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鳶
黑鳶 |
---|
圖片來自flickr |
基本資料 |
學名 Milvus migrans 目/科/屬 鷹形/鷹/鳶 遷徏狀態 留鳥 普遍性 稀有 體長/體重 58-69cm/567-940g |
別名:黑耳鳶、老鷹、來葉,雌雄同型。虹膜棕褐色。嘴黑色,蠟膜及眼先藍灰色。腳灰色。
formosanus亞種
- 成鳥
- 全身大致深褐色,眼至眼後扇形黑褐色塊。
- 背及覆羽有淡色羽緣。腹面棕褐色,有不顯著深色及淡色縱紋。
- 尾羽淺分叉、呈魚尾狀。
- 亞成鳥背及覆羽羽緣較淡。腹面淡色縱斑明顯,翼上、下覆羽均有淡色羽緣形成翼帶。
- 飛行時,雙翼窄長、常弓翼,初級飛羽基部有明顯淡色斑塊。指叉6枚。尾長,淺分叉。
目錄
棲地&習性
無處不在,從半沙漠,草原和熱帶稀樹草原到林地,但避開茂密的森林。
小群在開闊地出現,於空中盤旋,伺機捕食。
適應性強;已廣受人類歡迎。以各種動物遺體為食,例如屠宰場的內臟或其他食物。
繁殖
由於範圍廣,產期變化很大:3月/ 4月-6月在歐亞大陸的溫帶;在熱帶非洲。
保育
不受全球威脅。
鳴聲
經常吵鬧,會發出「飛哦-"或pee-or"尖銳叫聲。
外觀相似性
分佈
亞種和分佈
- M. m. migrans (Boddaert, 1783) – Black Kite – 佛得角島,非洲西北部和S&C Europe E至西南亞(至巴基斯坦W);冬季主要是撒哈拉以南非洲。
- M. m. govinda Sykes, 1832 – 東巴基斯坦通過印度和斯里蘭卡到達中國南部(雲南),印度支那和馬來半島。
- M. m. formosanus Nagamichi Kuroda, 1920 – 台灣和海南(S中國)。
- M. m. affinis Gould, 1838 –蘇拉威西,鹿加(布魯)和小Sundas(E至帝); E[[新幾內亞;N澳大利亞S(以E開頭)到維多利亞。
- M. m. lineatus (J. E. Gray, 1831) – Black-eared Kite – 烏拉爾山脈E穿過西伯利亞到達Amurland和日本,S到達印度北部,緬甸北部和中國北部,以及琉球群島;冬季至伊拉克南部,印度南部和東南亞。
- M. m. aegyptius (J. F. Gmelin, 1788) – Yellow-billed Kite – 埃及,西南阿拉伯和沿海非洲東部S到肯尼亞。
- M. m. parasitus (Daudin, 1800) – 撒哈拉以南非洲,科摩羅群島和馬達加斯加。[1]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參考文獻
- ↑ black-kite,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