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银
龙洋,也称龙银,近代东亚地区铸有龙的图案一类的银元的俗称,中国、日本、安南和朝鲜均曾在各自国家发行。其中龙的形象在日本、朝鲜龙洋上出现在正面,在中国、安南龙洋上出现在背面。
龙洋的形制源自于从16世纪开始流入东亚地区的西班牙银元,西班牙银元每枚重27.22克,成色为90.0%,也就是每元含银24.5克,各国龙洋均参照了这一重量和成色。
日本从明治三年(1870年)开始铸造龙洋,中国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开始铸造。
目录
背景
随着西班牙于16世纪在菲律宾建立起菲律宾历史 (1521-1898),市中市(马尼拉的前身)成为一个转口港,西班牙的船队每年定期往返于菲律宾马尼拉和新西班牙总督区阿卡普尔科(今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横穿太平洋将大量的中国商品,经菲律宾中转,运往美洲甚至西欧,同时也将大量在墨西哥铸造的银元经菲律宾中转输入到中国,这就是所谓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1]。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给西班牙人带来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使西班牙的“八里亚尔”银元大量流入东亚各国,并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和日常交易,西班牙银元成为远东贸易中的一个货币标准。以致于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统治崩溃后,西方国家发现同中国进行贸易时,首选的支付方式就是使用西班牙银元的继承者墨西哥银元[2]。
多国家因此发行了与西班牙银元相同的重约27.22克,含银量900‰的贸易银元、本国货币或殖民地货币,如英国的叻币和港币,日本龙洋,中国龙洋,法属印度支那元等等。其中,英国于1866年5月在香港铜锣湾成立香港铸币厂,铸造一圆等面值的银币,是“圆”作为货币单位首次出现在钱币上。
日本龙洋
1868年,日本明治天皇上台,开启明治维新,推行现代化改革。维新政府于明治三年(1870年),从香港购得造币机器,开始铸造本国银圆[3]。这批机器来自于1866年开设,1868年就关停的香港造币厂,日本政府以6万港元的价格购买了该厂的全套造币机械。
明治四年(1871年)5月10日,日本政府颁布《新货条例》(明治4年太政官布告第267号),废止江户幕府时代的一分银等银币,制造重416格令(约26.96克),含银900‰的贸易一圆银币,同时制作50钱以下的银辅币。为防止银辅币流失海外,成色减为800‰,质量约减少7.2%。
面额一圆的银币均带有龙图,铸造发行始于明治三年(1870年),止于大正三年(1914年),45年间共铸造了34个年号,依次是明治三年、七到三十年、三十四到三十九年、四十一年、四十五年和大正三年,分为三大版别,既正面龙图背面太阳的明治三年版,正面龙图背“一圆”的明治七年版,正面龙图背“贸易银”的明治八年版。
明治三年版仅发行于明治三年,明治七年版发行于明治七年和明治十一年之后,明治八年版仅发行于明治八至十年。除此之外,市场上还有‘银’字打印版,此版本为日本政府用于外销时使用的特殊版本,‘银’字在左,为大阪造币厂产品;‘银’字在右,则是东京造币厂所打,此银字戳在各种龙银样式皆可看到。 [4]
中国龙洋
传统上,中国硬币多为利用铸造法制造的铜钱,明清时期白银的使用日渐广泛,但多为铸造的银锭或碎银。清朝乾隆年间,在西藏仿照尼泊尔银币制造发行的藏币,是中国最早的仿照欧洲打压法制作的银币。
由于银币携带便利,每枚成色、重量稳定,不似元宝需要浇灌融铸,较为方便,广受欢迎。尤其晋商、徽商等全国性的商业人士,更加爱用。一般情形下,一个银元约重0.72两,九成银,故仅含有银0.648两。但民间大致上以0.7两白银,兑换一个银元。(有时以0.69两兑换,称六九银;亦有时以0.72两兑换,称七二银。)由于鹰洋、佛银等外国银币的流入,严重影响中国的币制和金融,同时也促进中国的币制改革。
光绪十四、十五年间(1888年-1889年)在广东省起开始以接近的重量、成色铸造银币。其后均开始自铸银币,抵抗外国贸易银。银币因为上有蟠龙像,因此被称为“龙银”,各行省纷纷仿制。1889年,广东地方当局正式设立正式设立银元局,彷照鹰洋的重量、成色和式样,用机器大量铸造,开启中国自制银圆的先例。[5]同时,张之洞眼见外国银币占据中国市场,并换回十足的银两,造成中国人的贸易损失,故提议设局铸币,获得朝廷同意,光绪十六年(1890年)铸出龙洋。各地各自铸造,皆以龙为记,故称龙银、龙洋。
宣统二年(1910年),清朝廷颁布《币制则例》,规定银为本位币,以西制“标准重量为27.47克;成色90.2%,含银24.76克”每枚重库平银七钱二分,含纯银九成,合六钱四分八厘。翌年5月开始铸造大清银币。旋因辛亥革命发生,未正式发行。
参考文献
- ↑ Williams, Glyn. The Prize of All the Oceans. New York: Viking. 1999: 4. ISBN 0-670-89197-5.
- ↑ 张宁. 墨西哥银元在中国的流通. 中国钱币. 2003, (4): 26–31.
- ↑ 杨觉. 简说日本龙洋银币. 收藏界. 2010, (6): 102–103.
- ↑ 百酒楼. 【日本龙银】了解日本龙银种类、市场价值、鉴定知识. [2020-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4).
- ↑ 名鉴文化编辑部. 万物简史. 台湾: 名鉴文化. 2007. ISBN 986828421X. (Chines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