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仑岭铁道桥遗构
龟仑岭铁道桥遗构 |
---|
|
龟仑岭铁道桥遗构(分为第二尖山桥、大坑溪桥),是位于台湾北部桃园市龟山区龙华段795地号、塔寮坑溪段大坑小段12-31地号,清代台湾铁路的桥梁,刘铭传为了发展交通,连结台北至新竹段,西元1891年(清光绪17年)动工,西元1893年(光绪19年)台北新竹段铁道通车前竣工,石造拱形道路桥面及结构于西元1907年(日明治40年)7月竣工。日治时期因铁路改道,原有之铁道桥改为公路桥,该桥梁历经多次改建。[1][2]
目录
摘要
这两座桥梁的基座,原为清末刘铭传兴建大稻埕至新竹间的铁道桥梁基座。该铁道起点为今日台北市塔城街及郑州路一带,往南途经台北桥、三重重新路、新庄中正路、龟山乡万寿路至桃园车站与今日纵贯铁道路线相连接再抵新竹。日治初期,殖民政府为了兴建纵贯铁道新竹以南的路线,并重新检讨台北桃园段的既有铁道。这段铁道因标准太低及坡度太陡的关系,是故,当局将之改道经由万华、板桥、树林、山佳、莺歌再至桃园。而旧有清代的铁道路基,则于1901年(明治34年)8月纵贯铁道新线完成后,改为联络台北至桃园间的军用道路,成为尔后岛内南北纵贯道路台北桃园段的一部分,而“尖山桥”及“大坑溪桥”亦于1907年(明治40年)7月改建完成。[3]
创建年代
1.桥梁基座应于1893年(光绪19年)台北新竹段铁道通车前竣工。
2.石造拱形道路桥面及结构于1907年(明治40年)7月竣工[4]
登录理由
1.具交通史与建筑史之价值。桥基保存完整,具历史与时代意义,为清代刘铭传时期铁道桥及日治时期纵贯道路至民国时期公路建设之重要见证。
2.为清代台北至新竹段铁道桥梁少数尚存之遗构,是清代末年刘铭传推动近代化的重要证物。
3.桥梁历经清代、日治及民国等不同时期的演变,充分展现各时代的土木技术史。[5]
所在地址
龟山区龙华段795地号、塔寮坑溪段大坑小段12-31地号[6]
简介
该铁道(或道路)路线所经之地为俗称龟仑岭(今龟山)的山麓地带,可证明台湾铁道或公路发展变迁的情况。在清代刘铭传所兴筑之基隆台北段铁道遗址陆续发堀后,这段台北以南的铁道遗迹,可说是殊为珍贵,值得加以保护,以避免未来公路改建或者塔寮坑溪进行防洪整治时,受到不必要的破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