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大戰
PK大戰 |
---|
|
PK大戰,是足球比賽為決定勝方的一種競技方式。又稱十二碼大戰,互射十二碼(Penalty shoot-out,縮寫PSO),日本、台灣極為常用,生活上一般的淘汰賽中,也常會以雙方PK大戰的方法來決定勝方。
目錄
簡述
可能打破僵局改寫結局
PK大戰於1970年代開始普及,此前決勝方法有擇日重賽,投硬幣或抽籤。風靡全球的熱門運動,在全世界近半國家都在看的世界盃足球賽上,壓力特別集中。尤其是到了淘汰賽階段,12碼罰球很可能打破僵局、改寫結局。1978年世界盃採用12碼PK大戰決定最後勝負以來,有30場世界盃比賽是由12碼PK決定結果,包括2場決賽。
運動經濟學家范德布洛克(Tom Vandebroek)說:「足球賽是非常細緻複雜的比賽,而12碼PK大戰是自然實驗的絕佳範例。賭注極高,需要的努力相對較少,是一對一,會一再重覆,門將與踢球者的行為幾乎同時發生。」
決勝方式
進入驟死賽階段
在一般的淘汰賽中,常會以雙方PK大戰的方法來決定勝方,前5輪進球較多一方為勝;如在前5輪未能分出勝負,則會進入驟死賽階段,一旦一方射進而另一方射失,則整場比賽便會結束。PK大戰勝方即獲得整場比賽勝利。
當雙方球員全部射完一輪,但未分勝負,則會繼續互射,在此可調動球員射球次序。但在所有場上球員未完成射門之前,在該輪過之球員不可再射。如出現球員數目不相同時,較多球員一方的隊長要決定哪位或哪些球員不用參加PK大戰(不射12碼的球員也不能守門,故一般不會選擇去除門將)。
若在5人制足球中,則以六公尺自由球來決定勝負,雙方在6公尺自由球點各踢3球,進球多者勝,若仍無法決定勝負,則會進入驟死賽階段,一旦一方射進另一方射失,射進球員的隊伍便得勝。
壓力測試
考驗心理素質與運氣
學者更有興趣的是,如何利用12碼PK大戰驗證運動心理學、實驗賽局理論中某種有用的行為模式。而行為經濟學研究顯示,踢球者和門將都可以用一些方法取得優勢,其中最關鍵的一個因素是,哪支球隊先開始踢。
前國際足總主席布拉特(Sepp Blatter)在2006年德國世界盃足賽時表示,「世界盃足球賽是一種熱情,當比賽踢進延長,就是一場好戲。」「但如果演變成PK大戰,就是悲劇了。」互射十二碼被媒體與足球工作者認為,更屬於心理素質與運氣的考驗,而不是對球員能力的全盤測試。
決勝關鍵
易踢進的原因
門將得捍衛一片9.4平方公尺的區域,對抗來自10.9公尺外最多時速128公里的射門。相較之下,如果是棒球對決,打者必須在約0.32平方公尺的好球帶中,把18公尺以外時速最高161公里的球揮擊出去。棒球打者的揮擊時間打約只有0.4秒,門將全身撲出去的反應時間只有約0.3秒。很多時候,門將只能猜球會往哪邊飛。因此,12碼大多能踢進並不意外。[1]
PK大戰的夢魘
英格蘭隊對夢魘罰球的恐懼
英格蘭男子足球國家代表隊和PK大戰:他們兩者的關係就像青少年看待青春痘一樣,是難以擺脫的夢魘。在1990至2012年間,英格蘭隊在世界盃和歐錦賽中,每10次就有6次是因為PK大戰而慘遭淘汰。他們在大型錦標賽的前7次PK戰就輸了9次,是全世界男子國家代表隊中成績最爛的。每一次失利都加深了他們對PK大戰的恐懼,而且看起來也讓他們更加堅信,要是英格蘭隊下次再遇到得在12碼線對上守門員定輸贏時,也註定會失敗。[2]