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李登輝總統康乃爾大學之行
1995年李登輝總統康乃爾大學之行,於1995年6月7日至12日,在美國國會兩院決議及柯林頓政府的同意下,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以私人行程名義訪問美國康乃爾大學,並發表〈民之所欲,常佇阮心〉公開演說。李登輝是史上首位進入美國的中華民國現任元首,也是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首位訪美的現任元首。這次訪問因此被認為是中華民國在外交上的一大突破,使李登輝在中華民國政壇的聲望高漲,使其在接下來的總統大選中獲勝,但這次訪問也造成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間的緊張關係升高,被部分人士認為是引發1996年台海飛彈危機[1] 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錄
過程
1995年5月22日,美國國務院宣布,柯林頓總統同意李登輝總統以私人訪問名義進入美國,以傑出校友的身分參加康乃爾大學校友會活動。
同年6月7日,李登輝乘中華航空專機由台北啟程,經洛杉磯前往紐約州雪城機場,次日從雪城前往康乃爾大學。
美東時間6月9日下午,李登輝到達綺色佳,在康乃爾大學歐林講座發表題為「民之所欲,常佇阮心」的英文公開演說,英文標題由新聞局長、英國牛津大學博士胡志強撰寫〈WITH THE PEOPLE ALWAYS IN MY HEART〉。首次提出了「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國家定位。得到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現場盛況。6月13日,李登輝返抵台灣。
各界反應
歷史背景
1994年,總統李登輝訪問中南美洲及非洲,過境美國夏威夷,成為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後,首位訪美的臺灣總統。然而李登輝遭到當時美方不允許在境內過夜,只安排到當地空軍基地的小房間休息,由一個上尉階級的軍官接待。此舉引起李登輝不滿,決定不下飛機,穿著一件休閒襯衫未打領帶在飛機上接見美國在臺協會理事主席白樂崎(Natale Hans Bellocchi),作為抗議。此事件引起美國國會及輿論嘩然,認為一個號稱民主的國家,竟然受迫於另一個國家的威脅,在臺灣總統過境的問題上採取失禮的態度。國會開始對這個問題高度關注,並對行政部門痛加檢討,與臺灣政府友好的議員開始展開連署,要求應該放寬對臺灣領導人的限制。在國會強大壓力下,與李登輝母校康乃爾大學校長的熱心,使柯林頓政府作出決定。在1995年5月中使李登輝訪問母校美國康乃爾大學的計畫獲得批准。
1995年初,李登輝總統對外釋出想至美國康乃爾大學訪問的訊息,引起媒體關注。中華民國方面由駐美代表魯肇忠領銜,與美國國務院進行談判,同時雇用卡西迪公關公司對美國國會進行游說工作。對於李登輝的訪問,美國主要媒體皆表達支持之意,參、眾兩院皆投票通過,美國在台協會理事長白樂崎也表態支持這次訪問。美國國務院深信此舉將會引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不滿,極力反對,國務卿沃倫·克里斯多福在當年度4月曾以非正式方式,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副總理兼外長錢其琛表達美方不支持李登輝訪美的立場。但是美國國務院迫於來自國會與媒體輿論的壓力,將准許與不准許兩案同時提交白宮,由美國總統做最終決定。柯林頓總統在衡量得失後,決定批准李登輝以私人身份到訪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