠飼料。粒料有玉米、高粱、大米或稻穀,是常備飼料。粉料為大麥渣(面)、玉米渣(面)、高粱(面)、豆餅渣(面)、麩皮、魚粉(或蠶蛹粉)、骨粉、鹽和各種維生素及礦物質混合拌成,拌濕後餵給(或蒸製成窩頭、壓製成顆粒)。青綠飼料包括各種葉菜、水草、青草等。粉料每天餵1次或2次(冬季)。粒料要經常飼喂,要勤添、少添。夏季大量餵青綠飼料,宜切碎拌入混合飼料中,也可扔到水中任其自由進食。冬季應補充適量維生素。日常管理中,對成群飼養的天鵝,要把握好飼料的質和量,注意食物、飲水用具的清潔和環境衛生。對成對飼養的天鵝,則要每天打掃房舍,觀察天鵝取食、排便和行為表現,注意有無異常的變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