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室
鼓室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类名词。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1],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有着浓郁的文化意蕴、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情结。汉字之美[2],美在形体、美在风骨、美在精髓、美在真情!
目录
名词解释
鼓室(tympanic cavity)是中耳最主要的部分,由颞骨岩部、鳞部、鼓部和鼓膜围成,与矢状面近于平行的扁平腔隙。向前借助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向后借助鼓窦入口与鼓窦及乳突气房相通,内侧借鼓岬、前庭窗和蜗窗与内耳相邻,外侧借鼓膜与外耳道相隔。鼓室分上鼓室、中鼓室、下鼓室、后鼓室,鼓室上下径约15mm,前后径与上下径相近,横径(内、外宽度)在上鼓室约6mm、下鼓室约4mm,中鼓室最窄,在鼓脐处仅为2mm。鼓室的容积1~2ml,鼓室内面衬有黏膜,腔内含有听骨、韧带、黏膜皱襞、肌及神经等结构。
鼓室各壁
通常临床上将鼓室看成具有6壁的腔隙。
1.外侧壁:鼓室外侧壁分膜部和骨部两部分。膜部为鼓膜,是鼓室外侧壁主要部分。骨部为鼓膜周边的骨性外侧壁,主要由骨性鼓环和鼓室盾板构成。
鼓膜为一半透明的薄膜,呈凹面向外的浅漏斗状,成人鼓膜上下径9~10mm,前后径8~9mm,厚度约0.1mm,周边与中央部较厚,中间区域较薄。鼓膜坐落在鼓沟中,其平面向前外下倾斜,与外耳道下壁和前壁各成45~55°角,与外耳道上壁约成140°钝角。锤骨柄包埋在鼓膜中并将鼓膜向内牵拉,因此鼓膜略上内凹陷而呈浅漏斗状。鼓膜分为紧张部和松弛部两部分,紧张部为主要部分,其边缘增厚形成纤维软骨环附于鼓沟中,松弛部又称Shrapnell膜,位于紧张部上方,略成三角形,无纤维软骨环,附着于鼓切迹鼓室盾板下缘。鼓脐相当于锤骨末端鼓膜最凹陷处,位于鼓膜中央略偏后下。锤纹是锤骨附着于鼓膜形成的一条白色条纹影。在锤纹上端有一白色小突起,为锤骨短突将鼓膜向外顶起形成。鼓膜上自锤骨短突向前横行的条纹为鼓膜前皱襞,自锤骨短突向后走行的条纹为鼓膜后皱襞,两个皱襞分别附着于鼓切迹的两端。鼓膜以锤前、后皱襞为界分为以上的松弛部和以下的紧张部,紧张部的边缘在前、后鼓棘处与两皱襞相连续。用耳镜检查鼓膜时可见其前下部有一个窄三角形反光区,系射入光线被鼓膜凹面反射所致,称为光锥。新生儿至5个月的婴儿由于鼓膜倾斜近乎水平位,与外耳道底夹角约35°角,故检查见不到光锥。
2.上壁:上壁即鼓室盖(tegmen tympani),或称鼓室天盖,鼓室凭此骨板与颅中窝相隔。鼓室盖上有岩鳞裂,一般2岁以后才闭合,故小儿患急性中耳炎时可出现脑膜刺激症状。正常情况下鼓室盖位于眶下缘与外耳道上缘连线之上5~10mm,否则为鼓室盖低位。
3.下壁:下壁称颈静脉壁(jugular wall),为一狭窄的薄骨板将鼓室与颈静脉球隔开。鼓室下壁的表面不规则,有很多气房,在靠近后份有一个明显的突起,称为茎突隆凸(styloid prominence),与茎突根部相对应。下壁的下面为颈静脉窝,容纳颈静脉球,其前方为颈内动脉管,有颈内动脉通过,因此下壁与颈静脉球和颈内动脉相邻。下壁骨质可有缺损,中耳手术应注意避免损伤血管而出现严重的出血。下壁尚有小孔,为舌咽神经鼓室支通过的地方。颈静脉球顶部的外膜内有颈静脉球体分布,紧靠颈静脉窝,为颈静脉球体瘤的原发组织。
4.前壁:前壁有颈动脉壁(carotid wall),上宽下窄。上部有鼓膜张肌半管(semicanal for tensor tympani muscle)及位于其内的鼓膜张肌,其下为咽鼓管鼓口,鼓室借此与鼻咽相通。两管之间有薄骨片相隔,此骨片向后向外延伸形成匙突。咽鼓管鼓口之下的骨壁膨隆,为颈内动脉管隆起所致,此骨壁很薄,可有缺损,术中要注意。骨壁表面有许多细小穿孔,有颈鼓神经和血管经此穿入鼓室。
5.后壁:后壁又称乳突壁(mastoid wall),上宽下窄,面神经垂直段通过此壁之内侧。后壁上段相当于上鼓室的后壁有一小孔,为鼓窦入口,上鼓室借此与鼓窦相通。鼓窦入口之内侧有外半规管隆凸,鼓窦入口之底部、适在面神经管水平段和垂直段相交处之后方,有一容纳砧骨短脚的小窝,叫砧骨窝(incudal fossa),为中耳手术一重要标志。
6.内壁:内壁又称迷路壁(labyrinthine wall),为内耳的外侧壁,其结构与内耳的迷路系统有关。有如下结构:鼓岬(promontorium tympani)系由耳蜗基底转的起始部向外隆起形成,其表面有一沟槽,有鼓室神经(jacobson神经)通过。前庭窗龛(vestibular window niche)系鼓岬后上方一向内凹陷,又称前庭窗小窝(fossula fenestrae vestibuli)。龛底有一近似椭圆形的窗孔向内通内耳的前庭,称为前庭窗(vestibular window)或卵圆窗(oval window),面积约3~3.2mm2,被镫骨底板及环韧带封闭。圆窗龛(round window niche)为鼓岬后下方一向内凹陷,又称蜗窗小窝(fossula fenestrae cochleae)。圆窗龛底有一类圆形窗孔通向耳蜗鼓阶起始部,称为圆窗(round window)或蜗窗(cochlear window)。圆窗由一表面覆盖黏膜的膜性纤维组织结构封闭,称为圆窗膜(round window membrane)或蜗窗膜(secondary tympanic membrane),也有人称为第二鼓膜,面积约为2mm2,厚度为0.5~1mm,朝向后下方,其平面几乎与前庭窗成直角。圆窗龛前上缘凸出明显,后缘平缓,由于圆窗龛前上缘的遮盖,必需磨除部分龛上缘和前缘才能观察到圆窗膜。
参考文献
- ↑ 【爱我中华】中国智慧到底有多赞?,搜狐,2019-11-16
- ↑ 汉字之美--最美解析这些你熟悉的汉字,搜狐,202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